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一直渴望能夠在音樂廳里聽一回馬勒的第五交響曲。這個念頭,源于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半夜里睡不著,輾轉反側,摸黑隨手摸到一盤磁帶,放在CD機里聽,開始不知是誰的曲子,那曲子恰是一種悲涼心情的注解和化解,聽著就被它感動。那種弦樂的清澈,讓你想起城市里根本不會出現(xiàn)的清泉之水,和即使孩子的眼里也難得的清純的眼淚。本想聽著音樂就能入睡的,相反更睡不著了。索性打開燈,一看才知道原來是馬勒的第五交響樂的第四樂章。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布列茲指揮。
終于,瑞士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來到了國家大劇院,帶來了馬勒的第五交響曲,指揮是大衛(wèi)·津曼。如今的指揮,對馬勒都有了興趣,馬勒忽然熱了起來,但演繹馬勒,不少指揮不是趨于保守,就是顯得有些瘋癲。對于大衛(wèi)·津曼,可以信賴。他錄制過兩套馬勒的交響曲的全集,對馬勒有過專門的研究。而且,我極其贊同他的觀點:“對于馬勒,先是他的聲樂套曲,然后才是他的交響樂?!?/p>
等待著馬勒,主要是等待馬勒這支交響曲的第四樂童。有了上半場對舒伯特第七未完成交響曲有節(jié)制的演奏,特別是弦樂的出色發(fā)揮,對下半場的馬勒更加充滿底氣。不過說實在的,馬勒的開場并不先聲奪人。獨奏的小號,氣息漸絕似的,遠沒有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頭的那種‘‘命運動機”震撼人心。也許,是貝多芬的先入為主吧?但弦樂一上來,景色為之一變,小號后來的加入,一下子回環(huán)縈繞起來,大衛(wèi)·津曼不事張揚,閱盡春秋,演繹著屬于馬勒的對于生死的悲痛與蒼涼。
必須得有這第一樂章的對比,第四樂章的到來才顯得風來雨從,氣象萬千。對比悲愴之后的甜美與溫暖,才有了適得其所的價值,如同鳥兒有了落棲的枝頭,這枝頭讓馬勒譜寫得花繁葉茂,芬芳迷人,而這鳥兒仿佛飛越過了暴風雨的天空,終于有了喘息和抬頭望一眼并沒有完全坍塌的世界的瞬間。有豎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層次那樣的豐富,交響的效果那樣渾然天成,熨帖得猶如天鵝絨一般輕柔的微風撫摸你的心頭。難得的是大衛(wèi)·津曼處理得那樣的云淡風輕,他甚至倚在指揮臺后的架子上,很享受的樣子,也像經過了漫長旅程之后有些疲憊而放松的樣子。
在我聽過的所有的交響曲的慢板中,我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上。真的很少有馬勒這樣柔美抒情得絲絲入扣,有這樣豐富得水闊天清。在談論馬勒的交響曲時,如今更多愿意說他思想的復雜性與悲劇意識,作曲方面對古典傳統(tǒng)技法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對未來世界的預言性,卻忽略了馬勒對傳統(tǒng)的繼承。在這一點上,馬勒對慢板的處理,最顯其獨到之處。其實,他的老師布魯克納對慢板的處理也是如此,那些動人的旋律,馬勒得其精髓,可以看出彼此的傳承。
此外一點,還要看到這一段最動人的慢板,與他的《呂克特詩歌譜曲五首》中的《我在世上已不存在》的關系。在這首歌中唱道:“我僅僅生活在我的天堂里,生活在我的愛情和歌聲里?!蔽覀儽憧梢杂|摸到馬勒的心緒,即使在死亡垂臨的威迫之下他依然樂觀的原因,他相信愛情和音樂。就像大衛(wèi)·津曼說的:“對于馬勒,先是他的聲樂套曲,然后才是他的交響樂?!边@是走近馬勒音樂的一條路徑,也是打開馬勒內心的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