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瑜
?
明清年號探微
馮天瑜
摘要:以帝王世系載述國家年序,是帝制時期內政外交彰顯皇權合法性、神圣性的需要。漢武帝首創(chuàng)“年號”,一直到清末宣統(tǒng),年號沿用2033年。兩漢至兩宋,大多數(shù)帝王凡遇“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患、天災等大事、要事,都另建年號,以示更始,故一帝少則數(shù)個,多則十余個年號,給記史造成不便,于是就有趨簡之勢,元代一位皇帝只用一個或兩個年號,而明清兩代實行“一帝一年號”制,年號成為帝王代稱(如永樂帝、康熙帝)。然在明清五百年間,或因某些帝王非常規(guī)更迭,或因離析政權自建年號,年號仍呈現(xiàn)復雜狀貌,本文作細致梳理,列表呈現(xiàn),并略述越南、朝鮮、日本等漢字文化圈諸國對漢以來年號制(尤其是明清年號制)的仿效及演繹。
關鍵詞:年號; 一世一元; 帝制中國
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持續(xù)性、順序性的表現(xiàn),它沿著過去—現(xiàn)在—未來方向前行,不可逆轉、永無終期。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春夜宴挑李園序》),因而特別注重不能重現(xiàn)的時間序列的刻勒,自先秦便依憑客觀的天文時間編制天干地支紀日法,有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末的2600多年從未間斷和錯亂過的干支紀日序列,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長的準確紀日。漢代又發(fā)明干支紀年法(傳說出自黃帝,其實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新莽,通行于東漢以后)。有了干支紀日法、干支紀年法,中國古史記時之精確、之系統(tǒng),世所罕見。
秦漢以降,君主集權政治確立,以帝王世系為中心,載述大一統(tǒng)社會的年序,成為內政外交彰顯皇權合法性、神圣性的需要。為此,兼?zhèn)湮闹挝涔Φ摹岸嘤熳印睗h武帝創(chuàng)訂“年號”*唐人顏師古為《漢書·武帝紀》作注稱:“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于此?!?,在干支紀年法大系統(tǒng)基礎上,編制帝王在位的年號紀年法,從漢武帝中期一直到清末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沿用2033年。
一、 年號溯源
“年號”首建于公元前122年,漢武帝郊外狩獵,獲“一角而足有五蹄”的野獸(“一角獸”),以為瑞兆,遂將該年命名“元狩”*《史記·封禪書》載,武帝“郊雍,獲一角獸”,“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以郊得一角獸曰‘狩’云。”。取此名的另一意涵可能是,漢朝正在展開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狩”有征伐的意思。作為年號的“元狩”使用六年,它在武帝多個年號中排序第四。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有“武帝年號系元狩以后追建”條,指出更改年號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改元”(帝王更改紀年):
古無年號,即有改元,亦不過以某年改作元年。如漢文帝十六年,因新垣平侯日再中,以為吉祥,乃以明年為后元年。景帝即位之七年,改明年為中元年,又以中元五年,改明年為后元年是也*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曹光甫校點,鳳凰出版社2011年。。
該條進而指出,年號始建于漢武帝,且并非登位初即建年號,而是“至元狩始建年號”,前面三年號(建元、元光、元朔)是追建的:
至武帝始創(chuàng)為年號,朝野上下俱便于記載,實為萬世不易之良法,然武帝非初登極即建年號也。據(jù)《史記 封禪書》,武帝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征文學之士。明年,至雍,郊見五蹄獸。以后則但云其后其后,而不著某年。下又云,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shù)。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見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是帝至元狩始建年號,從前之建元、元光等號,乃元狩后重制嘉號,追紀其歲年也。*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
另有一說:“元封”是漢武帝親定的第一個年號、也是第一次有詔書的年號*見《資治通鑒》卷第二十。,此前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來追紀的。
漢武帝在位54年,自建及追建年號共11個(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一帝多年號,或因發(fā)生重大事件,再建年號以紀之,如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即位30年的夏天封泰山,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或因求吉祥、避災厄而改元,如武帝太初年間苦旱,為祈甘雨,改元“天漢”*天漢,又稱云漢,即銀河,傳說由其降雨,《詩經(jīng)·大雅·云漢》贊美周宣王遇旱災,修徳勤政而天漢降雨。。
帝王年號紀年不僅用于史籍,各類文書落款及文學作品記載寫作時間也多采此法,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指南錄〉后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祥符”是宋真宗年號“大中祥符”的簡稱)、《梅花嶺記》“順治二年”等。
一部中國史,諸多人物、事變及各項文化創(chuàng)作,大都有準確的時序可尋,得益于年號紀年的持續(xù)不輟,趙翼贊其為“良法”,非虛譽也。
年號既為天下國家記時所必需,故唐代以降多有史籍載述,要者如次(見表1):
表1 唐代年號史籍表
清初鐘淵映撰《歷代建元考》,為集大成之作。
張之洞《書目答問》史部稱:記載年號之書,李兆洛的《紀元編》最簡便,葉維庚的《紀元通考》最詳細。二書在《歷代建元考》后撰。
二、 明代年號考
(一) “一帝一年號”源起
自漢武帝以后,歷朝新皇登基,為了區(qū)別前任,新皇帝(由其重臣議呈)皆取一寓意恢宏、吉祥的新年號昭示天下,以之紀年。元代以前,除個別帝王年號不變(如唐高祖年號“武德”一以貫之沿用9年,唐太宗年號“貞觀”一以貫之沿用23年),大多數(shù)帝王凡遇“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患、天災等大事、要事,都要改變年號,以示更始,故一帝有數(shù)個以至十余個年號成為慣例,如漢武帝在位54年(前140—前87)有11個年號,晉惠帝在位17年(290—306)有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5年(649—683)有14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684—704)有18個年號,為年號數(shù)之冠(內有“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這樣的4字年號)。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皇帝也多用年號,如前秦符堅3個,北魏孝文帝3個。清人鐘淵映指出一帝多年號的弊端:“或三四年或五六年未久輒改,甚者一歲之中,寒暑未更,號年疊出,編年紀月書法無章,而學者欲于數(shù)百年之下,條舉無遺,蓋幾難之?!?鐘淵映:《歷代建元考》卷一,原序。
為了當世使用方便、后世記史明晰,年號刪繁就簡成為趨勢,自元代開始,一位皇帝便只用一個或兩個年號(見表2)。
表2 元代年號表
(二) 明朝皇帝名諱、廟號、謚號、年號
明代承襲元代簡易年號,16位皇帝除特殊情形外,皆是一帝一年號,故史書及民間常以年號稱明朝皇帝,如稱朱瞻基“宣德”、朱厚熜“嘉靖”、朱翊鈞“萬歷”、朱由檢“崇禎”,人們對其熟悉程度超過“明宣宗”、“明世宗”、“明神宗”、“明思宗”。
明代諸帝年號的意蘊大都沒有宣之于文告,表3列“釋義”欄,參考前賢之說,試述諸年號意蘊。
表3 明代年號及釋義
(三) 南明年號釋義
1644年李自成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大一統(tǒng)的明朝終結,然在江南的諸藩王相繼以明正朔稱帝,前后延續(xù)近二十年,史稱“南明”。
記南明諸帝年號如次,并略作詮釋(見表4)。
表4 南明年號及釋義
其他南明年號(見表5)。
表5 其他南明年號表
(四) 明代年號需要特別說明者四
其一,明惠宗朱允炆(1377—1402),太祖朱元璋孫,太子朱標次子,朱標夭亡,朱允炆于洪武二十五年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即帝位,翌年改元建文,用齊泰、黃子澄議,削藩。作為諸藩之首的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朱允炆叔父),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靖難”,于建文四年(1402)攻占京師,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稱帝,翌年改元永樂。為擺脫弒君篡位惡名,論證自己“得位之正”(繼承洪武帝之位),朱棣(廟號太宗,嘉靖十七年改廟號成祖)即位后廢除建文年號,將建文四年改號洪武三十五年,故明人稱建文朝為“革除朝”。如此,永樂元年承接的是洪武三十五年,而不是建文四年??梢娔晏枌Φ弁酢罢y(tǒng)”傳續(xù)的重要性。永樂帝取締建文年號后193年,至萬歷二十三年(1595)神宗從禮科給事中楊天民議,下詔恢復建文年號,并為死于靖難之役的建文舊臣平反;南明弘光帝追崇建文帝為惠宗讓皇帝,這都是安撫人心的挽救之舉。再過百余年,清朝乾隆年間,建文帝被追謚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被稱為明惠帝,“建文”年號普遍使用于各種明史記述。
其二,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宣宗長子,九歲即位,年號正統(tǒng)。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為瓦剌俘虜,其弟、監(jiān)國郕王朱祁鈺(1428—1457)即位,改號景泰,遙尊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朱祁鎮(zhèn)次年被瓦剌釋還,居南宮。朱祁鈺擔心英宗復辟,將其軟禁宮中,以錦衣衛(wèi)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并且灌鉛,食物僅由小洞遞入。景泰八年(1457),朱祁鈺病重,太監(jiān)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發(fā)動奪門之變,迎朱祁鎮(zhèn)復位,改元天順,廢朱祁鈺為郕王,遷之西內。朱祁鈺同年亡故,英宗恨其薄待,謚為戾,稱郕戾王。禮部右侍郎湯序請革除景泰年號,未允。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復朱祁鈺帝號,謚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乙丑上廟號代宗,謚號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清朝復稱其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明清史書多稱明代宗為景帝?!熬疤蹦晏柶毡槭褂糜诟鞣N明史記述?!熬疤睘楸娝熘?,還因著名工藝品“銅胎掐絲琺瑯”在明景泰年間制作最為精美,故稱“景泰藍”。
英宗兩度稱帝,先用“正統(tǒng)”、復辟后用“天順”,一帝二年號,為明代僅有之例。
其三,藩王建年號: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時用年號順德。韓王朱本鉝年號定武。史書多不載,始見于查繼佐《罪惟錄》。據(jù)孟森考證,應為朱亶塉,系太祖第十九子韓憲王之后。大多數(shù)史學家認為,朱本鉝本人及定武年號并不存在。
其四,明末兩支農(nóng)民軍建年號:
李自成于崇禎十七年(1644)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建元永昌,鑄錢幣“永昌通寶”。
張獻忠崇禎十六年(1643)在武昌稱大西王,十七年在成都改稱秦王,國號大西,改元大順,后稱帝,年號大順,大順三年(1646)抗清戰(zhàn)死。
三、 清代年號考
清承明制,一帝一年號。清代年號情形相當復雜,有必要辨正、梳理。
(一) 清入關前后年號問題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建立大金,史稱后金,以區(qū)別于“遼—夏—金”時之金朝。后金王者略如下述(見表6)。
表6 清入關前年號表
皇太極建元崇德以前,金國文獻以汗號紀年,并無年號。努爾哈赤年號“天命”,皇太極年號“天聰”,皆為編纂《清實錄》時依清帝意附會漢制追建。另外,金毓黻《靜晤室日記》1931年10月14日載:“閱《清代通史》。據(jù)天聰四年正月,太宗未刊諭文,證明于崇德以前已稱帝號。蓋太祖建國號曰金,建元天命,對內稱帝,對外稱汗,其臣下尊之曰皇帝,只是典制尚不健全?!?/p>
1636年(明崇禎八年),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自己由金大汗進位大清皇帝,年號“崇德”。自此至1912年2月宣統(tǒng)帝退位,清朝共11帝277年,用年號11個。若從建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福臨登極(1644)算起,清朝共10帝268年。
表7 清入關后年號表
入關后清帝一帝一年號,故史書及民間常以年號稱清朝皇帝,如稱福臨“順治”、颙琰“嘉慶”、奕詝“咸豐”、載湉“光緒”等,人們對其熟悉程度超過“清世祖”、“清仁宗”、“清文宗”、“清德宗”。
(二) 清代曾擬兩個并未正式使用的年號(其廢或擬,皆與慈禧太后有關)
1.祺祥
咸豐十一年(辛酉年)七月咸豐帝熱河病故,六歲子載淳繼位,載垣、肅順等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擬定新帝年號“祺祥”(取幸福吉祥之意,語出宋人曾鞏《與北京韓侍中啟》之一:“屬高秋之在序,惟坐鎮(zhèn)之多余,必有祺祥,來寧動履?!?脫脫: 《宋史·樂志十三》:“群分非一,祺祥紹登。”中華書局1977年。),鑄錢幣“祺祥通寶”“祺祥重寶”。九月,兩宮皇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fā)動政變(“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八位顧命大臣被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lián)手奪權。之后,慈禧采納大學士周祖培疏言:“怡親王載垣等擬定‘祺祥’年號,意義重復,請更正”,詔改“祺祥”為“同治”?!巴巍焙x有四種詮釋:一是兩宮皇太后共同治理,二是兩宮與親貴共同治理,三是兩宮與載淳共同治理,四是兩宮、載淳與親貴共同治理。
“祺祥”年號擬出一個月,未及建元即行廢止,并停鑄“祺祥通寶”“祺祥重寶”,改鑄“同治通寶”,此后清穆宗載淳在位13年,一直用同治年號。
2.保慶
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欲廢光緒帝,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改立“大阿哥”愛新覺羅·溥儁為帝,擬以庚子年改元保慶。此舉因遭到國內外各派勢力反對而作罷,保慶為擬而未用的年號。
(三) “宣統(tǒng)”年號終止及暗用·偽年號“康德”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tǒng)在位三年,“宣統(tǒng)三年”當為宣統(tǒng)年號的終止年。然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與清政府代表議定,于清宣統(tǒng)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公布“優(yōu)待皇室條例”,規(guī)定清帝退位后居紫禁城,其尊號存而不廢,遜帝溥儀在紫禁城內仍稱“宣統(tǒng)”。有趣的是,洋博士胡適1922年5月應溥儀電話約,訪問紫禁城,胡適與溥儀在養(yǎng)心殿見面,彼此以“皇上”“先生”相稱。而民國初年前清遺老遺少更使用宣統(tǒng)紀年不輟,如筆者收藏的曾任溥儀“毓慶宮行走”的梁鼎芬手撰多種文書,落款署宣統(tǒng)五年、宣統(tǒng)七年乃至宣統(tǒng)八年。中華民國六年(1917)7月1日,張勛擁溥儀復辟(史稱“張勛復辟”或“丁巳復辟”),紀年宣統(tǒng)九年,7月12日復辟失敗,此后宣統(tǒng)年號再無人使用。
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驅逐北洋政府,11月5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包圍紫禁城,其部將鹿鐘麟率部入故宮趕走溥儀。溥儀先往醇親王府居住,后赴天津。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之后,建立滿洲國,將溥儀秘密運往東北。溥儀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偽滿洲國執(zhí)政,年號大同。于1934年3月1日登基稱帝,年號康德,“康”指康熙,乃溥儀最崇敬的清帝,“德”指清德宗光緒,指其帝位承自光緒。溥儀作偽滿皇帝,在位九年(1934—1945),稱“康德皇帝”。
(四) 清代另立政權的年號
清朝時期反叛朝廷,另行立國多有,重要者為清初葉康熙年間吳三桂建立大周,清中葉道光年間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
1.吳周年號
清順治十八年(1661)吳三桂率軍入緬甸執(zhí)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殺永歷帝于昆明,清廷晉封吳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清廷下令撤藩,吳三桂舉兵反叛,于康熙十三年(1674)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于大周元年發(fā)布反清檄文,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子)亦反,史稱“三藩之亂”??滴跏吣?1678),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洪化歷四年(1678年8月—1681年10月),為清所滅。
2.太平天國紀年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金田起義,至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以國號紀年。天京陷落后,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等組織捻軍繼續(xù)與清軍對抗。賴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將太平天國新王號,直至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八(1868年8月16日)捻軍全軍覆沒。
3.清初至清中各種“反清復明”勢力建年號
表8 清初至清中“反清復明”勢力年號表
4.清末“排滿革命”政權年號
表9 清末“排滿革命”政權年號表
5.《馬關條約》后在臺灣建立抗日政權年號
表10 臺灣抗日政權年號表
四、 越南、朝鮮、日本對年號制的參酌或襲用
漢字文化圈中國以外諸國也有使用年號的歷史,其中又分兩種情況:其一,歷史上曾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如越南、朝鮮、琉球),通常延用天朝年號,如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時用中國帝王年號,間或自建年號。其二,歷史上曾為中原王朝的朝貢國,即使停止朝貢關系也在文化上深受中國影響(如日本),仿中原王朝擬年號方式自建年號。以下分述越南、朝鮮、日本年號,考其與中國文化尤其與明清年號的關系。
(一) 越南年號
古代越南仿中國制度建年號,撮要舉例(非全部)如下:
前李朝,年號天德(546—548)
丁朝(大瞿越),年號太平(970—980)
前黎朝,年號天福(980—988)、興統(tǒng)(980—988)、應天(994—1007)、景瑞(1008—1009)
李朝(大越),年號順天(1010—1028)、天成(1028—1034)、通瑞(1034—1039)
陳朝,年號建中(1225—1232)、天應政平(1232—1251)、元豐(1251—1255)、紹隆(1258)、寶符(1258—1279)
越南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阮朝,1802年由嘉隆王阮福映建立,都富春(今順化)。阮朝自建立到1945年末代皇帝退位,共143年,傳帝13位。仿明清一帝一年號,阮朝年號略如表11。
表11 阮朝年號表
末代皇帝阮福晪12歲在順化紫禁城登基,成為安南國王,年號“保大”,稱“保大帝”,實為法國殖民當局傀儡。阮福晪1945年退位,“保大”是越南最后一個年號。1949年阮福晪回西貢,任越南國臨時國家元首,1955年南越民選,結束君主制,阮福晪退出政治舞臺,居法國終老。
(二) 朝鮮半島諸政權年號
朝鮮半島歷史上建立過多個政權,各建年號,或承用中原王朝年號。以下例舉新羅、百濟、高麗部分年號及朝鮮王朝(李朝)年號。
1.新羅、百濟、高麗年號舉例
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政權新羅、百濟自建年號,如新羅善德王年號仁平(634—647),新羅真德王年號太和(647—650)。
公元10世紀初,后百濟建立者甄萱,年號正開。
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的政權高麗(曾統(tǒng)一朝鮮半島),太祖王建年號天授(918—943)。
之后,使用后唐、后晉、后漢年號。
高麗光宗年號光德、峻豐(本來用宋太祖趙匡胤的建隆年號,然高麗光宗為王建、王隆建避諱,改年號為峻豐)。
高麗仁宗年號天開。
之后,朝鮮半島諸政權使用宋朝、遼國、金國、元朝、明朝年號,間或自建年號。
2.朝鮮王朝(李朝)年號
朝鮮王朝(1392—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統(tǒng)一王朝,1392年李成桂創(chuàng)建,定都漢陽,李朝歷經(jīng)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時段約與明(1368—1644)清(1644—1911)相當。1896年,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韓合并,李朝滅亡。
李朝先后為明期、清朝藩屬,用明朝年號,1895年馬關條約中止清朝對朝鮮的宗主關系,李朝自建年號建陽/光武/隆熙,直至1910年被日本滅國(見表12)。
表12 李朝年號表
明亡后,李氏朝鮮堅守“華夷之辨”,不愿奉清朝正朔,除與清朝外交文書往來使用清朝年號,內部官方文書俱用明朝年號,或用中國干支紀年,或用李朝國王在位紀元,至于朝鮮民間,仍堅持采用崇禎年號,甚或有署崇禎至三百余年者,即崇禎年號沿用到20世紀40年代。
(三) 日本年號
日本年號制度仿自中國。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為首的改革派推翻執(zhí)政的蘇我入鹿(乙巳之變),擁立孝德天皇,建年號大化(645—650),這是日本首用的年號?!按蠡钡涑觥渡袝ご笳a》:“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肮耪咝藿逃栔?,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宋書》卷20:“神武鷹揚,大化咸熙”。諸書“大化”皆有“偉大教化”之意。大化二年發(fā)布《改新之詔》,以“唐化”為目標實行政治、經(jīng)濟制度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之年號名因以播揚久遠。
孝德天皇用“大化”年號之后的六代天皇擬定年號偶有中斷,從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建“大寶”年號(701—704)起,至今延續(xù)不輟。自“大化”以下,直至當今天皇年號“平成”,日本共用249個年號。
日本古代、中世、近世,一位天皇往往使用多個年號,以示更始,這顯然是對漢武帝至宋朝一帝使用多個年號作法的仿效。天皇更換年號大約出于三種考慮:(1)遇祥瑞以示慶祝,(2)遇天災、政禍以祈避難,(3)依《周易》“辛酉革命”“甲子革令”說,每遇辛酉年、甲子年即行“改元”,以冀求安泰或革新。這樣,明治以前的千余年間,天皇“改元”“易號”成為慣例。近如明治天皇的父親孝明天皇在位期間(1848—1867),建“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六個年號。
日本年號由公卿、重臣、學者從中國經(jīng)典選取文詞,呈天皇(若天皇幼,則由攝政)認定。年號皆二字,分別選自中華古典106部,以《尚書》38次、《周易》27次、《詩經(jīng)》15次為多,其他如《禮記》《周禮》《孝經(jīng)》《文選》及《史記》等“正史”也被選用。如孝明天皇使用的后三個年號皆為中華元典文句的濃縮,“文久”(1861—1863)典出《后漢書·謝該傳》:“文武并用,成長久之計。”“元治”(1864)典出《周易·乾·文言》:“乾元用久,天下治也?!薄皯c應”(1865—1867)典出《文選》漢高祖《功臣頌》:“慶云應輝,皇階受術?!比毡窘鷨⒚蓪W者福澤諭吉創(chuàng)辦“慶應義塾”(今慶應大學,與早稻田大學并稱“私學雙璧”),因始于慶應年間而得名?!拔木谩薄霸巍薄皯c應”三個年號分別由菅原為定、菅原為榮、菅原在光撰進。
日本自明治開始,仿效明清一帝一年號,實行“一世一元”制,年號成為天皇稱號,其二字詞均選自中華元典:
明治(1868—1912)典出《周易·說卦》:“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睗h代桓寬《鹽鐵論·相刺》:“天設三光以照記,天子立公卿以明治?!薄段簳な雷诩o》:“任賢明治,自昔通規(guī);宣風贊務,實惟多士?!?/p>
大正(1912—1925)典出《周易·臨卦·彖傳》:“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周易·大畜卦·彖傳》:“能止健,大正也。”
昭和(1926—1988)典出《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926年12月大正天皇崩駕,日本皇室曾擬“元化”“同和”“光文”等為繼位天皇選擇年號,然《東京日日新聞》等報刊的號外搶先于1926年12月25日晨披露“光文”(選自漢代詩人皇甫葳蔚《文錦賦》“閱披風前,光文燦然”),日本政府大驚,遂決定改用“昭和”,成為日本使用最長的年號(64年)。
平成(1989—)典出《尚書·大禹謨》:“地平天成?!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內平外成。”昭和天皇駕崩,日本政府高層召開會議,討論新天皇即位后采用的年號,有“平成”、“修文”、“正化”等選項。因為若以羅馬字略寫,“修文”及“正化”二者首字母皆為“S”,而“昭和”首字母也為“S”,易生混淆,故閣員一致選定“平成”,由時任內閣官房長官的小淵惠三召開記者會,正式公布新年號“平成”。小淵惠三因以獲得“平成先生”綽號,他后來當首相,也時有人稱此*日本年號詳見拙著《新語探源》,中華書局2004年。。
使用年號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漢字文化(需從漢籍經(jīng)典采選字詞擬定年號),漢字文化圈以外國度,無漢字年號可言;二是實行帝制,有帝王方有作帝王紀年的年號。至20世紀,漢字文化圈內諸國多已告別君主制,如朝鮮(1910)、中國(1912)、越南(1945)先后終結君主制,作為君主紀年的年號當然不復在。時下世界唯一使用年號的國家,是沿襲天皇制、大體保留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
五、 結語
年號是自漢代開始使用的一種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相配合,使紀年不僅有數(shù)千年文明史的總序列,也清晰呈現(xiàn)諸朝諸帝系年,有助于通史之下諸斷代史的記時、述史,這是漢字文化的一項創(chuàng)造,也是中國史學優(yōu)長的昭示。明清“一帝一年號”制使年號制更加簡練實用,越、朝、日諸國也競相采用,成為漢字文化圈的共有歷史記憶。
◆
●作者地址:馮天瑜,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Email:tyfeng@whu.edu.cn。
●責任編輯:桂莉
Research on the Reign Titl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engTianyu(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Adopting the lineage of the emperors to record the country’s time sequence implies the demand of manifesting the legitimacy and divinity of Royalty in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The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initiated the reign title system,and here on it lasted for 2033 years.From Han to Song dynasty,when meeting the extraordinary events such as auspicious sign,internal strife and natural disasters etc.,most emperors chose to set up new reign titles for refreshing.In this case,one emperor might use dozens of reign titles,which made the historical recording quite inconvenient.Therefore,from Yuan dynasty on,one emperor adopted no more than two reign titles.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one emperor could only adopt one reign title,and henceforth the latter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ormer.However,a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disrupted itself occasionally,the using of reign titles appeared quite complicated.This article tries to bring this situation into clarity and offer a sketch of the imit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reign title system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particular) by the countries within Chinese-cultural circle,such as Japan,Korean and Vietnam.
Key words:reign title; one reign title one empire; imperial China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