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劇中,譽王聯(lián)合慶歷軍發(fā)動叛亂,圍攻九安山獵宮的情節(jié),扣人心弦。就在獵宮即將不保、梁帝蕭選也持劍欲搏的千鈞一發(fā)之際,霓凰郡主及時趕到,突圍而出的靖王也率領著附近的紀城軍前來馳援,于是內外夾擊之下,獵宮之圍被解,逆首譽王被擒。而就在梁朝的歷史上,梁武帝蕭衍也確實曾被叛軍包圍于宮城之中,只是蕭衍結局之慘淡,卻與劇中的情況截然相反—這便是我們在前文中屢屢提及的侯景之亂。
大亂之起,源于梁武帝的引狼入室。侯景(503-552),懷朔鎮(zhèn)(今內蒙古固陽西南)人,羯族。原是北魏邊鎮(zhèn)軍人,為人殘暴狡黠,野心十足。在北魏末年的六鎮(zhèn)兵變中,侯景瞅準了時機,率部投靠了權臣爾朱榮。剛到爾朱榮麾下時,侯景曾向爾朱榮部將慕容紹宗求教兵法,沒過多久,慕容紹宗就反倒向他咨詢用兵之事了,可見其確有過人之處。在當時的六鎮(zhèn)義軍中,葛榮擁兵十萬,割據河北,勢不可擋。爾朱榮正是以侯景為先鋒,抄取近路,加速行軍,一舉俘殺葛榮,平定河北。當爾朱氏的勢力被高歡取代之后,侯景轉投先世,即已徙居懷朔的老鄉(xiāng)高歡,并在高歡的重用下,官居東魏司徒、河南道大行臺,擁兵十萬,專制河南。侯景對高歡還算服帖,但與高歡長子高澄素來不睦,他曾揚言:“王(高歡)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547年,高歡死后數日,侯景就公開反叛東魏。他先請求以河南地歸附西魏,西魏雖然授予了侯景高官厚碌,但并不出兵相助,于是侯景又轉投梁朝。事有湊巧,正好梁武帝夢見中原官員紛紛來降,侯景的降表就送抵了建康。于是,年邁昏聵的梁武帝欣然接下了這塊燙手的山芋,命侯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
東魏接到侯景叛亂的情報后,第一時間派兵圍剿,侯景最終被慕容紹宗打敗,率八百余名殘兵敗將逃至梁朝境內,侯景打算獻給梁朝的土地,也全部為東魏收復。如此一來,梁朝除了得到一個野心勃勃的叛臣外,并無所獲。然而,“熱情”的梁武帝非但沒有趁機將其制服,反倒萌生了婦人之仁,大講“待客之道”??墒呛罹氨痉巧撇纾揪托膽旬悇?,為了試探梁武帝的本心,他偽造了一份東魏的來信,信中向梁朝提出,可用俘獲的蕭淵明換取侯景。蕭淵明是蕭衍長兄蕭懿的兒子,蕭懿早年為南齊東昏侯蕭寶卷冤殺,蕭衍心中對這位侄子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當侯景降梁時,貞陽侯、豫州刺史蕭淵明奉命攻擊東魏,兵敗被俘。蕭衍面對東魏以蕭淵明換侯景的誘人籌碼,早把“待客之道”拋到了九霄云外,欣然接受了交換條件,答復“貞陽旦至,侯景夕返”。侯景聞訊大怒,于是利用梁朝資助的軍資,憤然于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作亂,直撲建康。
自古起兵作亂之事,都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掩人耳目、混淆視聽。盤點中國古代漫長的“叛亂史”,叛臣起兵用得最多的說法,莫過于“清君側”,即清除皇帝身邊的奸佞小人。侯景也不例外,他要清除的“君側”小人,是梁武帝身邊的佞臣、主謀接受侯景又主謀出賣侯景的朱異。
起兵之初的侯景,只有區(qū)區(qū)八千叛軍,而此時的梁武帝,又犯了輕敵的大錯,未能及時派出大軍撲殺。直到叛軍在同樣富有野心的梁武帝侄子、臨賀王、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的蕭正德的偷偷接應下,輕易渡江,兵臨城下,梁朝君臣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太子蕭綱身著鎧甲上殿,親自布置京城防衛(wèi)。但是要命的是,守衛(wèi)京城要津朱雀航、宣陽門的任務,卻又交給了蕭正德。于是里應外合之下,建康城破,大梁朝廷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線—皇宮臺城。
經過東晉、宋、齊、梁四代的經營,共有內外三重城墻的臺城,可謂城防完好堅固、易守難攻。侯景叛軍列兵于宮墻四周,百道攻城。城內守軍在羊侃的指揮下,不斷挫敗侯景的火攻、“木驢”、登高戰(zhàn)車等多種攻城手段。久攻不下,侯景便放縱叛軍劫掠屠殺,繁華京都淪為人間地獄,侯景還驅趕建康士民,在臺城東西兩側堆砌土山,老弱之人甚至直接被填埋于土山之下,百姓哭聲震天。臺城之內,王公貴族也都親自背負土石,壘砌土山。當此戰(zhàn)事膠著之際,救援京師的勤王軍隊已經源源不斷地奔往建康,他們共推柳仲禮為大都督,統(tǒng)率各路援軍。梁朝的國運,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
一場惡戰(zhàn)之后,柳仲禮幾乎手刃侯景,叛軍將領也一刀砍中了柳仲禮的肩膀。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經此一嚇,“勇力兼人,少有膽氣”的柳仲禮竟然喪膽,再也不敢出戰(zhàn)。更令人憤慨的是,官軍初至建康,百姓攜老扶幼,接應王師,但是缺乏約束的官軍,軍紀竟然很快變得比叛軍還要敗壞,自此,士民寒心。
再看臺城之內,剛剛被圍時,逃入宮中的男女共計十多萬,擐甲之士兩萬余。而內外斷絕數月之后,城內已是尸橫遍野,尚可守城者不足四千,主將羊侃急病而逝,城內糧餉物資也已全部耗盡。但是,百官軍民知曉援軍在外,仍然懷抱最后的希望。為了鼓舞士氣,梁武帝在太極殿前筑壇盟誓,上告天地,臺城內一片悲壯氣氛。怎奈作為援軍統(tǒng)帥的柳仲禮,擁兵數萬,卻只知在軍中招攬歌妓,置酒尋歡。柳仲禮的父親此時也被困宮內,他登上城墻大喊:“汝君父在難,不能盡心竭力,百代之后,謂汝為何?”面對老父親的責難,柳仲禮言笑自若,依舊我行我素。時間在一點點地流走,臺城最后殘存的實力和士氣,也在一點點地耗盡。
最后,侯景掘開堤壩,引玄武湖水猛灌臺城,并下令叛軍發(fā)起浩大的攻擊。已經到了生死攸關之際,負責守衛(wèi)臺城正門太陽門的汝南侯蕭堅竟然終日豪飲,隨意苛責部下。月黑風高之時,對蕭堅早已懷恨在心的部下引導叛軍登上了城墻,守軍力戰(zhàn)不敵,臺城終于陷落。當陷城的戰(zhàn)報送到梁武帝面前時,梁武帝躺在床上,安臥不動,靜靜問道:“猶可一戰(zhàn)乎?”手下回答:“不可?!蔽涞坶L嘆一聲:“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一個多月后,86歲的梁武帝蕭衍在臺城中困餓而亡。
嗚呼哀戰(zhàn)!臺城之不守,梁武帝厚愛的子孫們負有極大的責任,他們或作壁上觀,或忙于割據,或相互攻擊,他們恐怕都希望梁武帝死去,進而重新進行權力的爭奪;臺城之不守,梁武帝寵幸的援軍統(tǒng)帥柳仲禮負有直接的責任,他“壯氣外衰,不復言戰(zhàn)。神情慠佷,凌蔑將帥”“論者以為梁禍始于朱異,成于仲禮”。
偉哉斯功!臺城之堅守,歷時四個半月,羊侃居功至偉,唐朝史臣姚思廉贊譽羊侃:“竭忠奉國……可謂志等松筠,心均鐵石,古之殉節(jié),斯其謂乎!”
在歷史上,如臺城陷落這樣悲涼的往事,卻因為有了羊侃這般的松筠鐵石,而正義長青、忠節(jié)不朽,給人以激勵。寫到這里,筆者的眼前又浮現出了那被叛軍重重包圍的獵宮,那以身為盾、絕不倒下的蒙摯,甚至羊侃與蒙摯的形象,在筆者的眼前,竟然相互交織了起來。
在《瑯琊榜》劇中,蒙摯是大梁第一武功高手,位高權重的禁軍大統(tǒng)領。他雖是赤焰舊人,但因秉性純良、正直英勇、忠君愛國,獲得了梁帝的信任。他一腔衷腸,不懷二心,即使在內監(jiān)被殺一案中無辜受罰,對梁帝也無絲毫怨憤。蒙摯固然是忠臣,但又絕非愚忠,他明辨是非,心向正義,鐵漢柔情,不離左右地守護著其視為兄弟、體弱多病的梅長蘇,走在布滿荊棘的雪冤之路上。
回看羊侃(496-549),作為泰山梁甫(今山東泰安東南)人,他有著北方漢子的魁梧身材。羊侃擅長輕功,能在壁上行走,可直上四丈高,左右橫行七步;羊侃臂力過人,能使六石強弓,曾將長有八尺、粗有十圍的幾個石人互相撞擊,打得粉碎。臺城守衛(wèi)戰(zhàn)中,羊侃建立起有效的防御體系。他以家財犒賞部曲,鼓舞士氣;他見招拆招,屢敗叛軍的攻圍。侯景以被俘的羊侃之子羊相威脅,羊侃以“吾以身許國,誓死行陣,終不以爾而生進退”為報,并引弓射子。
“以身許國,誓死行陣”的羊侃,忠誠不貳、武藝卓杰的蒙摯,一則守義以殞,一則臨危不撓,真可謂相互輝映的歷史形象與文學形象!
(摘自山東畫報出版社《胡阿祥解說<瑯琊榜>》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