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著名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的隨筆集《如何獨處》繼小說《自由》問世后再次引發(fā)讀者熱議,書中曼妙的筆觸與深刻的析理俯拾即是,處處流露出作者對美國現(xiàn)代社會問題的強烈關注與審慎思考。
【關鍵詞】《如何獨處》;現(xiàn)代社會;隨筆;美國
【作者單位】吳志萌,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美國當代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憑借其長篇小說《自由》(Freedom)一炮成名后受到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小說卓絕的文筆與緊貼現(xiàn)實的故事內(nèi)容使作者凸顯了有別于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被冠以“偉大的美國作家”的稱號。早在《自由》發(fā)表之前,他的隨筆集《如何獨處》(2002)就在美國刊印出版。2015年由洪世民翻譯的中文版面向讀者,封面稱之為弗蘭岑的最新作品。整部隨筆集收錄了他15篇精美的小品文,文筆精致脫俗,迸現(xiàn)作者睿智的思想火花。孤獨,實則是一個至為深沉的哲學命題,而這部隨筆集卻潛在地傳達了“如何獨處”的處世方式,通過作者對美國當代社會的機敏觀察與理性思索,我們抑或能學會這種遠離塵寰的生存方法——閱讀、寫作與思考。這本書沒有像生活指南似的諄諄告誡你如何與寂寞為伍,如何活得孤獨,而是讓你切身感受到一種溫暖人心的人文力量,這股思想的“力”讓我們樂于走進弗蘭岑的世界,受他啟迪,被之感動。
一、獨處:為信仰留出余地
現(xiàn)代社會到處都充斥著喧嘩與騷動,獨處反而成為思想家們樂于探索的一種生存模式。早至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其《政治學》中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边@句饒有興趣的名言成為思想家們異于常人地喜歡孤獨的最好腳注。從西方到東方,以孤獨為伍的哲人都用他們的思想證明了孤獨并非是一種社交能力的缺失,也不是一種心理的病態(tài),而是到達一定精神高度才能擁有的心理狀態(tài)。正如托爾斯泰所言,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向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就像寫《瓦爾登湖》的梭羅,這本寓意豐贍的世界名著告訴人們:“你必須做一個哥倫布,去發(fā)現(xiàn)你心海里的新大陸和新天地。開出思想而不是貿(mào)易的新航道?!盵1]孤獨本就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與體驗,孤獨促人反思,使人在一種靜默的狀態(tài)下整合自己生活所經(jīng)歷的片斷,為思想的成熟完整鋪路。
喬納森·弗蘭岑在《如何獨處》這本書中也立場鮮明地表示了自己作為作家和讀者的雙重身份,他說:“我想人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作為我揮別充滿憤怒和恐懼的孤獨,轉(zhuǎn)而接受,甚至頌揚讀者和作家身份的一種記錄?!盵2]作為一名思想卓絕的作家和讀者,喬納森將這本書的價值定位于“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個體性和復雜性,即,如何獨處的問題?!盵2]這是這本書最耐人尋味之所在。從書中的幾篇隨筆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弗蘭岑是一位有著孤僻性氣質(zhì)的作家,他試圖逃離大眾生活,和妻子分居,強迫自己過著孤獨的生活,白天長時間在小房子里工作,直到晚上才去大街上散步(《何必苦惱》)。他極為看重個人隱私,并認真思索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遭科技侵襲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私人空間與公共生活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帝國臥室》)。作者對生活的細致考察是用理性的眼光進行審視的,對美國煙草商行為的詭詐性和廣告誤導性,弗蘭岑析理深刻地進行主觀評議,將煙草固有的尼古丁與人性受其麻痹的精神惰性聯(lián)系起來,調(diào)侃式地揭露了美國煙草制造業(yè)的真面目(《篩煙灰》)。獨處是作者思想高度凝練的時刻,在時間仿佛靜止的狀態(tài)中,作者用充滿感傷意緒的筆調(diào)寫了對自己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癥那段時光的回憶,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溫暖,讀之令人動容(《父親的腦》)。弗蘭岑傾心獨處的原因確實是其性格使然,在《何必苦惱》一篇中他贊許了希斯說他是社交孤立型的人,他渴望的是和內(nèi)容充實的想象世界交流。他將自己置于這個紛繁的世界之外,為想象的世界騰出空間,為心中的信仰留出余地,這是讀這部隨筆集所能感受到的。
二、反思:對世界的終極叩問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說過:“未經(jīng)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對自己,對社會,乃至對整個宇宙的深沉思索是作為智慧的生靈——人類應該完成的。人類往往把自己作為萬物的尺度,去丈量世界的一切,此等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勢必會帶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已經(jīng)漸漸吞噬人類的精神空間,電腦、手機、大眾傳媒等都在使現(xiàn)代人生存在充滿“異化”氣息的空間中,如何回歸到人類原初的精神家園?這個問題是《如何獨處》這本書中所涉及的。當讀完這本隨筆集,我們能感受到這本書留給讀者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作者那富于才智的自我意識,以及善于反思的理性精神。善于與孤獨結(jié)伴而行的弗蘭岑似乎對身邊發(fā)生的一切都在用理性的眼光審查,他喜歡的,他厭惡的,他欽羨的,他鄙夷的,這些個人主義的情緒也時常滲透到隨筆之中,成為他精致、優(yōu)雅小品文美的底蘊。弗蘭岑的獨特氣質(zhì)也在一種不入流俗的審美氛圍中得到了展現(xiàn)。在《何必苦惱》中,他說:“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多么渴望建造并居住于一個想象的世界。這種渴望感覺起來就像要命的孤寂。我怎么能以自己的需要來為世界做治療?我不需要治療,這個世界也不需要;唯一真正需要糾正的是我個人的理解:我在其中的位置。我沒有那份理解——沒有對真實世界的歸宿感——就不可能在想象的世界茁壯成長?!盵2]可見,作者樂于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當中,在這個孤寂的世界中反思社會的病態(tài),思索人生的真諦。值得注意的是,弗蘭岑選擇的是孤獨,而不是孤僻。這兩個詞義頗近的概念透露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境況。亦如作家周國平所言:“孤僻屬于弱者,孤獨屬于強者。兩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為懼怕受到傷害,后者是因為精神上超群卓絕。”不可否認,作者是屬于精神上超群的作家,他對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弊病的分析可謂鞭辟入里,直戳人心?!睹允г卩]件中》一文講述了芝加哥郵政服務體系不完備的現(xiàn)實狀況,作者通過詳細的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之所以居民長時間不能收到郵件是因為郵政局內(nèi)部官員腐化和整個郵政體系設置調(diào)配出現(xiàn)問題,通過這一代表性事件探討了美國民主問題與基層管理問題。作者經(jīng)常表示希望逃離一種既定的人際關系,在《艾瑞卡舶來品》中,弗蘭岑表達了對那些強加于自己的人際關系網(wǎng)的厭惡,他不愿意被一些慣常的生活俗套裹脅,而是希望活在一種愜意的自由當中。為了能夠?qū)P膹氖伦约簾釔鄣氖聵I(yè),作者把自己的電視機送走,他叛逆性地想活在電子尚未入侵美國文化的時代,希冀長期浸淫在文學獲得的自我定義當中,他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流亡的讀者》中反映突出,讀之會被弗蘭岑的獨特個性所折服。我們喜愛弗蘭岑的一切文藝作品,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經(jīng)不斷反思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沉默力量。
喬納森·弗蘭岑首先是一位具有時代精神和道德關懷的作家,他能以深沉的人文關懷燭照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然后以睿智、流暢的筆調(diào)將自己的深刻見解付諸文本,不難想象,作家身份的弗蘭岑將寫作當成孤獨生活的出口,用筆墨的形式聊以慰藉?!度绾为毺帯樊斨袔缀跆幪幙梢娝淖骷疑矸荩八源松矸荻@得的社會殊榮。在《流亡的讀者》中,弗蘭岑借一個作家的職業(yè)身份發(fā)出了對一個時代的吶喊。他注意到電子技術的發(fā)展會對傳統(tǒng)紙質(zhì)閱讀模式帶來侵略性破壞,年輕人不再愿意沉湎于孤獨的嚴肅閱讀體驗之中,取而代之的則是碎片化信息以及刺激人感官欲求的電子幻象。他認為,書面文學應該要求的嚴肅品評與影像媒體信息的娛樂功能之間有著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因此作者發(fā)出拯救小說,拯救閱讀的呼喊。弗蘭岑也曾分析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即讀者和作家之間的關系。在《艱深先生》一文中,一位不懷好意的M女士寄信給他,指責弗蘭岑行文用詞晦澀,似在有意賣弄自己的才學,說他是“愛炫耀的自大狂,一個十足的混蛋”。由此作者展開了讀者與作家關系之間的思考。他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關系,第一種是作家具有獨立創(chuàng)作的才華,作品的價值就在于它超塵絕俗,與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形成博人眼球的反差,與一般的平庸作品有別。從而作者形成了一種“地位模式”[2]。這種模式引發(fā)關于天賦和藝術史上的重要性論述;第二種是某些“媚俗”的作品,作家通過自己敏銳的市場觸覺來調(diào)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作家的作品和一般的商品等價,小說完全以市場為導向,迎合讀者的口味,這就是一種“契約模式”。顯然,弗蘭岑是第一種作家,他認為小說應該摒棄廉價的妥協(xié),忠于藝術的眼光。
總之,弗蘭岑異于常人的生活方式及言談睿智的理性表達能讓你遠離孤獨與疏離。如何平靜溫暖地與自己的靈魂獨處?這本書也許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