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瓊
[摘 要]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現(xiàn)出年齡小、團伙式、有暴力傾向等趨勢。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滲透法制教育成為當前教師最新思考的問題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在作文教學中、在名言名句中滲透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學生學會做人,知法守法。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滲透方式 法制教育 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030017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fā)育階段,沒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稍不注意受到一些壞人壞事的影響,就會有違法犯罪事件發(fā)生。究其原因,是學生法治觀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而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很完美地體現(xiàn)了人文性。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依據(jù)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通過多種途徑滲透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課文向?qū)W生普及法律知識是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徑。例如,在講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一文時,竇娥被無賴和貪官冤枉,滿腔悲憤的她不知該如何申冤,只好在第四折中借助鬼魂和做了高官的竇天章替她平反昭雪。講到這兒,筆者請學生思考一個問題: 假如竇娥的這起案件發(fā)生在今天,你認為竇娥還會被處以死刑嗎?為什么?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會認識到封建社會官府腐敗,官官相護,權(quán)錢勾結(jié),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這直接導致了竇娥的冤情無處申訴,最終只能含冤而死。但是這樣的冤案卻不會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發(fā)生。通過這種對比,學生會認識到由于封建社會法制的反人性,由于吏治腐敗,封建官僚草菅人命,善良的人民不可能得到保護,社會正義也不可能得到伸張,而社會主義法制卻以保護人民為根本,高度重視人民的生命,用詳盡周密的法律條款來確保人的生命權(quán)。所以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法律為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又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當學生讀到林沖怒殺陸虞候的片段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那種大快人心的喜悅。這時筆者肯定他們內(nèi)心的這種正義感,然后再引導他們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想想在生活中有沒有被別人誤會或者被誣陷的情況,如果有,該如何解決?如果把林沖的報仇方式放到今天,會有怎樣的后果?通過一步步的啟發(fā),最終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的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不能憑自己一時的意氣行事,也不能野蠻地用暴力來解決問題,而應該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作文教學和訓練中,有很多內(nèi)容要求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取材來源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調(diào)查,搜集相關(guān)素材;要適時地引入法制事件,讓學生感受其中,以此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和培養(yǎng)法律意識。例如,在搜集震驚全國的“毒豆芽”“瘦肉精”“地溝油”事件材料時,要啟發(fā)學生分析出現(xiàn)這些黑心食品的緣由,并讓學生感受其危害性,分析商家為牟取暴利不擇手段,在人們賴以生存的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質(zhì),危害人民的健康甚至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以這樣的素材為背景,引導學生以案例分析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對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習作中深化自己的認識,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當然,如果自己的利益遭到侵害,也要學會用《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來保護自己,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目的。
三、在名言名句中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格言警句,在誦讀欣賞中,學生會受到啟發(fā)和教育,不僅可以凈化他們的思想和靈魂,而且可以形成美好的思想品質(zhì)。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教育學生從小事情開始做好,嚴格要求自己,可以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將來可以干一番大事業(yè),壞事再小,也會留下污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訴學生無論何時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則,切不可喪失做人的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啟發(fā)學生遇事先他人,后自己,或者是學會換位思考問題。這樣,學生在名句的學習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將自己的思想道德植根于民族文化之源中,這樣的人生將會永久地煥發(fā)光彩。學會做人,這是知法守法的最高境界。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滲透法制觀念時一要語言精練、簡潔、富于情趣;二要注意所選材料要體現(xiàn)趣味性強、沖突性強的特點。經(jīng)過教師稍加點撥和引領(lǐng),便能使語文教學和法制觀念的培養(yǎng)密切交融、渾然一體,使法制之花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綻放。
[ 參 考 文 獻 ]
[1]徐繼超.公民道德教育與公民法制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