任東升+鄭帆
《圣經(jīng)》“福音書”里記載的女性人物不多,按照地位和重要性,第一位是圣靈感孕、生育耶穌、見證耶穌受難承受煎熬的“圣母”馬利亞,第二位是在約旦河給耶穌施洗的約翰的母親以利沙伯,第三位應該是耶穌的女追隨者抹大拉的馬利亞。《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xiàn),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從耶穌復活后第一個向她顯現(xiàn),便可窺得抹大拉的馬利亞宗教地位的特殊性。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圣經(jīng)》“福音書”里被提及的次數(shù)之多,僅次于耶穌的母親。饒有趣味的是,她的每次“出場”幾乎都有耶穌“在場”,由于抹大拉的馬利亞與耶穌較為接近甚至“親密”的關系,手握畫筆的藝術家們對其做了多元的解讀,這些解讀絕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圣經(jīng)》文本對其進行了藝術想象,由此,成就了“抹大拉的馬利亞”主題系列畫作。
悔罪至深、懺悔至誠的抹大拉的馬利亞
《圣經(jīng)》“福音書”對抹大拉的馬利亞第一次“出場”的記載是在加利利,她遇見了耶穌,耶穌當場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鬼。此后她加入了耶穌門徒的行列,無論耶穌往哪里去,她都跟隨著。最后隨耶穌到了耶路撒冷。耶穌受難時,所有男性門徒都不見了蹤影,她仍守在十字架之下,并且觀看耶穌的安葬,見證了復活前后的事件。然而,長久以來,抹大拉的馬利亞一直以一個妓女的形象出現(xiàn)在基督教的傳說中:作為基督教意義上的罪人,她向耶穌懺悔,耶穌接受了她的懺悔。人們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誤解,與那個曾給耶穌洗腳的妓女有關?!澳ù罄鸟R利亞的懺悔”這一情節(jié),歷來是眾多畫家所鐘愛的素材,暫不論這個情節(jié)的真?zhèn)危ù罄鸟R利亞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筆下,神色姿態(tài)各異,一舉一動之間皆是內心世界的展露。
意大利威尼斯畫派代表作家提香(約1490—1576)在1567年創(chuàng)作了《懺悔的抹大拉的馬利亞》。16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畫家們用一幅幅畫作表達著自己的信念: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在這幅畫中,提香將抹大拉的馬利亞描繪成了一位“滿眼淚水的婦人”。畫中的她衣衫襤褸,長發(fā)披肩,遮住了前胸,她抬起頭,仰望上蒼,眼里噙滿虔誠的淚水,右手放在胸前,口微微張開,似是在呼求著什么。畫家的筆觸圓潤有力,筆下人物體態(tài)豐滿,栩栩如生,觀者似乎能感受到她的呼吸聲。從畫中的色彩上看,金黃色的頭發(fā)、深棕色的背景、主人公白皙的膚色,色彩濃淡相宜,這些暖色與天空的灰藍色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構圖上,畫面的左右兩方并不對稱,左側厚重的巖石給人以迎面而來的壓迫感,右面原野空曠遼闊,給人以重負已釋,前途一片光明之感。畫面右下角的骷髏上平攤著一本《圣經(jīng)》,表明這一繪畫素材與宗教題材的關聯(lián)。女子的懺悔之淚、反差明顯的色彩構圖、濃烈的宗教氛圍相得益彰,使主題更顯得深沉凝重、刻骨銘心。此外,畫面壓倒一切的悲傷氛圍,畫面人物深切的呼求之態(tài),以巨大的穿透力叩擊著觀者的心靈,令他們對這位女子產(chǎn)生一種不能抗拒的同情。正是這種獨特的風格,深深地打動著一代又一代人。
意大利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卡拉瓦喬(1571—1610)所創(chuàng)作的《懺悔的抹大拉的馬利亞》突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宗教畫框架,使觀眾僅從畫面上根本看不出一絲宗教畫的痕跡。畫中的女子坐在一個矮凳上,矮凳旁還散放著一地珠寶,她神態(tài)宛若一個少女,兩手向內交疊,頭微微側低,亞麻色長發(fā)散在一側,露出白皙的脖頸,面容安詳寧靜,仿佛是在沉睡。畫面中彌漫著悲傷的氛圍,昏暗的背景里,少女雙眼緊閉,獨坐反思。觀眾仿佛能夠聽到她發(fā)自內心的懺悔與哽咽。這便是卡拉瓦喬將人物“平民化”的風格:色調樸素,勾勒含蓄,意味深遠。
另一位代表畫家是來自法國的拉圖爾(1593—1652),他的有關“抹大拉的馬利亞”這個題材的畫作現(xiàn)存有四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幅分別是《油燈前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鏡前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因擅長表現(xiàn)夜里燭光下的人物,突出光線的作用,拉圖爾又被稱為“燭光畫家”。《油燈前的抹大拉》一畫中,抹大拉的馬利亞在深夜獨自坐在燭光前,上體微裸,兩腿隨意交叉,雙足赤裸,一手撐著下巴,一手觸摸著放在大腿上的頭蓋骨,微微頷首,凝視燭光,陷入沉思?!剁R前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一畫中,抹大拉的馬利亞秀發(fā)披肩,端坐鏡子前,頭微微左傾,雙手交疊,輕撫頭蓋骨,而她衣著端莊,長裙垂落地面。兩幅畫整體色調非常相似,深暗的背景,微弱的燭光,女主人公著連衣裙,上身乳白,下身棗紅。在蠟燭的照射下,她猶如一尊雕像,輪廓清晰,安靜凝重。可以觀察到,抹大拉的馬利亞神態(tài)祥和、內心靜謐而虔誠。兩幅畫中都出現(xiàn)了頭骨與燭光。二者寓意深刻,發(fā)人深思。頭骨代表著肉體的生命終將化為白骨,暗示死亡的必然;而燃燒的蠟燭則代表基督的靈光和溫暖將引導人們靈魂的方向,由此,燭火前懺悔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便成為棄暗投明的象征。
提香、卡拉瓦喬和拉圖爾三位畫家都處于文藝復興時期前后,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抹大拉的馬利亞與以前的宗教畫側重點不同,他們的畫作重點并不在于表達她的懺悔,而是表達文藝復興時期對人體和人性的謳歌。因此,以上三位畫家對于“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懺悔” 無意考究其情節(jié)的真?zhèn)危庠谕ㄟ^描繪一個廣為流傳的情節(jié),來表達對人性的尊重、對“知罪悔改”態(tài)度的深刻理解與弘揚。
抹大拉的馬利亞與耶穌
抹大拉的馬利亞可能并不是什么妓女,相反,她可能是耶穌在人世間最親密的心靈伴侶之一,耶穌曾一對一地對她傳講福音,這是其他十二個門徒?jīng)]有的待遇。她是《圣經(jīng)》中第一個見到耶穌復活的人,這與傳統(tǒng)上基督教認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妓女的說法不相符。抹大拉的馬利亞的真相似乎漸漸浮出水面,或可說,抹大拉的馬利亞是未被正史記載的最得耶穌神髓的門徒,所有的誤解可能只因為其不該生為女人罷了?!兑d顯圣》畫中抹大拉的馬利亞跪在復活的耶穌面前,她頭披白色頭巾,身穿素色衣裙,驚喜地仰望著復活后的耶穌,手下意識地向耶穌伸去,宛若一個見到許久未見到父親的孩童。整幅畫面的色彩相比以往的題材更加亮麗絢爛,似雨后乍晴,鮮亮奪目。
《不要觸摸我》一畫出自提香之手,整幅畫以田園風光的氛圍將主人公包圍起來,抹大拉的馬利亞見到復活后的耶穌,欣喜之余不由得把手伸向耶穌,而耶穌卻拒絕了她的觸碰,(據(jù)《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復活后對抹大拉的馬利亞說:“不要摸我,因為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蔽覀兛膳袛酁椋d可能仍處于一個過程中而不愿受到干擾)并高貴地抽回披風,這幅畫便定格在這一瞬間。另一幅的題材也是取自“不要摸我”,從兩幅畫中女主人公的衣著、姿態(tài)、神色可以看出,抹大拉的馬利亞對于耶穌是充滿崇敬的,沒有半分妓女的風塵之氣。
抹大拉的馬利亞與眾人
“福音書”中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用懺悔的淚水為耶穌洗腳,用密軟的黑發(fā)來把腳擦干,有關這個情節(jié)的畫作大概有四幅,現(xiàn)存最為清晰,但具體年代和作者已不可考。在這四幅圖中,抹大拉的馬利亞都是跪坐或匍匐于耶穌身前,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耶穌的腳,虔誠地為耶穌洗腳,她那濃密的長發(fā)被撥到一側,垂落到耶穌的腳背上,雖然從畫中無法看出抹大拉的馬利亞究竟是不是用淚水為耶穌洗腳,但從她虔誠莊重的神色中我們仍可以感受到她那拳拳赤子之情,她的懺悔之淚想必也是溫暖而熱烈的。其中有三幅畫中,耶穌周圍有眾門徒圍繞,對于抹大拉的馬利亞用淚水為耶穌洗腳一事,各門徒在注視的背后還有各自的思考,神情反應也各不相同。然而在眾人的注視之下,抹大拉的馬利亞絲毫沒有緊張不安之感,面容一直安寧虔誠。透過這一幅幅畫,抹大拉的馬利亞對耶穌的忠誠與堅信表露無遺。
《耶穌受難》這幅畫的作者和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畫中的耶穌被釘于十字架上,抹大拉的馬利亞緊抱著十字架跪坐在地上,仿佛依靠著耶穌一般久久不愿離開。我們可以看到,畫面里只有兩個女人,另一個女子便是耶穌的母親圣母瑪利亞,而耶穌其他的十二個門徒早已不見了蹤影,只有抹大拉的馬利亞誓死追隨,她一襲白衣,在灰藍色背景的映襯下更顯純潔虔誠。天空由藍變灰又向黑色過渡,在耶穌的頭頂上一團黑色的漩渦開始出現(xiàn),似是要將耶穌接走,而抹大拉的馬利亞依然緊緊地擁著十字架,仿佛要追隨耶穌一起離開。從以上的畫作中,觀者可以看出抹大拉的馬利亞對耶穌的一片赤子之心,而耶穌復活后第一個向她顯現(xiàn)也表現(xiàn)出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基督教中的特殊地位,以往對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傳統(tǒng)解讀很可能是對她的“誤讀”,畢竟其他十二個男性門徒中沒有一人能有此殊榮。
《圣經(jīng)》記述,耶穌受難復活以后,顯靈說:“無論在何處傳道,都要宣揚抹大拉的馬利亞的事跡?!比??利奇的《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升天》形象地宣揚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圖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被眾小天使環(huán)繞,手臂優(yōu)雅地抬起,高貴圣潔,整個人駕著彩云騰空升起,畫面中明亮的紅色和絢麗的金色給整幅畫增添了極大的動感。與以往的畫作有所不同,《升天》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已沒有悲傷之感,相反,整幅畫呈現(xiàn)出一種輕松明快的喜悅感。另一幅《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升天》已看不出以往的凝重氛圍,相反,在湛藍的天空的映襯之下,一群小天使簇擁著抹大拉的馬利亞騰空而起,而女主人公面帶微笑,雙臂伸展,似是在擁抱。畫中飄動的衣衫,女主人公優(yōu)雅的姿態(tài)和美麗的面龐為這幅畫增添了圣潔虔誠之感。
無論是被誤解成一名妓女,用懺悔之淚為耶穌洗腳,還是身為最得耶穌教導神髓的女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在畫家的眼里無疑都是一個相當特殊的藝術形象。文藝復興時期“懺悔的抹大拉的馬利亞”體現(xiàn)的是畫家們對人性和人體的謳歌,洋溢著強烈的人文主義氣息,而 “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耶穌”以及“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眾人”則都在為這個虔誠的女子洗清罪名。最終這位耶穌忠誠的追隨者在眾天使的簇擁下升天,圣潔而美麗。在這個過程中的眾多畫作都在描繪著這個美麗的女子,她的一顰一笑也在牽動著一代代觀眾們的心。這就是大眾閱讀的影響力,它可以使抹大拉的馬利亞成為一個妓女,也可以將其塑造成罪人,還可以將其塑造成一個虔誠的信徒。所有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些不同的解讀,抹大拉的馬利亞更受關注,由此,抹大拉的馬利亞作為藝術家的藝術源泉,成為一種文化資源,為藝術的發(fā)展釋放著種種內在的潛能,豐富著藝術家人文主義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