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元
教研活動是探索教學規(guī)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活動。每學期,每個學校都在開展教研活動,公開課、優(yōu)質(zhì)課、觀摩課等等層出不窮,這些教研活動的效果怎樣,如何組織教研活動是最有效的?是我們值的深思的問題。
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能學到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都希望自己的教學成績能更上一層樓,對教師而言,聽課與評課無疑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途徑。聽課的目的在于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然而有些老師很不喜歡別人聽自己的課,偶爾“恩準”也要“精心準備”,于是講課成了演戲,成了“展示課”。有的老師聽課的目的很簡單即“學”,然后回去機械模仿。而評課者則“專揀好的說”。缺點總是不痛不癢。怎樣組織最有效的教研活動?我覺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應將公開教學常態(tài)化
對于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等各式各樣的教研活動,學校教研組不僅要做好計劃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而且在研討時要創(chuàng)新。學校內(nèi)部的教研活動并不一定搞的大,也可以是小范圍的,或者是同教研組的幾個人也可以進行,容易組織,老師也好調(diào)課參與,靈活多變,我們應該關注的目光除了公開課的課堂實際效果,還應該關注教師個人的課前準備和課后的反思。課前準備要求任課教師提供完整的教學設計,巧妙的教學設計本身就是一項教研成果。課后可以要求任課教師整理教學實錄,以文章的形式寫教學反思。其他教師則可以寫課堂評價、觀后感等。寫好之后大家再進行交流,感興趣的教師還可就討論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反思,寫出較有深度的文章。大家交流中應該重視的是如果我這也講這一節(jié)課,我會怎么講,我會怎么處理這一部分,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和別人的相對照,哪一種更加的理性更加的有效,更加的讓學生接受。不要僅僅的去夸贊,去追捧。每一次公開課之后,不僅僅有自己的反思,還有各位同事的評述,這樣得到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如果能把這些東西寫到紙上、落到實處形成文章,那就會讓這個活動更加的完善。等部分教師嘗到“甜頭”后,教研寫作將成為大多數(shù)教師的自覺行為。
我們的教學不是在作秀,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活動,所以很多的公開課、觀摩課上的很多的好的做法應該落實在常規(guī)教學,教導處在這時候就是起到了監(jiān)督、指導、規(guī)范管理的作用,日常的常規(guī)教學最能體現(xiàn)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態(tài)度。只有把好的做法長期堅持、持之以恒,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學生的讀書、寫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習慣養(yǎng)成等等都應該體現(xiàn)在平時,一節(jié)課講得再好也提高不了多少學生的成績,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穩(wěn)步提高。一個好的老師的良好習慣他所影響的是一個學生一生的習慣養(yǎng)成。所以說“推門聽課”最能反映一個教師的常規(guī)的落實。
二、注重教師培訓后的“再培訓”
絕大部分教師都樂于參加培訓,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轉(zhuǎn)變觀念。然而,很多學校沒有重視培訓后的效果,教師參加完培訓后就沒事了。
為此,學校教導處應有一定的培訓“措施”。首先是選好培訓對象,比如偏重于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培訓,可以派那些“能教”的教師去;偏重于課堂教學展示的培訓,可以派那些“能研”的教師去,這樣可以彌補他們自身的缺陷。其次是布置培訓后的任務,比如讓“能教”的教師回校后把所得所思寫成講稿,并舉辦一次講座,從而提高他的寫作能力,這種“再培訓”也順便讓全體教師享受培訓成果;讓“能研”的教師回校后上一節(jié)全校性的公開課,以切實提高他的課堂教學能力,讓其不但能寫,而且還能落實于課堂。
三、利用聯(lián)片教研,促進教師成長
學校有計劃有準備做好教與研的成果資源共享,提倡“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充分利用縣教育局組織的聯(lián)片教研,實現(xiàn)“校內(nèi)校外的互補”。及時邀請縣級名師及優(yōu)秀教師為個別教師“把脈”,親自到學?!白\”,到課堂上聽課,然后給教師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意見;同時鼓勵本學校教師積極走出去,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采取“互學”的方式,以電話、QQ和電子信箱為媒介,相互交流在“教”或“研”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總之,學校“優(yōu)化”教研活動,既能夠讓教師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又能夠讓教師通過實際參與來實現(xiàn)“教”“研”的和諧發(fā)展,大大有利于“能教而不能研”和“能研而不能教”的兩類教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