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裴琳琳
【摘要】當前,數字出版是傳統出版產業(yè)轉型和升級的主攻方向,本文著眼于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轉型的現狀,立足于大學出版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長遠未來,梳理了大學出版社出版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對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發(fā)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出版轉型
【作者單位】雷鳴,湖南大學出版社;裴琳琳,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數字出版產業(yè)環(huán)境優(yōu)化與拓展模式研究”(編號2010ZK3017)
隨著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fā)展,社會公眾信息獲取與閱讀的習慣已發(fā)生巨大變化,數字化閱讀、數字化學習等行為習慣業(yè)已形成。近年來,國家文化出版產業(yè)宏觀政策向數字化方向傾斜,數字出版產業(yè)在中國迅速成長,展現出巨大的發(fā)展活力,成為文化出版領域新的增長點。據最新數據統計,2014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收入達3387.7億元,比2013年整體收入增長了33.36%[1],比2006年213億元的總產值增長了近15倍。以盛大、京東商城、中國移動、方正等為代表的眾多優(yōu)勢企業(yè),以及數量龐大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型中小企業(yè),各自從內容、平臺、渠道、技術、終端等方向,全面介入數字出版領域,共同造就了出版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新局面。與此同時,大學出版社在勃興的數字出版熱潮中,卻略顯沉寂,數字化轉型的進程推進遲緩。身處產業(yè)升級重要的窗口期,大學出版社須提出明確的數字出版轉型戰(zhàn)略,加快推進數字化進程,系統地規(guī)劃布局,統籌解決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缺口,方能在新的領域站穩(wěn)腳跟,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我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轉型現狀
1.推進項目建設,品牌塑造初顯成效
我們應當看到,相當一批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化轉型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向數字出版領域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整體來看,一是在過去幾年里,全國百余家大學出版社有多個數字出版項目立項,在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出版創(chuàng)新產品。如湖南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工程教育在線”項目、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基于移動終端設備的素質教育數字出版項目”、浙江大學出版社的“創(chuàng)新實用英語立體化教材”項目等,均獲批進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設立的“新聞出版改革發(fā)展項目庫”。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的“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開放平臺”項目、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的“財經知識服務體系構建及傳播應用”項目、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的“石油教育數字出版平臺”項目,均獲得2015年國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資助。這些獲得資金資助的項目,為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發(fā)展積累了技術和人才,并奠定了一定的產業(yè)基礎。二是數字出版品牌初步形成,產品差異化特征明顯。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圍繞《一課一練》打造的全媒體教育產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和“新民說”文化互動與服務平臺的構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數字教材的開發(fā),都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數字出版品牌和特色。
2.合作與開發(fā)并舉,數字出版模式多樣化
大學出版社在開展數字出版業(yè)務的過程中,形成了五種比較成熟的數字出版模式。
第一種,電子書出版模式。將長期以來積累的傳統出版資源數字化,生產原版式的電子書,或者生產跨平臺傳播和多媒體表現形式的電子出版物,成為許多大學出版社進行數字出版探索的初步嘗試。
第二種,專業(yè)數據庫出版模式。開發(fā)具有智能檢索、數據比對、內容關聯閱讀等功能的平臺,供用戶進行專業(yè)數據庫查詢和文獻檢索。如南京大學出版社開發(fā)的“民國文獻數據庫交互平臺”,提供民國歷史研究綜合性文獻檢索服務,向圖書館、高校及個人用戶提供收費服務。
第三種,在線學習平臺模式。為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和人才培養(yǎng),大學出版社建立在線學習平臺,提供在線教室、書寫交互練習、教學資源庫、在線社區(qū)等一系列教育服務,全面滿足目標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第四種,手機出版模式。據統計,我國成人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其中手機閱讀接觸率逐年提高,2014年首次超過50%,達到51.8%[2]。手機出版因用戶群規(guī)模龐大,成為大學出版社積極開拓的領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當前的手機出版多圍繞單品圖書或平臺型閱讀應用、微信公眾號等展開。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開發(fā)的敦煌系列APP、少兒系列APP和純英文中國風系列APP等。
第五種,數字出版平臺模式。數字出版平臺為用戶提供數字化內容服務,進行數字出版物的宣傳、推廣和營銷。大學出版社或者將數字出版平臺以頻道或欄目的形式嵌入門戶網站,如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等;或者單獨建設數字出版平臺,滿足用戶在線購書、網絡課程、資料下載、互動社區(qū)等相關閱讀和學習需求,如清華大學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等;或者與合作方共同建設和運營數字出版平臺,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等。
二、我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面臨的現實困境
1.資源整合度低
大學出版社主要服務于大學的科研教學,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積累了大量優(yōu)質的學術專著、教材教輔、工具書和科普讀物。所依托高校也擁有大量教學科研學術資源,包括論文、專著、文件、教學課件、科技報告、視頻資料等。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出版資源,也是最值得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化轉型中深度挖掘的寶藏。
然而,我們也看到,不少大學出版社面對既有資源,卻找不到突破口。數字化轉型仍然停留在數字化轉換的層面,造成了大量優(yōu)質資源的浪費。紙質圖書只進行簡單的數字化轉換,網站仍是提供圖書查詢、在線試讀、問答幫助等內容和功能的基礎門戶網,缺乏社區(qū)互動、電子商務、資源下載、在線課程、按需印刷以及其他個性化服務,資源的整合加工、深入挖掘和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不足,遠遠不能滿足數字出版時代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2.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缺乏
數字出版拓寬了大學出版社的市場盈利空間,但盈利模式尚不成熟。大學出版社多在電子圖書的制作、銷售環(huán)節(jié)選擇與技術平臺商合作,只能獲得電子書銷售收入40%左右的分成,除去支付給作者的電子書稿酬,收益微薄。而在線教育平臺通過出售平臺賬號、數字教材移動端收費,以及高校買斷平臺、平臺后續(xù)服務收費等方式來獲取收益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APP的付費下載、應用內購買、植入廣告的模式也面臨用戶流失、成本上升、關注度不夠等一系列問題。各種數字出版模式都有一定的收費方式,但不能否認,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盈利模式并不成熟,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根據自身發(fā)展要求和市場需求不斷摸索。
3.轉型發(fā)展資金短缺
大學出版社發(fā)展數字出版產業(yè),必須投入足夠的資金。數字出版項目帶有明顯的互聯網產品特征?;ヂ摼W在中國發(fā)展20年來,新產品、新服務不斷推出,在資金、人才和創(chuàng)意等層面上,已形成了較高的門檻。大學出版社在前期若沒有充分的“燒錢”準備,極易使項目走入困境,最終形成爛尾局面。
4.復合型出版人才缺乏
數字出版是一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高度結合的產業(yè),需要出版工作的高度信息化。大學出版社的傳統編輯人員,具備專業(yè)的出版知識和技能,但并不精通數字技術。傳統出版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工程,涉及編輯手段的數字化、內容資源的數字化、數字印刷以及發(fā)行和營銷手段的數字化等。除此之外,服務、管理和業(yè)務模式也面臨數字化變革,各個方面都與數字技術密切相關。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人才匱乏,將嚴重制約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化進程。
三、我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現實路徑
1.強化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出版產品形態(tài)
大學出版社的內容管理,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數字化,為數字出版轉型奠定了基礎。面向未來的長遠發(fā)展,大學出版社應對自己的核心出版資源進行整合配置,這對大學出版社的資源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通過掃描或格式轉化,盡量多地實現優(yōu)秀圖書、絕版圖書的數字化,大學出版社還應該構建完整的資源管理系統,對所有的文獻、版本、素材資源進行數字化管理,力求擺脫紙媒的束縛,以數字內容形態(tài)實現靈活復現與重組的目標,在資源集成的基礎上發(fā)揮資源的最大價值。
大學出版社應根據數字出版市場需求,深入用戶使用場景,尋找用戶需求的痛點和癢點,剖析既有競品的優(yōu)勢與劣勢,創(chuàng)新數字出版產品形態(tài),提供手機學習軟件、MPR出版物、專業(yè)數據庫、集多種媒體功能于一體的電子書、APP應用、電子書包、有聲讀物等新型數字產品,以具有高吸引力的產品來滿足服務對象的深層需求,探索多樣化的數字出版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
2.開發(fā)數字出版項目,注重科研成果轉化
以項目促發(fā)展,一直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動新聞出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3]。以數字出版項目作為切入點,帶動傳統出版業(yè)務向數字出版轉型,對大學出版社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推動和示范作用。這種發(fā)展路徑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數字出版前期的資金投入問題,同時可以為出版社儲備技術和人才,為探索數字出版服務模式和產品形態(tài)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大學出版社應該積極了解本校的科研項目資源,通過市場調研,遴選出能夠轉化成具有實用性、營利性的數字出版創(chuàng)新項目,在充分考慮項目內容的權威性、載體的科技性和產品的產業(yè)性基礎上,依托國家財政對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的扶持資金,帶動技術、人才和資源的投入,推動數字出版轉型進程。
3.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走特色化數字出版之路
復合型人才的不足及技術力量的匱乏,是大學出版社傳統的劣勢。這就要求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出版轉型中,必須確定主攻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形成特定領域的出版優(yōu)勢。
特別是那些所在高校擁有優(yōu)勢專業(yè)學科的大學出版社,在長期的出版工作中往往已經形成自身的出版特色,這就更應該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結合特色內容資源,憑借在專業(yè)領域的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做深、做透、做強產品線。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醫(yī)學資源數據庫和英語翻譯數據庫,北京理工大學的汽車科技文獻智能資源庫及服務平臺,便是依據自身優(yōu)勢而形成的頗具特色的數字出版業(yè)務。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唯有立足本社和本校特點及優(yōu)勢,才能做出真正切合市場需要又切實可行的數字出版產品。
4. 立足教育和學術,由圖書出版商向內容服務商轉變
數字出版對大學出版社的意義在于,優(yōu)勢內容資源不再局限于依靠傳統紙媒實現服務讀者的目的,而是可以實現高校產學研結合的社會價值[4]。在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過程中,大學出版社應該進一步鞏固在傳統教育出版和學術出版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基于院校、基于學科、基于專業(yè)的教研需求去開發(fā)數字化產品,提供合適的,甚至是一對一的個性化數字內容和定制服務。一方面,利用二維碼技術、應用程序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開發(fā)基于教材的、集合了多種教育拓展資源的數字教材,讀者掃描紙質教材上的二維碼、圖像,就能觀看圖文、音頻、視頻等延伸性內容,享受紙質出版物的增值服務。另一方面,開發(fā)在線教育平臺、APP應用程序、移動客戶端,根據學生的水平、教師教學的需要,靈活地組合、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提供在線教育資源及服務,幫助教師和學生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發(fā)揮內容資源的最大效能,完成從單一紙質教材服務模式向教學增值服務模式的轉變。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門戶網站“文泉書局”的資源,可下載至電腦使用閱讀器閱讀和管理,也可直接在網上閱讀和管理,甚至可在電子書內加入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元素,讓閱讀體驗更為充分[5]。學術性、專業(yè)性強,需求量小,印數較少的短版圖書,例如學術著作、珍稀文獻資料和專利文件等,進行數字化和結構化改造后,可通過項目協作實現按需印刷。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編輯出版流程的數字化再造
出版社僅僅引進技術人員滿足不了數字出版的發(fā)展要求。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優(yōu)勢體現在內容上,數字化表現形式應當服從于內容的特征屬性。所以,數字出版隊伍的建設仍然要以熟悉產品內容的出版人員為主導,同時根據自身的特色、要求和條件,重視在數字出版技術、營銷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培養(yǎng)。
數字出版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將推動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流程的再造。在編輯出版階段,可利用后臺統計、在線投稿、編審、排版等平臺功能,科學策劃圖書選題,在線接收、審閱、編校、排版、傳輸稿件,促進出版社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實現內容生產的數字化,降低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在發(fā)行營銷階段,應盡可能地整合多種渠道,利用亞馬遜、淘寶、當當網等國內主流電商渠道,利用騰訊愛看、豆瓣讀書、新浪讀書等讀書網站渠道,利用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渠道,利用Kindle、漢王等移動終端渠道,利用微博營銷賬號、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微店等自建平臺,進行數字化出版物的網絡發(fā)行營銷或者按需印刷。其中,必須將自建網站轉向全媒體電子商務網站,增加在線閱讀、社區(qū)互動、資源檢索、按需出版、網絡郵購等功能。只有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選題策劃、基于數字化及互聯互通的出版過程才可以奠定數字出版的基礎,實現出版資源和人力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6. 積極尋求對外合作,拓展數字出版規(guī)模
由于數字出版是一項投入周期較長的產業(yè),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往往受到資金、技術與規(guī)模的限制,借助各方力量,爭取社外技術、資金的支持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通過與一些內容集成商、通信運營商、技術平臺商、終端設備制造商的優(yōu)勢結合,利用他們的技術和渠道,擴大知名度,推廣數字出版產品,擴大閱讀人群規(guī)模,獲取市場反饋信息,同時解決技術上的難題,減輕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大學出版社之間也要加強合作。數字出版強勢來襲,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力量終究薄弱,以一己之力應對挑戰(zhàn),確實有難度。若能把有相同發(fā)展需求或遇到相同難題的大學出版社聚集在一起,加強合作,實現優(yōu)質品牌資源、內容資源和作者資源的整合利用,將有力地提升大學出版社群在數字出版領域的競爭力。當然,是自己獨立發(fā)展,還是聯手外界共謀發(fā)展,需要出版社結合自身的能力和發(fā)展規(guī)劃量力而行。
[1]2014—2015中國數字出版產業(yè)年度報告[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07-15.
[2]中國社會科學網.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發(fā)布新閱讀方式正在形成[EB/OL]. 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wxzt/2015sjdsr/sjdsrzqmyd/201504/t20150422_1596633.shtml. 2015-04-22.
[3]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課題組. 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發(fā)展之路[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3(8):11-15.
[4]郭發(fā)仔. 大學出版社內容資源的數字化開發(fā)[J]. 現代出版,2014(5):47-48.
[5]成華,盧章平. 大學出版社數字化教材出版模式探索[J]. 編輯之友,2012(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