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超
摘 要:三山五園是清代北京西郊皇家園林的統(tǒng)稱,在三山五園建成之前,這五個園林的舊址之中是否存在佛教文化元素,如果存在有那些特點,三山五園中的佛教文化元素是繼承還是創(chuàng)新,目前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成果并不豐富。以明代描寫北京西山風(fēng)土人情的重要著作為基礎(chǔ),結(jié)合清代《日下舊聞考》的記載,對清代三山五園建成前各個地方的佛教文化進行簡要概況,并歸納其特點,最后分析對后世的影響。
關(guān)鍵詞:三山五園;佛教元素;明代佛寺
中圖分類號:B947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177-03
一、歷史傳承型——香山靜宜園、清漪園
(一)靜宜園建成前佛教概況——歷史悠久、佛教盛行
香山自古就有著“神京右臂”之稱,它本是太行山的余脈,以山頂?shù)姆迦槭戏仆蚂F類似香煙繚繞而稱為香爐山,簡稱香山。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年起開始修建靜宜園。很多建筑是在舊時的行宮的基礎(chǔ)上建造的,而第二年就已經(jīng)建成。
清乾隆十年,乾隆皇帝下令在原康熙行宮基礎(chǔ)上大規(guī)模修建皇家園林,并于次年7月建成,命名為靜宜園。翻閱明代筆記,發(fā)現(xiàn)明代香山上有如下幾座比較重要的寺院。
首先,香山寺。《金史世宗記》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大定二十六年3月,香山寺成,幸其寺,賜名大永安寺,給田二千畝,栗七千株,錢兩萬貫。”這段記載明確地表明了香山寺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3月,當(dāng)月金世宗即臨幸香山寺并賜田兩千畝,栗七千株,錢兩萬貫,香山寺坐落在靜宜園內(nèi)垣偏南部的半山腰。
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香山寺在瓔珞巖之西。前建坊楔,山門東向,南北為鐘鼓樓,上為戒壇,內(nèi)正殿七楹。殿后聽宇為眼界寬,又后六方樓三層,又后山巔樓宇字上下各六楹?!边@段記載講述了香山寺的大概布局,即香山寺山門朝東而開,門前有石坊,門內(nèi)有鐘鼓樓,往后是戒壇,后面是正殿,正殿面闊七間,殿后有亭宇名叫眼界寬,再后面有一座三層的六方樓,再后面山巔處有上下共12楹的殿宇。緊接著,《日下舊聞考》有更加詳細(xì)的記載:“正殿前石,中刊金剛經(jīng),左心經(jīng),右觀音經(jīng),后恭請皇上御筆燃燈古佛、觀音、普賢諸像,并御制贊語。殿曰圓靈應(yīng)現(xiàn)。六方樓上層曰光明連屆,中曰無住法輪,下曰卜香林。山巔樓宇上曰鷲峰云,下曰青霞寄逸。皆皇上御。
其次,洪光寺。明人沈榜《宛署雜記》對洪光寺有著簡要的記載:“在西山,太監(jiān)鄭友建。”這里僅僅記載了洪光寺的位置和由誰所建。
《帝京景物略》則詳細(xì)記載了洪光寺的情況:“寺香山之最上,洪光寺,猶夫山夫寺耳。所繇徑也奇,徑以外不見徑也。柏左右葺之,空其間三尺,俾作徑。”從枝葉隙中指相語:上指玉華寺,再上指玉皇閣,下指碧云寺,再下指弘法。從這段記載我們知道,洪光寺在香山的最高峰,寺中多柏樹,而且曲徑通幽,在香山寺的上方還有一個玉華寺和玉皇閣,從玉皇閣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洪光寺的位置確實在香山的頂部。香山寺下邊是碧云寺,碧云寺的下面是弘法寺。洪光寺為太監(jiān)鄭同建,鄭同侍奉宣宗,出使過高麗國,回國后修建了洪光寺。
之后,碧云寺。關(guān)于碧云寺的始建年代,《日下舊聞考》引《冬夜箋記》中的記載:“西山碧云寺,元之碧云庵也。耶律阿勒彌所建。明正德中內(nèi)于經(jīng)拓之為寺,而立蒙域于后,土人呼為于公寺。嘉靖初,于下獄死。天啟三年,內(nèi)魏忠賢重修,亦立蒙域其后。崇禎初,魏亦戮尸。二皆立蒙而皆不得其終,豈名山有靈不為奸豎藏魄耶!”這段記載明確地指出了碧云寺始建于元代那時為碧云庵,并不能稱為寺,耶律阿勒彌所建,明正德年間太監(jiān)于經(jīng)將庵?jǐn)U展為寺,并在寺后建立了自己的墓冢,然而嘉靖年間于經(jīng)下獄而死。崇禎年間,魏忠賢也在碧云寺后建立了自己的墓冢,但是死后也被皇帝所殺,也沒有葬在此處。兩位太監(jiān)都是在此處修建了自己的墓冢也都沒能善終,于是就有了香山有靈性不容奸臣埋葬在此的說法。
另一處香山的佛教建筑在清代雖說沒有列入靜宜園中,但是在香山一帶還是久負(fù)盛名的,那就是臥佛寺。《帝京景物略》對臥佛寺有如下記載:“寺,唐名兜率,后名昭孝,名洪慶,今曰永安。以后殿香木佛,又后銅佛,俱臥,遂目臥佛云。”臥佛寺在唐代就已經(jīng)建成,名叫兜率,又叫昭孝、洪慶,明代是名叫永安寺。
綜上所述,香山佛教文化元素的梳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今天的臥佛寺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建成,名為兜率。之后金代在香山就修建了香山寺,金世宗親臨游幸,賜名大永安寺,明代時,香山更是修建了眾多寺廟,明成化年間,鄭同修建了洪光寺,之后太監(jiān)魏忠賢有修建了碧云寺。可以說香山一代佛教比較流行,修建歷史也很悠久,靜宜園中的佛教寺院也大都在此基礎(chǔ)上擴建、修繕而成,可謂繼承了香山地區(qū)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tǒng)。
(二)清漪園建成前佛教概況——景色優(yōu)美、甕山十寺
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之一。清漪園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建成于乾隆十九年。清漪園修建在萬壽山和昆明湖上,而在清漪園建成之前,萬壽山和昆明湖分別被叫作甕山和甕山泊。甕山和甕山泊組合在一起因其優(yōu)美的景色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從元代起,甕山上就開始修建寺廟,有著“甕山十寺”的說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功德、圓靜兩寺。
功德寺始建于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際湖山而剎者,功德寺?!?/p>
圓靜寺始建于明弘治七年,位于甕山南坡中部。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甕山前有仁慈庵,入門三百步,兩旁椿樹夾之。登石磴二十級,有堂三楹,兩廡翼之。兩廡前為樓庵,左為圓靜寺。寺門度石橋,大道通湖堤,門內(nèi)半里許,從左小徑登臺,精藍(lán)十余。室之西殿三楹,左右精舍一間,據(jù)山面湖。”
清漪園中的佛教寺院在乾隆年間主要是其為太后祝壽而修建的大報恩延壽寺,雖然也是寺院,但修建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清漪園地區(qū)獨特的水文條件而建,并沒有太多的繼承歷史上“甕山十寺”的傳統(tǒng)。
(三)后世影響
自唐代佛教傳入中國起就流傳著“寺隨山建”的說法。中國目前也有很多佛教名山,例如嵩山、五臺山、九華山等等。所以說作為北京地區(qū)風(fēng)景優(yōu)美的香山和翁山,自古便有建寺的傳統(tǒng)。所以,我們看到清朝皇帝在這兩座山中修建園林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一特點,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寺院,清漪園中的大報恩延壽寺和后來頤和園的整體的佛國世界的修建更是佛教建筑的鼎盛時期??梢姡宄实塾绕涫乔』实蹮o論在修建靜宜園還是清漪園的時候都是遵循了依山而建佛寺的傳統(tǒng),把自己的佛教理念都體現(xiàn)在了這兩座山上。
二、開拓創(chuàng)造型圓明園、暢春園
(一)圓明園建成前佛教概況——康熙賜園、因村而來
圓明園為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的賜圓。根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圓明園在掛甲屯之北,據(jù)暢春園里許”;“圓明園在暢春園之北,朕藩邸所局賜園也?!庇纱丝芍瑘A明園的舊址在明代時是在一個叫作掛甲屯的北方,至于這個掛甲屯的來歷,《日下舊聞考》在卷九十九郊垌一章中有所記載:“暢春園迤北舊有前華家屯、后華家屯,世宗憲皇帝潛邸時,圣祖賜園于后華家屯,賜額曰圓明園?!闭f明這個掛甲屯就是華家屯。華家屯的名字始見于明代。圓明園建于一座村落之上,想必在建成前除了當(dāng)?shù)厝嗣竦淖诮绦叛鐾獠灰娖渌始业姆鸾涛幕?。但是由于其建造者雍正皇帝以及后來乾隆皇帝本人對于宗教的熱愛,圓明園中佛教文化元素可謂十分豐富,這完全是后來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
(二)暢春園建成前佛教概況——李偉遺園、佛教存疑
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暢春園本前明戚畹武清侯李偉別墅,圣祖仁皇帝因故址改建,爰錫嘉名?!笨梢姡瑫炒簣@為在明代神宗萬歷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的父親李偉的清華園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萬歷朝李偉得勢,富甲一方,修建的暢春園更是規(guī)模宏偉,極其考究。所以,要找尋暢春園建成前的佛教元素就可以直接對李偉的園林進行探討。
(三)后世影響
圓明園和暢春園都是從一片村落“拆遷”而來,本身并不具備豐富的佛教文化元素,因而建成的園林中也是“儒、釋、道”皆有。而圓明園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民間信仰建筑,例如劉猛將軍廟、關(guān)帝廟等等??梢?,清朝皇帝在修建園林的過程中也是參考了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尊重了民間信仰。
三、因地制宜型——靜明園
(一)玉泉山靜明園建成前佛教概況——以洞為基、寺由洞建
《日下舊聞考》對于玉泉山的早期的情況有如下記載:“靜明園在玉泉山之陽,園西山勢窈深,靈源浚發(fā),奇征趵突,是為玉泉。山麓舊傳有金章宗芙蓉殿,址無考,惟華嚴(yán),呂公諸洞尚存。”
《帝京景物略》記載:“(望湖亭)又南,上下華嚴(yán)寺,嘉靖庚戍虜闌入,寺毀焉。寺存者二洞:華嚴(yán)、七真。洞壁刻元耶律氏詞也.山舊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宮也。昭化寺,元世祖建也,志存焉,今不可復(fù)跡其址?!?/p>
《長安客話》對于玉泉山上的寺院也有記載:“玉泉山有古臺基三,即遼金元主游幸之地,故名上下華嚴(yán)。登玉泉之顛,望華嚴(yán)在云煙飄渺中,神秀巍然,山為增勝。嘉靖庚戍,為虜火所燒?!?/p>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晚明至清初年間玉泉山上的寺院有上、下華嚴(yán)寺,金山寺、昭化寺和觀音庵。而且玉泉山的寺院大多是“因洞而建”,有了華嚴(yán)洞才有了華嚴(yán)寺,有了龍泉洞才有了金山寺,有了呂公洞才有了觀音庵。然而靜明園期間新建的幾座寺院或佛塔例如妙高塔、妙峰塔并沒有在原址的基礎(chǔ)上擴建,只是保留了其遺址,當(dāng)然這種做法也是值得稱道的。
(二)后世影響
玉泉山的地形相對特殊,山中洞很多,自明代起就是“寺隨洞建”,以至于清代以來無論是康熙皇帝還是乾隆皇帝都沒有大規(guī)模在靜明園中修建佛教寺院,只是在有限的山頂處修建了妙高塔和妙峰塔,可以說也是沿襲了明代的傳統(tǒng)。
四、結(jié)論
三山五園中的佛教文化元素是整個文化元素譜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結(jié)合史料,我們對三山五園各個園林的佛教元素歷史進行了追根溯源,得出了三種類型的佛教文化來源,即以香山靜宜園、清漪園為代表的歷史傳承型,以圓明園、暢春園為代表的開拓創(chuàng)新型和以玉泉山靜明園為代表的因地制宜型。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大多是根據(jù)了現(xiàn)實的條件而形成的。有意思的是,清代以來,皇帝在修建三山五園的時候也沿襲了各處的傳統(tǒng),形成了“三山五園”這五個園林別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梢哉f,清朝皇帝在修建園林時是在充分考察了當(dāng)?shù)氐臍v史風(fēng)俗下才動工的,這一點值得后人欽佩。
參考文獻:
[1] 脫脫,等.金史世宗記:本紀(jì)第八,世宗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3:230.
[2] 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六[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30.
[3]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卷八十六[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1446.
[4] 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97.
[5] 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48.
[責(zé)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