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萍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趨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以后,教學觀念的更新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受到了廣泛而高度的重視,教學改革也在不斷地開展起來。因此,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如何評價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質量,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教育教學評價應當建立目標多元化、評價形式和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應該有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健康心理的形成、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師生角色的轉換。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于是,在課堂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激發(fā)興趣、樹立信心。
評價對課堂教學改革具有導向功能。
雖然我們天天喊著教學改革的口號,可是許多學校在進行著“應試教育”。如畢業(yè)班提前結束課程進入總復習,搞題海戰(zhàn)術,加班加點,等等。眾所周知,畢業(yè)會考是指揮棒,是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手段。而考什么,怎么考,則引導學校跟著轉,必考又加分的科目,學校就加班加點,復習備考;而不考的科目,則學生偏科,不樂意學。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行為一直困擾著我國基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制約著教育改革的進程,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且造成了“高分低能”、實踐動手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其實,這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都會面臨的問題:改革與已有評價體系的矛盾;當前普遍教師都認為“考試制度不改革,素質教育無法開展”。因此應建立一整套客觀的評價體系,以此來引導不良教育行為以確保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構建課堂教學改革評價體系
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應該是促進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fā)展,而不是為了區(qū)分教師教學水平之高下,更不能為了管理意義上的需要。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診斷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評價的過程中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獻計獻策,幫助教師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能力,要給予教師應有的安全感與自豪感,我認為這幾點,對于構建新型的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樹立教學評價有機融合的教學評價觀。
教師應將教學評價的設計和規(guī)劃融合到教學設計中,尤其是要將評價的實施過程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同步進行,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其成為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那么究竟應該從哪幾方面,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評價課堂教學呢?課堂上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與之密切關聯的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其實,這就決定了評價的著眼點。換言之,即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接受知識的形態(tài)與教師教學的行為。其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應當成為課堂教學改革評價的聚集點,由此為出發(fā)點,就審視其它兩個方面的利弊與得失。
構建課堂改革評價體系的內容與標準:
1、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1.1參與狀態(tài)。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全過程;看是否有些學生能對同學的學習有所幫助啟發(fā)。
1.2思維狀態(tài)。一看學生是否敢于提出問題發(fā)表見解;二看所提問題與發(fā)表的見解是否有挑戰(zhàn)性與獨特性。
1.3情緒狀態(tài)。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解學習情感。
2、知識的形態(tài)。
2.1基本性。一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內容為基礎知識結構本身的邏輯規(guī)律性,二看是否為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提供了必要的生長點。
2.2過程性。主要是看是否有學生充分的觀察、操作與獨立思考的活動或機會,進而通過學生群體的講座與交流獲得理解與體驗。
2.3策略性。看學生是否獲得關于怎樣學習、怎樣記憶、怎樣思維的一般方法的經歷與感悟,從而增強自我意識與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
2.4實踐性。看所接受的知識是否具有應用價值,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3、教學行為。
組織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組織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即一般意義上的駕馭課堂活動的能力。
注意中心??唇處熢诳勺尩淖⒁庵行哪芊駨淖约旱乃枷牖蚪贪皋D移到全班學生的思維上去。
教學機制??唇處熓欠窬邆涿艚菘焖俚夭蹲浇虒W過程中各科信息的能力,是否能靈活果斷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教學發(fā)展的進程。
構建課堂改革評價重點關注的幾個方面。
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各科評價方式,通過各種評價方法和途徑,隨著教學過程的不斷開展積累評價資料和數據,例如:學習過程中的作品、學習記錄、評價考量表等,形成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綜合評價,應用多樣的試題形式和要求,既應檢驗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更應檢驗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恰當結合形成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綜合評價。
積極推進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應該在學習活動開始前,針對整個項目或活動的實施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可以建立學生學習日志或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發(fā)展變化;提倡評價的主體的多元化,比如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不應該將過程性評價片面理解為過程中的結果評價,而應該突出過程中的評價。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引領學生實現對問題認識的不斷超越,教師必須重新全面認識并整體構建課堂教學,合理的使用教材,教給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知識(方法論的知識)同時要把教學同周圍的生活實際緊緊地聯系起來,教師只有以開闊的視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并選取和利用課本外的課程資源才有可能借此引領學生走的更遠,實現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