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業(yè)光
“鴛鴦池”中,有一座圓形石拱橋,橋肩以巨石砌成臺階,形成隱蔽的中空結構,橋面的正中有一塊活動的石板,撬開石板,就可鉆進去。
會龍莊以中軸線貫穿三重廳堂,構成復式的四合院布局,隱隱有與北京紫禁城遙相呼應的“皇家氣勢”。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除了皇親國戚,沒人敢以“龍”為自己的莊園命名,然而會龍莊卻如此大模大樣地掛起匾額,偏居一隅。
在重慶南部的四面山深處,有一座神秘的龐大莊園。它占地約2.05平方米,巍巍三重堂由中軸線貫穿,以復式四合院布局,園內共有大小16個院落,整體氣勢磅礴,華貴典雅,與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格局極其相似。
這就是西南地區(qū)至今保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素有“西南第一莊”之美譽的會龍莊。在中國現(xiàn)存的古代莊園中,會龍莊可謂最神秘的一座。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人們對它幾乎一無所知,而隨著不斷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一個又一個謎題讓人難以捉摸……
嚴密而精巧的防御體系重重城墻、碉樓、暗道和密室
會龍莊是一個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結構建筑群,據(jù)傳在巔峰時期共有16個院落、27個天井,滿園亭臺樓閣全是雕梁畫柱、繪彩描金,因此享有“西南第一莊”的美譽。
會龍莊建筑規(guī)模龐大,建筑繁多,卻絲毫不亂,秩序森然,并且還配有非常完備的防御體系。莊園外曾設有3道圍墻,每道間隔10~30米,內兩道為土墻,最外一道是酷似長城的石頭墻,高4米多,墻頂筑有巡邏用的步道,每隔一段,還分設有小型堡壘,進行重點防御。過去,這座“小長城”綿延數(shù)千米,不過遺憾的是,幾十年前因四面山水庫大修,急缺石料,城墻被拆除了大半,后來,一些村民修房、修路,也來此“就地取材”,致使城墻被毀壞殆盡,僅有零星地基殘存。
外有城墻,內部則有碉樓。全土木結構的碉樓位于莊園東北角,至今保存完好,名為“綠堃(kūn)亭”,外形如塔,共5層,高38米,墻體厚度達半米以上,并且在每層的四面墻體上,設有不規(guī)則的漏斗狀槍眼和遮蔽式小窗,能上下左右封鎖周邊要道。在碉樓一樓的大門后,還有一間密室,用于扼守碉樓大門,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擁有如此強大防御體系的會龍莊,儼然是固若金湯的堅城。
除了城墻與碉樓之外,許多細節(jié)設計也同樣體現(xiàn)了注重防御的觀念。于中堂天井往左而行,穿過幾重院落,就來到了莊園中的女眷居所——繡樓。登上木樓梯,會發(fā)現(xiàn)二樓全部采用木墻、木地板格局,但鮮為人知的是,繡樓的墻壁中有一道非常隱秘的夾墻,其寬近一米,且連通了整座繡樓的所有房間。平時,夾墻用來儲藏貴重之物,關鍵時刻,它就成了抵御土匪搶奪的有效設施——如果土匪強行進入,女眷和老人、小孩可進入夾墻躲避,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它暗中轉移到其他房屋,甚至逃出院外。
這樣的暗藏式設計還有很多,比如在碉樓附近的會客廳——會龍軒中,“會龍軒”三字匾額背后,也有一條暗道,遇到緊急情況,可以貓著腰穿行于房梁附近,神不知鬼不覺地穿過這座廳堂。在莊園南側的“鴛鴦池”中,有一座圓形石拱橋,橋肩以
巨石砌成臺階,形成隱蔽的中空結構,橋面的正中有一塊活動的石板,撬開石板,就可鉆進去??拷娴奈恢糜?個隱蔽小孔,既是氣孔,又能汲水,緊急時刻藏身于此,絕對是土匪意想不到的“安全區(qū)”。這座“鴛鴦池”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從會龍莊建成的那一天直到現(xiàn)在,不管干旱還是洪澇,水池始終不枯不溢,令人驚奇。事實上,無論多大的降雨,莊園內的所有天井都不會有積水,其優(yōu)秀的排水系統(tǒng),堪稱典范。
“深山里的紫禁城”出身不凡,皇家氣質
登上碉樓頂層,木質閣樓四面臨風,視野開闊,可觀周圍八方景色。從碉樓上俯瞰會龍莊全景,可見全莊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的結構修建,一些專家研究后判定,這種格局乃是仿照紫禁城而來,這樣一片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華貴典雅而又不失森嚴氣質的建筑群,不同于普通的民宅宗祠,也不同于西南地區(qū)常見的豪門巨宅,隱隱有紫禁城的“皇家氣勢”,因此有人稱它為“深山里的紫禁城”。
莊園的正堂位于最北面,為開放式廳堂,走上三步地臺,位于正中央的龍壁和鎏金帶便映入眼簾,一種富貴、威武的皇家氣象撲面而來,“紫禁城”之說實不夸張。正堂前面的院內,4個按正方形位置擺放、精雕細琢的大石墩非常引人注目。傳說它們原本是4座華表的底托,同時也是全院最大的4根石龍柱,與兩旁雕梁畫柱的廳堂交相輝映,華貴莊重不言而喻——4座華表意指“四極”,天有四極, 而4根擎天柱, 就能把天撐得平平穩(wěn)穩(wěn)。古代,華表有“皇帝坐鎮(zhèn)江山”的概念,因此一般人是絕不敢隨意立華表的,這也成了會龍莊出身不凡的佐證。
一位自稱莊園主王氏后人者說,由于家族曾遭滅門之災,因此立下家規(guī):不許從政,只能經商。所以歷史上,王家雖有很多舉子文人,但都沒有謀求權位。到了近代王雅常當家時,家業(yè)鼎盛,有家丁數(shù)百,洋槍百余支,錢地無數(shù),于是王雅常有了野心,幻想當快樂的“土皇帝”,于是命石匠在中庭雕刻了4座華表。
不過,這4座華表立起來沒多久,就有人向清廷舉報會龍莊“逾越形制”,為免災禍,王雅常只得主動將大堂房屋地面降低了7尺(約2.1米),并將華表埋入中庭地下,只剩下4個精美的石墩,默默地記錄著那段繁華舊夢。
會龍莊的迷霧誰是真正的莊主?
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會龍莊的建筑風格既不是寺廟,也不是宗祠,既不是集鎮(zhèn)商鋪,也沒有當?shù)靥厣窬?,而是典型的宮廷建筑。它立身于深山之中,與原始森林近在咫尺,似乎是故意與世隔絕,但無論從建筑布局、防御體系,還是從居住環(huán)境的精美與奢華程度來看,它又似乎又對皇城有著一份眷念。甚至,僅僅從它的名字上來考量,似乎也能發(fā)掘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元素。
“龍”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從遙遠的上古時代開始,龍就已經作為一種圖騰,被各部落所崇拜,時至今日,“龍的傳人”依然是中國人的代稱。在封建社會,帝王之家憑借政治優(yōu)勢,長期將龍據(jù)為己有,讓龍定型為帝王的身份標簽,與龍有關的一切,幾乎都成了“皇室專利”:皇帝為真龍?zhí)熳?,居龍庭,臥龍床,坐龍椅,穿龍袍……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除了皇親國戚,沒有人敢以“龍”為自己的莊園命名,然而會龍莊卻如此大模大樣地掛起匾額,偏居一隅,靜靜地走過了無數(shù)春秋。
因此,對于會龍莊真正的來龍去脈,人們便有了許多猜測。
一種最普遍的觀點認為,會龍莊最初是明建文帝朱允炆逃難至此后修建的行宮。清朝時期,這座行宮被王氏家族買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直到土改之前,會龍莊都住著王氏家族。另一種說法是,會龍莊是清代京城大貪官和珅修建的鄉(xiāng)間行館,和珅垮臺后,這個行館就被守館的王姓衛(wèi)士一直守著,這個王姓衛(wèi)士,就是會龍莊的先祖。還有人說,王家先祖像《水滸》里的楊志那樣押送皇家寶船,不慎船翻寶落,怕被懲處,于是就將剩余珍寶變賣,潛行至此,修建莊園繁衍后代。
從廢帝、貪官到逃犯,關于會龍莊的來歷眾說紛紜,閃現(xiàn)了民間想象力的奇異光譜。事實上,據(jù)重慶市著名古建專家何智亞先生考證,會龍莊由王氏家族從嘉慶七年(1802年)始建,到民國27年(1938年)部分重建,歷經136個年頭,先后由六代人不斷修繕、擴建和重建而成。不過,關于它的獨特布局以及九龍壁、龍椅等皇家元素的疑問,甚至于建筑材料從而來、以什么方式運輸?shù)戎T多謎題,依然有待專家進一步探究、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