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益群
【摘要】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強,自控能力差。幼兒既是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我們如果不適時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最佳時期。壞毛病難改,習慣成自然。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 養(yǎng)成教育
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從小養(yǎng)成,在幼兒期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能使一個人終生受益。蘇聯教育家馬卡柯曾經說過:"如果在兒童期的早年,不能給予合理的教育,使兒童養(yǎng)成不良的意識和行為習慣,那就會給以后的再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 著名教育家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yǎng)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yǎng)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yǎng)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孩子的終身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一、細心觀察,正面引導,糾正不良行為習慣。
幼兒的一些不良好的行為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教師要細心觀察,正面引導。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深刻影響。教師時時刻刻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樹立正確榜樣,在積極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在禮貌教育中,教師要以身作則,需要幼兒幫助時,真誠地說一個請字,得到幼兒關心時,衷心地道一聲謝謝,使幼兒在平等的氛圍中,受到禮貌的熏陶,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
二、營造適宜的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由于少數幼兒生活經驗較少,意志力薄弱,對家長的依賴性強。幼兒在幼兒園遭受挫折、碰到困難時,首先想到求助的是媽媽。例如有個小朋友,因午睡時被緊鄰床好動的幼兒用腳壓在肚子很不舒服而求助媽媽。一小朋友午睡時不想起床尿尿,就經常尿床;與小朋友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不愿找教師幫助解決,回家找媽媽。尿床,媽媽就向老師提出的要求不給孩子喝湯;爭執(zhí),媽媽就直接找上門去理論;睡覺被腳壓著肚子不舒服,媽媽想到的是換床……。為什么媽媽們就想不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再請老師、家長幫助解決。一般說,家長注意避免幼兒在生活中遭受太大的挫折,這不意味著一切由大人包辦或是置孩子在一個毫無困難的生活環(huán)境中成長。幼兒成長的道路漫長,不會一帆風順,事事如意,只有提高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力,才能讓孩子在認識上、能力上、心理上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應付自如。凡是遇到事情做父母和教師,切不可一手包辦,或橫加干涉,應當從旁觀察,適時指導。
三、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兒的行為習慣。
許多幼兒生活習慣不好,分析生活處理能力差的原因就是缺乏鍛煉,事事都是大人幫助,甚至家長、教師代勞造成的。要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出發(fā)。如:夏天穿衣較少,行動自如可訓練小班幼兒擦鼻涕、擦屁股,大小便后會自己提褲子,著裝可從脫褲子--穿褲子--穿脫開襟衣服--穿脫套頭衣服等,來園離園自己背小書包。完成作業(yè)后會整理文具;千萬不能來離園時書包在家長手上,缺了文具是家長發(fā)現的;明明是個能干的孩子,家長一出現就什么都不會了……。教師和家長也不能因班上孩子多或上班趕時間等客觀理由不給孩子實現"我能行"的機會。
四、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yǎng)和鞏固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學習的教科書,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應當是貫穿于幼兒生活之中,滲透在各種日常游戲、活動中,通過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斷體驗、理解、接受,逐步轉化為幼兒自覺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從而形成習慣。
五,注重情感教育來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現象:知道要保護環(huán)境,卻會隨手亂扔果皮、雜物;好多成語故事講得滾瓜爛熟,卻沒有自覺的行為和感受。以前我?guī)О嘤龅竭^這樣的事情,兩個孩子為一個玩具你爭我搶,誰都不讓誰當我發(fā)現時,我說:"你們怎么了?"這時兩個孩子都一起嘰嘰喳喳的說,我讓他們一個一個的說,當他們都各自說完自己理由的時候都還是有些不服氣。我轉移了一個地方然后拉著他們的小手,讓孩子再復述一遍理由。說完孩子的情緒明顯平復了好多,這時我告訴他們要互相謙讓,互助互利。然后我問他們:"現在還有什么問題?"孩子們回答說:"沒有了"。我說:"那你們的問題都解決了"。孩子們回答:"嗯"我笑笑的說:"那就握握手吧"。這時我并沒有判斷他們的對與錯,而是用心聽他們傾訴,孩子把他們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其實問題也就解決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要過多參與我們的主觀意見這樣會對另一方有不公正的現象。所以平時我們不能光注重知識的灌輸,知道什么是謙讓,什么是分享,卻忽視了行為習慣的內化和養(yǎng)成。對孩子進行好習慣的培養(yǎng)中,不要光注重知識,更要注重情感挖掘,我們要從幼兒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去出發(fā),讓幼兒在自覺的行動中得到情感上的體驗,由"知"生"情",由"情"促"行"。這些都像是藝術,我們多看一看,聽一聽,多試試怎么做,我覺得教育可能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獨立性。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了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飲食習慣等等。 隨著幼兒期的孩子要求獨立性的愿望增強,這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獨立性的好時機。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平常生活的點滴做起,也不能光靠幾條規(guī)矩來執(zhí)行。這時期在給孩子做日常清潔衛(wèi)生時,要逐漸地給他灌輸衛(wèi)生的知識與概念,告訴他什么是臟的,什么是干凈的,教育他飯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臟東西、不要隨地吐痰、不要吃手、不挖鼻孔、不摳耳朵,要養(yǎng)成整潔衛(wèi)生的習慣。要定期給孩子剪指、趾甲,這時期孩子的手到處亂摸,手指甲一定很贓。在給孩子洗臉、洗手時,要開始教孩子自己來洗手,教他怎樣用肥皂,如何洗手。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是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是身體健康的保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孩子吃飯時不專心、喜歡東張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也不斷的增加,吃飯時講小話的現象也多起來,作為教師光提醒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調動幼兒的內在因素,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才能讓幼兒從被動變?yōu)橹鲃?,自覺遵守紀律。怎么能讓孩子自覺遵守紀律呢?我們?yōu)楹⒆又贫艘粋€標準"吃飯吃得認真,不發(fā)呆,不講話、吃得較快、不挑食"哪組做的最好就評為"優(yōu)秀小餐桌"的稱號。時間一長,孩子們都爭著當"大小孩",不像"小孩子"那樣處處讓教師提醒,吃飯時講話、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等壞習慣減少了很多,吃飯不再成為孩子們的難題了。我們還應該培養(yǎng)孩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幫助孩子每餐膳食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不宜過急催促。每次盛飯不要過多,吃完后再添,有利刺激孩子吃飯的積極性。如果各餐食品種較多,要一樣一樣地分,不要全部放在飯碗里,使孩子吃時不方便,容易貪多嚼不爛。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需要循序漸進、反復的一個個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在良好行為習慣的環(huán)境中不斷的熏陶,逐步養(yǎng)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幼兒園也要多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參與性,家園合力一起來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