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楠
摘 要:齊白石在藝術上的成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開拓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題材,畫了許多此前從來沒有人畫過的東西,讓世人看到了藝術和生活的關系。齊白石獨特的藝術認知及其個人化的思想架起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之間的橋梁。在這座橋梁的兩端,齊白石沒有賦予它一個確定的文化內涵或特定的文化指向,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在他的藝術里只是“似與不似之間”的個人風格。這種極具特色的個人風格,既吻合了傳統(tǒng),又表現(xiàn)出了發(fā)展傳統(tǒng)所具有的現(xiàn)代意義。
關鍵詞:齊白石藝術;美學思想;辯證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5-091-1
一、“似與不似之間”的二元結構
齊白石之前的文人畫家的藝術多是單極結構,清高者一味清高,寫意者寫意到底,風格比較單一,尤其是“四王”和晚清山水畫家。八大和八怪也試圖在畫意上有所突破,從而打破“四王”藝術的單一化。清末的吳昌碩為了跳出文人畫的單一性這個框框,既畫高雅富貴的牡丹水仙,又繪普通之極的白菜蘿卜,有意集雅俗于一身。齊白石深受其影響,終身追求雅俗共賞的風格。
就一般而言,在氣質人格上,文人氣質與農(nóng)民本色應該有差異:在情操畫品上,文人的清高自潔與農(nóng)民的疾惡如仇應該有差異;在題材選擇上,粗枝巨葉花卉與微如毫毛的草蟲應該有差異;在風格層面上,疾筆重涂的寫意風格與精描細畫的工筆風格有差異;在色彩運用上,重涂葉莖的濃墨與渲染的花瓣靚色有差異;在作品意趣上,兒童的天真與老人的深遂有差異;在表現(xiàn)層面上,對形象個體的寫實刻畫與對畫面整體的浪漫主義設計有差異;在形象刻畫中,動物外在形象的生龍活虎與內在性格的豐富多彩有差異。但齊白石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把很多的差異變成了藝術的張力,不同的藝術魅力由于共存于同一件作品中,互相激蕩和放大,成倍地擴大了藝術感染力。齊白石兼工帶寫的獨創(chuàng)畫法,給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和筆墨之畫難得神似的矛盾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法。
二、“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選擇
齊白石人到老年還改變了自己的畫畫風格,他告別了青藤,八大的冷逸,獨創(chuàng)了“紅花墨葉一派”。齊白石大膽引進了民間藝術的審美特色,使色調更加純化,他保留以墨為主的中國畫特色,并以此樹立形象的骨干,而對花朵、果實、鳥蟲施以明亮和飽和色彩,仿佛是將文人的寫意花鳥畫和民間泥玩具的彩繪構成了一個新的藝術綜合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范?!凹t花墨葉”負載著紅黑對比的熱烈的民間審美觀念,更負載著內在的追求,這內在的追求便是他的鄉(xiāng)心,齊白石把對鄉(xiāng)土風物真切的愛戀,對家園的一草一木的眷戀,把童年的記憶和家鄉(xiāng)的一切都作為了畫題,詩題,融入了他的繪畫中。蝦,正是解讀齊白石的一扇“窗戶”,他是從蝦上得來的經(jīng)驗擴展到整個繪畫中,才登上了“似與不似之間”這層臺階。
就造型而言,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造型上的美學尺度。當齊白石畫牽牛花時,葉皆作正面觀,花均作側面觀,花苞皆直如紅燭,這是局部的一致和整體氣勢的統(tǒng)一,是造型的特色,也是構成上的學問。而那牡丹花的豐艷,棕樹沖天的意趣,不倒翁的泥玩具樣式,背向的牛那渾園的形,貓頭鷹的類如軸承結構般的眼,這些純造型上的表現(xiàn),既與物形有關,也與畫家的感受方式有關,在齊白石的藝術思維中亦是民間藝術的“老根”在其造型觀念上的自然流露,如果說齊白石描繪工細學蟲的本領還帶有民間手藝人炫耀其技能的因素,不似之似的意筆是文人胸懷的表現(xiàn),那么,他那些粗筆技葉與工細草蟲在同一幅中的出現(xiàn),不僅是一種對比的美,也是他農(nóng)民兼文人的雙重人格的復雜性所決定的。齊白石有關造型的著名畫語“作面妙在似與不似之問,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既是他的造型觀,又是他在整個藝術格調上,欲求溝通世俗的和文人的審美意趣,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的中間選擇?!八婆c不似之間”的造型妙趣,和他的“平正見奇”的觀點一樣,是這位既能極工,又能極筒,分別地在兩個極端上有所創(chuàng)造,而最終又不肯拘泥于任何一個極端的藝術家所選擇的造型尺度或審美的中界點。當然,這“形神兼?zhèn)洹钡闹薪缬植皇前虢锇藘傻钠骄鶖?shù)。晚年的齊白石日趨簡化的畫風,是日益強化了的“不似之似”的造型,也日益強化了“神”的主導地位,臻于“筆愈簡而神愈全”的境界,完全是一種“寫”。最后一年的“糊涂”筆致,也是一種藝術中難得的糊涂,是突破了楷書般的筆法,進入無法而法的高妙,表現(xiàn)是藝術家主宰藝術形象的最高境界。
三、“似與不似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
在齊白石的藝術哲學中,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在形神問題上,齊白石認為,一幅作品應以形似為基礎,神似為旨歸,這樣才能形活而神現(xiàn)、神奕而形佳,單方面的強調得意忘形或得形忘意都會導致作品的形神俱喪。對于物象的外形,齊白石認為應當以“不似之似”或“不似似之”的手法進行處理,也即為了傳神的需要而靈活處理,不必一味地去追求與實物的相符不悖。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齊白石往往將繁簡、粗細、意工相揉和,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雖不與實際生活完全吻合,但卻生動可信的別具特色的藝術作品。例如他的《發(fā)財圖》畫了一只斜放的算盤,但仔細一數(shù),有的定位桿上算珠的數(shù)目并不準確,這是畫家的粗心所致嗎?顯然不是的,請聽齊白石對此的解釋:“客曰“算盤何如?余曰,善哉,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乃仁具爾。余即一揮而就?!痹瓉恚嫾以谶@里是有意少畫了算珠,以暗喻舊社會地主用大斗、大小秤來斂人錢財,進行吃人不吐骨的盤剝惡行。這幅畫乍看去似是不符合生活實際的“憾筆”,但若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傳神之筆,對畫作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雖然齊白石不贊成那種照相式的完全寫實,認為“太似為媚俗”,但他同時也不并不贊成舊文人畫家特有的那種“得意忘形”的觀點,認為“作畫貴寫其生”、“不似為欺世”,重新確立了“形似”在畫學中的基礎地位。明末清初以來,文人畫都不講求形似而是追求作品的詩情畫意,但是這種畫風的缺點在于極易因得意忘形而導致形神俱喪。齊白石的遷想妙得、詩情畫意都是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而決不是為了抒情表意而脫離生活去主觀臆造。一次商家重金約繪十二生肖年歷,齊白石認為龍是他未曾見過的事物,不可妄繪而拒絕了約請,從中足見齊白石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嚴肅和對生活真實和形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