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方+鄧海云+黃涌泉
【摘要】 目的 研究本地區(qū)臨床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及其耐藥機制, 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微生物室菌種庫里隨機挑選3年間每年分離的255、385、460株銅綠假單胞菌株(非重復菌株)進行耐藥性分析。結果 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逐年提高。結論 雖然耐藥率不高, 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銅綠假單胞菌的用藥形式依然十分嚴峻。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率逐年提升, 對加強臨床的用藥指導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銅綠假單胞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125
細菌耐藥性目前己成為全球性關注的問題, 耐藥細菌所致感染己構成了新世紀抗感染治療的新挑戰(zhàn), 威脅著當前人類健康和生命。據199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資料, 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數占全部死亡人數的第二位。而在全球因感染死亡人數中, 發(fā)展中國家?guī)缀跽?0%[1]。其中細菌性感染尤為常見;且以多重耐藥細菌引起的感染為顯著特點, 尤以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日趨嚴重為當前多重耐藥細菌所致感染的顯著特點之一, 治療尤為困難。本研究收集珠海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株進行耐藥情況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為臨床更好的使用抗生素提供有利的依據與參考, 以降低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 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來源 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的數據庫中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3年每年分離的255、385、460株銅綠假單胞菌株(非重復菌株)為研究材料。
1. 2 方法 所有挑選的菌落均嚴格按照BD公司PHOENIX 100全自動細菌鑒定系統(tǒng)對其進一步確定性鑒定和藥敏試驗。結果判讀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標準執(zhí)行。利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研發(fā)的微生物專用分析統(tǒng)計軟件(WHONET 5.6)對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逐年提高。見圖1。
圖1 15種常用抗生素的耐藥變遷
注:AMP:氨芐西林;CZO:頭孢唑啉;CTX:頭孢噻肟;C:氯霉素;GEN:慶大霉素;PRL:哌拉西林;ATM:氨曲南;FEP:頭孢吡肟;CAZ:頭孢他啶;TCY:四環(huán)素;TZ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LVX左氧沙星;CIP:環(huán)丙沙星;SCF:頭孢哌酮/舒巴坦;IPM:亞胺培南
3 討論
銅綠假單胞菌是臨床上很重要的條件致病菌之一, 由于其具有很強的耐藥性, 臨床治療十分困難, 一旦感染, 死亡率很高。近年來, 該菌的臨床分離率不斷增加, 其耐藥性和耐藥水平也迅速增加, 成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耐藥菌之一。而本文結果顯示,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三年間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分別為255、385和460株, 占同年病原菌分離率的18.7%、20.6%和23.1%, 該細菌分離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
國內外大量資料表明, 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率正在逐年上升[1], 但銅綠假單胞菌對IMP耐藥率高于MRP, 可能與亞胺培南的使用比美羅培南更早、更廣泛有關[2]。Chuanchuen 等[3]對40 株IMP 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進行分析得出, 應用IMP 抗感染是銅綠假單胞菌對IMP 耐藥的最主要因素, 用IMP 治療過的患者發(fā)生耐藥機率是沒有用過IMP的24 倍, 有文獻報道PA的耐藥率上升與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臨床應用產生的選擇壓力相關[4]; 也可能與藥物自身作用機理以及耐藥機制有所不同有關系。
由于對多重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的治療新藥在短期內難以獲得, 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仍為治療的首選, 對其耐藥性上升更應倍加重視, 臨床醫(yī)師和微生物學家都應關注其耐藥機制, 尤其在治療過程中耐藥性的演變, 應對當地重要藥物進行周期性國國耐藥性監(jiān)測, 提倡個體化選擇藥物及合理使用抗生素[5-7]。
在所研究的銅綠假單胞菌中14種抗菌藥物耐藥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有上升的趨勢。鑒于本院為珠海市綜合性三甲醫(yī)院以及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率逐年提升, 對加強臨床的用藥指導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Kohler T, Miehea-HamzehPour M, Henze U, et al. Charaeterization of MexE-MexF-OPrN , a positively regulated multidrug efflux system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ol Mierobiol, 1997, 23(2):345-354.
[2]Mine T, Morita Y, Kataoka A, et al. ExPression in Eseheriehia coli of a new multidrug efflux pump, MexXY, from Pseudomona saeruginosa. Antimierob Agents Chemother, 1999, 43(2):415-417.
[3]Chuanchuen R, Narasaki CT, Schweizer HP.T he MexJK efflux pump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requires OprM for antibiotic efflux but not for efflux of triclosan. Bacterio, 2002, 184(18):5036-5044.
[4]汪復. 2006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檢測.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8, 8(1):1-9.
[5]漆堅,程獻.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7, 17(10):1285-1286.
[6]寧立芬,汪玉珍,謝彬,等. 286株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9(4):458-460.
[7]李憲,楊文麗. 124株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08, 18(5):634-636.
[收稿日期: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