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萍
【摘要】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特征是探究,其核心是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首先,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圍繞具有科學性的問題展開探究活動,通過這些問題去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引出另一些問題。其次,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能夠獲得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具有科學性的問題的證據,同時還可以通過教師、教材、網絡或者其他方法獲取證據,對他們的探究結果進行補充。再次,探究式教學中學習者要從證據中提煉出解釋,從而對具有科學性的問題做出解答。另外,通過與其他有可能的解釋進行比較,保證學生在自己的結論和適合他們發(fā)展水平的科學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最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論證,能夠引發(fā)新的問題出現,有助于學生將實驗證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他們的解釋三者之間聯系起來,最終解決問題。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科學實驗教學情境
一、如何在初中化學中進行探究式教學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孔子曾經說過,問題是“思之始,學之端”。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聽課以記概念、背方程式以及做習題為主,完全沒有問題意識,更不要說體現探究的精神。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地影響了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效果,讓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失去了學習動力。因此,進行探究式教學,首先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開始。首先,教師要能夠提出能激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例如,在講授“有關酒精燈的使用”時,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酒精燈不能像蠟燭一樣吹滅?為什么酒精燈的酒精不能夠填滿?在學生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就能夠將酒精燈的使用牢牢記在心里了,與讓學生死氣沉沉地聽教師在講臺上講,下課再去背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其次,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否則就會打擊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化學失去興趣。由學生提出問題,要比教師提出來更自然,更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及時找好時機為學生解決問題,從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
(二)積極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了。因此,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在原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才能適應當代教育的發(fā)展。首先,教師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明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去組織教學,并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的奧秘。其次,要建立開放自主的教學觀念,不能再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以教會學生科學探索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科學探索的能力為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富有藝術性的課堂可以形成一個更為良好、和諧的氛圍。在設置案例教學中,應該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在具體實施上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理念。這點就需要教師本身具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內涵,在講課過程中幽默詼諧,但同時又具備知識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深入淺出。對于這些初中的學生來說是具有誘惑性的,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的同時學到了化學知識。
(三)建立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的評價機制
傳統的以成績?yōu)橹鞯脑u價機制已經不適應探索式的教學方式,要想充分發(fā)揮探索式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就一定要建立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評價機制。在這個評價機制中,除了成績,還能夠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實驗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既注重量化評價,又注重質性評價的評價機制,才適合時代的發(fā)展,才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有意義。除此之外,還應該完善教師評價制度,改變以學生考試成績、畢業(yè)學生的升學率評價教師的能力的現狀,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只有將對學生的學業(yè)評價與教師的教學評價做到統一協調,才能夠讓評價機制真正表現出選拔與淘汰的功能,才能強化評價的內在激勵作用。
二、探究式教學要與生活結合,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從酸雨造成的危害中還能引申出建筑被腐蝕的原理,建筑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那么硫酸是如何腐蝕到這些建筑的呢?通過一些提示和引導,試著讓學生自己推導出這個化學方程式,增加他們的印象。通過酸雨一系列的危害,倡導學生要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由此提出如何減少酸雨危害的措施,采用原煤脫硫技術、降低燃煤的含硫量、發(fā)展?jié)崈裘杭夹g、開展煤的綜合利用(如煤的氣化和液化)等,采取一問多答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對化學的興趣,通過一個與生活相關的案例讓學生參與思考,并根據一些已有的概念來認識到了知識點所應掌握的內容。
三、探究式教學通過科學實驗,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書本上一些抽象的實驗原理很難通過語言來講活,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有感情的、充滿心理活動的學生,因此,枯燥抽象的實驗原理和圖片很難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設計一些更為直觀的實驗教學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易于接受的平臺。例如,在講述“金屬鈉的性質”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演示這樣一個實驗:取一盆清水,用鑷子夾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屬鈉,將金屬鈉置于水中,金屬鈉浮在水面,熔成閃亮的小球,并向各個方向迅速游動,同時發(fā)生嘶嘶的響聲,結束后往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變?yōu)榧t色。然后,向學生提出為什么鈉會在水面上游動?產生了什么氣體?最后溶液中為什么會呈堿性?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并匯報成果,最后說明實驗原理———鈉的密度小,反應放熱;鈉的熔點低,反應有氣體生成,生成的產物呈堿性,生成的氣體是氫氣,堿性物質是氫氧化鈉。通過得出“鈉與水反應”的性質、現象、化學方程式,克引申到如何驗證氫氣,氫氧化鈉的性質等。又例如,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之后溶液的體積小于100ml,這時學生就難以理解了,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準備50ml黑豆和50ml小米,讓其混合之后,學生就可以觀察到小米進入黑豆之間縫隙后總體積小于100ml了,通過宏觀的觀察將微觀的反應解釋出來,學生便能理解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間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融合后體積就變小了。
總結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研究性思想的教學方式,能夠將教學和研究進行有機結合。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要避免將探究式教學做得形式化、表面化、教條化,要將學生的學習需要作為課堂設計和實施的宗旨,把握好教材和學生,這樣才能夠將看似簡單的教學內容表現出無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