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
摘要:我國的民族聲樂是依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發(fā)展而來的,其表演形式及演唱技巧無不彰顯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性。但是,自20世紀初美聲唱法傳入我國以來,在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相互影響、融合的進程中,民族聲樂開啟了發(fā)展的新階段。如何科學、理性地看待美聲唱法,使民族聲樂在充分汲取其精華的同時,又能夠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以便更加有效地展現(xiàn)民族聲樂的獨特魅力,從而對美聲唱法影響下的我國民族聲樂如何發(fā)揚民族性以走向世界作出有益的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民族聲樂;美聲唱法;借鑒與融合;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J60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146-04
黑格爾在《美學》中談到:“各門藝術都或多或少是民族的,它們與某一民族的天然的資稟密切相關?!濒斞赶壬嘣凇肚医橥るs文集》中談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聲樂既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產(chǎn)物,又是時代發(fā)展與世界一體化的產(chǎn)物。本文試圖從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相互影響、融合的角度來談一談美聲唱法影響下的民族聲樂如何發(fā)揚民族性以走向世界。
一、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的影響
“美聲學派的聲樂理論溶入了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音響學、醫(yī)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理論研究成果,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了歌唱發(fā)聲的本質(zhì)規(guī)律,建立起科學的歌唱訓練體系,推動了聲樂實踐及其藝術理論的革命性轉(zhuǎn)變,是歌唱藝術與科學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盵1]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美聲唱法結(jié)合了相關學科的科學理論研究成果,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而我國的民族唱法在不斷地吸收美聲唱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兩種唱法特色兼而有之的新的民族聲樂體系。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產(chǎn)生的影響:
(一)呼吸運用上的影響
“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氣為聲之本”、“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貫通,氣走丹田”等均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及民族唱法中關于氣息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唐代的《樂府雜錄》對氣息的運用描述如下:“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門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盵2]指出了“氣”即呼吸對“善歌者”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正確的呼吸發(fā)聲方法來達到“遏云響谷”的歌聲之妙。宋代陳旸的《樂書》既是對唐代氣息理論的繼承,又加入自己新的見解:“古之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其氣出自臍間,至喉乃噫其詞,而抗墜之意可得而分矣。大而不至于抗越,細而不至于幽散,未有不氣盛而化神者矣?!蹦纤螐堁住对~源》講到:“忙中取氣急不亂,停聲待拍慢不斷,好處大取氣流連,拗則少入氣轉(zhuǎn)換?!痹嗄现モ衷谄洹冻摗分懈翘岢隽恕巴禋猓?,換氣,歇氣,就氣;愛者有一口氣”的具體的呼吸方法。通過這樣幾個看似簡單的詞,將歌唱氣息運用的要點簡明扼要地描繪了出來。在不同的歌唱階段采用不同的呼吸處理方法,例如在進行頭腔聲音高位置的訓練時運用“取氣”的方法;唱腔腔頓聲斷處“歇氣”;而對整曲整段則要求氣息飽滿、順暢,巧妙利用氣口,以給人一種一口氣下來的酣暢淋漓之感,即稱之為“愛者有一口氣”等??梢钥闯觯瑥堁着c燕南芝庵在對氣息的運用方面見解幾近一致。近代陳彥衡《說譚》中對不同的“氣”在形成不同聲音中的作用亦進行了詳細地分析與論述:“夫氣者,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關于“氣”的說法還有很多,但是無非都是說明呼吸的重要性及歌唱時的呼吸之法。
我國古代聲樂藝術中所總結(jié)以及流傳下來的氣息理論,是歷代先輩歌唱藝術呼吸技巧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是諸多古代音樂理論家智慧的結(jié)晶,并且在我國的民間歌曲、戲曲、說唱等藝術形式的教學及演唱過程中起到主要的指導作用,時至今日依然煥發(fā)著其頑強、活躍的生命力以及耀眼奪目的光彩。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都無一例外地認為呼吸之法是歌唱的首要之法。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伊麗莎白·舒曼(Elisabeth·Schumann)說:“唱歌就是呼吸。”當今最著名的花腔女高音瓊·薩瑟蘭(Joan·Sutherland)談到:“我總是說唱歌是那么單純,可是所有的人都要試著使它復雜,這點是可怕的。我認為歌唱基本上是呼吸、支持和發(fā)射出來。就是這么簡單?!卑闹拗呐咭裘窢柊牛∕elba)亦曾說:“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確的呼吸較美妙的嗓音更重要。呼吸和節(jié)省運氣的藝術,對于歌唱家是最重要的?!敝徊贿^美聲唱法的呼吸之法則更多地融合進了科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從歌唱器官的生理構(gòu)造,氣息發(fā)動時如何振動聲門,參與歌唱的呼吸器官、共鳴器官及相關肌肉的動態(tài)等解剖學知識方面將歌唱的過程進行科學量化。同時還融入了與歌唱相關的物理學、聲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使得聲樂中呼吸法則不再僅限于經(jīng)驗的代代相傳,而是形成了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系統(tǒng)的聲樂發(fā)聲體系。
美聲唱法源自意大利,它帶著自身西方異質(zhì)文化的特征于上個世紀20年代初逐漸在我國生根發(fā)芽,對我國的演唱藝術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氣息的運用及處理方面,民族聲樂吸收了美聲唱法中建立在人體生理學基礎之上的呼吸原理,并通過對其他相關科學知識的把握,更好地掌握了科學發(fā)聲的方法。相較于民族聲樂憑借經(jīng)驗的代代相傳,美聲唱法無疑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從總的呼吸原理上來講,遵循美聲唱法的系統(tǒng)理論,可以將我國歷代流傳下來的氣息原理上升到更加科學的理論高度,更加明確氣息的走向、發(fā)聲原理與人體相關器官及肌肉的關系,使得氣息及發(fā)聲的訓練更加具象化、更有針對性。同時還拓展了聲音的音域,音色變化更加豐富,強弱變化的幅度從ff到PP更加寬廣,促成了更多特色唱法的可能性。正因為這些特點,美聲唱法具有更為普遍的適應性,適合不同類型及各色風格作品的演唱。民族聲樂則通過對美聲唱法呼吸之法的借鑒、吸收,逐漸形成了一套兼具融合二者優(yōu)點的系統(tǒng)理論,為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發(fā)聲體系及聲部劃分理論與混合共鳴理論的影響
美聲唱法的顯著特點就是其發(fā)聲體系及其對聲部的劃分與混合共鳴的運用。由于個體生理條件的差異,美聲唱法把人的聲音劃分為高、中、低音等不同的聲部,不同的歌曲由相適合的嗓音條件來演唱效果會更加顯著。因此,就需要對歌者的聲音條件包括音色、音域、換聲點、聲帶與共鳴腔體匹配等進行界定與劃分。同時要求高、中、低三個聲區(qū)運用相同的發(fā)聲方法,發(fā)聲時處于同等的聲音位置,正確進行聲音導向,并控制為一樣的音色、音量等,以實現(xiàn)聲區(qū)的統(tǒng)一。而且還要求發(fā)聲時能夠統(tǒng)一發(fā)聲及咬字的部位,實現(xiàn)聲音強弱、高低、共鳴的平衡等,音與音之間的銜接要自然、順滑,以達到聲音的連貫與流暢,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內(nèi)在的情感與魅力。此外,在涉及到母音的發(fā)音時,形成發(fā)音的部位要一致,更要注意統(tǒng)一母音的音色與明暗度,這樣才能產(chǎn)生子音、母音及共鳴各歸其位,發(fā)音清晰,和諧而渾然天成的演唱效果。
發(fā)聲體系及聲部劃分理論有助于辨析歌者的聲部特點,幫助其進行聲部定位,以便在有針對性的訓練中取得更加專業(yè)化、更加優(yōu)異的成效。聲部的劃分與定位,影響甚至決定著歌者的歌唱前途與命運。因此,發(fā)聲體系及聲部劃分理論在聲樂教學及其演唱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民族唱法有以假聲為主的唱法,有以真聲為主的唱法,真假聲混合唱法以及原生態(tài)唱法等。我國的民族聲樂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借鑒了美聲唱法發(fā)聲體系及聲部劃分理論與混合共鳴理論的科學性,解決了許多原來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民族聲樂中的高位運氣,在借鑒了美聲唱法的氣息控制聲音的理念后,改善了聲音原來的擠、卡、白等問題,使得聲音發(fā)揮的更加充分,更加舒展、圓潤;美聲唱法的聲區(qū)統(tǒng)一,使得民族聲樂中的高音“干喊”變?yōu)榘l(fā)聲通暢統(tǒng)一而且穿透力更強;統(tǒng)一發(fā)聲及咬字部位,聲音的強弱、高低等變化更加豐富,音域更加寬廣,使得歌唱作品更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更容易撼動人心、引起聽眾的共鳴;高位置的面罩共鳴,會減輕聲帶負擔,同時音束集中、發(fā)聲省力及收放自如,使得歌唱作品更加生動、純凈、明亮等,而且延長了藝術生命的周期。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影響,在這就不一一贅述了??傊?,美聲唱法的發(fā)聲體系及聲部劃分理論與混合共鳴理論有助于完善以及更好地發(fā)揮民族聲樂的特色,優(yōu)化原有的演唱技術與理論體系,使其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二、反觀民族聲樂的精華對美聲唱法的啟示作用
(一)漢字的發(fā)音特點,決定了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必然保留其獨特魅力
《樂府傳聲》中談到:“唱詞不清,此交代不明也。何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盡,然后再出下一字,則字字清楚。如一字未盡,或已盡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交界處未能劃斷,或劃斷而下字之頭未能矯正,皆為交代不清”;元代《唱論》中論及“字真、句篤、依腔、貼調(diào)”,“聲要圓熟,腔要徹滿”;明代魏良輔《曲律》:“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還有清代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到“學唱之人,勿論巧拙,只看有口無口。聽曲之人,慢講精粗,先問有字無字。字從口出,有字既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無字,是說話有口,唱曲無口,與啞人何異哉!……常有唱完一曲,聽者止聞其聲,辯不出一字者,令人悶殺”等。關于咬字、吐字的傳統(tǒng)聲樂理論還有很多,這些理論除了強調(diào)咬字的重要性和首要性外,還將字分為首、腹、尾,通過“出聲”、“引腹”和“歸韻”的咬字過程來增加歌曲的感染力與情感表現(xiàn)?!俺雎暋奔从脻h字的聲母交代出并唱清字頭,字頭既要咬得適度,又要咬準,以實現(xiàn)“腔隨字走”、“字領腔行”;字腹是字的主體部分,“引腹”即用“四呼”的方式延長、豐滿字腹中的韻母,通過基音和共鳴實現(xiàn),并保持口形的穩(wěn)定和控制力,從而達到母音的圓潤、流暢、連貫,音色美化、和諧、統(tǒng)一;“歸韻”、“收清字尾”,說得都是如何把握歸韻收聲的“度”的問題。如何恰當處理好上一字結(jié)尾及下一字開頭的銜接問題,把握好時間早晚、力度大小、氣息長短等要點,才能實現(xiàn)字尾清晰明確、銜接順暢。這三個階段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都對發(fā)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完美地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實現(xiàn)字音的輕重緩急、明暗冷暖、剛?cè)崞鸱龋褡迓晿返南嚓P理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而美聲唱法的語言基礎是意大利語等外語,它是在“行腔中咬字”,有別于民族唱法的先咬字后行腔;而對所有母音音色一致的要求,使得母音的發(fā)聲及位置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同時,美聲唱法中的混合共鳴理論由于語言上的差異,如果不能將其與民族唱法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常常會出現(xiàn)字音含混不清、音包字等現(xiàn)象,從而導致音樂的整體感覺僵化,缺乏連貫性、流動感與感染力等。
同時,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之法的獨特魅力對美聲唱法也具有很重要的啟示作用。作為民族唱法,它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均是建立在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的。而其中的咬字吐字相關理論,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以漢字的發(fā)聲規(guī)律為原則的。如果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之法能夠揉和美聲唱法中相關的積極有效的成分,并科學地加以改進和提高,那么整個咬字吐字之法將更加趨向完美。而美聲唱法所追求的聲音共鳴、旋律連貫及美化、咬字要服從發(fā)聲、服從行腔等藝術規(guī)格及特點,有別于民族唱法的“說著唱”,它是“唱著說”。這樣,雖然具有一氣呵成、比較圓潤等特點,但是有很多地方不適應漢語的語言特點,如果完全運用美聲唱法的咬字吐字技術可能會改變中文歌曲的情感和韻味,達不到原本所想表達的歌唱效果。相較于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理論對于中華民族的歌曲而言,更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科學性,展現(xiàn)了其自身獨特的魅力。
(二)民族聲樂中的“情”、“韻”一體化特征,將其推向了一個高度
清人徐大椿的《樂府傳聲》中談到曲中情的作用:“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尤為重……情者一曲之所獨異……而唱者不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詞曲相背,不但不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崩顫O的《閑情偶寄》亦是強調(diào)了曲中情的重要性:“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節(jié)也……有終日唱此曲,終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無曲,此所謂無情之曲,與蒙童背書,同一勉強而非自然也。雖腔板極正,喉舌齒牙極清,終是第二、第三等詞曲,非登峰造極之技也。”從以上二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情”之于曲是多么的重要:有情則曲活,無情則曲僵或曲死。以彭麗媛演唱的《黃河漁娘》為例,她聲情并茂的歌聲,不僅是聽覺的盛宴,還為聽眾展開了生動的視覺畫面,仿佛黃河漁娘的辛酸人生、對愛情的執(zhí)著、波動的情緒以及對生命的渴望等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歌者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以及建立在自身人生見聞閱歷基礎之上對本作品的深刻理解、闡釋與情感抒發(fā)等,都賦予了作品鮮活的生命和感人的豐富內(nèi)涵。《黃河漁娘》在彭麗媛的演唱下“活”了起來,唱出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漁娘的心理變化及情緒的跌宕起伏等,感動著聽眾的內(nèi)心世界,強化了作品的感染力及情感表現(xiàn)。所以說,一首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外,演唱者通過演唱所傳達出的“情”,是作品的生命力及靈魂所在。
我國的民族聲樂始終遵循著“聲情并茂”的審美原則,如何達到“以情帶聲,情景交融”是實現(xiàn)作品升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談到“韻”時,任秋風《略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所謂‘韻味,即指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演唱中所表現(xiàn)出的濃郁的民族色彩。”“韻”是中國藝術的特色,也是藝術最高境界的審美標準。陸時雍《詩鏡總論》所談到的:“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韻”之一字包含“字韻”、“聲韻”、“情韻”,它所引發(fā)的是聽眾的情感共鳴,是藝術的本質(zhì)、核心與靈魂所在。正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歌曲與旋律牽動、影響著聽者的生命狀態(tài),讓聽者隨著歌曲所帶來的跌宕起伏、虛實、明暗、強弱、喜怒哀樂等而心隨歌動、神隨律舞,產(chǎn)生了生命的共同律動。
我國民族聲樂的“情”與“韻”一體化特征,形成其具備自身鮮明特色的審美標準與評價,具備獨特的美學品格與審美精神,其魅力與風格感人至深?!扒椤笔恰绊崱钡撵`魂與生命,“韻”是“情”的意境與升華,由此而達到了中國美學的最高范疇,我國的民族聲樂也達到一個令美聲唱法難以企及的高度。
三、美聲唱法影響下的民族聲樂如何發(fā)揚民族性以走向世界
美聲唱法傳入我國,對我國的民族聲樂產(chǎn)生了不容小覷的沖擊及影響,也為民族聲樂注入了科學的新鮮血液。但是,美聲唱法畢竟并非本土文化,它在與我國的民族聲樂文化傳統(tǒng)及演唱傳統(tǒng)相對接時,必然要實現(xiàn)其本土化的歷史進程,否則就會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癥狀。而民族聲樂如果能夠以其自身相關理論為主體,并在此基礎上借鑒、吸收、融合美聲唱法中能夠適應我國本土文化的各種有效元素,為我所用,豐富其自身理論體系,必定能夠揚長避短。在受美聲唱法影響的同時,充分發(fā)揚其具備鮮活生命力的民族性,實現(xiàn)“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從而跨越民族的界限,體現(xiàn)音樂的無國界,以走向世界。
(一)強化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目前,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國際傳播及影響力還都遠遠不夠。如何拓展、開辟傳播渠道,在增強其他國家及國外人士對中華文化認同感的大背景下加強國際社會對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認同感。
我國的民族聲樂要“軟硬兼修”,既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加快民族聲樂自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通過各種有效的培養(yǎng)、教育、人才交流、跨國藝術文化活動及合作、跨國經(jīng)營等手段提高從業(yè)者的整體素質(zhì)和文化藝術修養(yǎng)等,還要發(fā)展先進的傳播技術、手段及能力,充分發(fā)揮海外媒體、華人華僑、相關組織機構(gòu)、跨國集團等的積極作用,有效實現(xiàn)信息資源的高度利用及共享,以強化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從理念到行動,都要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
民族性并不意味著死板僵化、墨守成規(guī),它需要以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聲樂為基礎,同時吸收、借鑒、融合國外其他先進的聲樂體系的先進思想、理念和方式方法,從而使其更好地體現(xiàn)民族性、時代性、藝術性與科學性等。
從理念上,我們要重視民族聲樂的民族性特色,并將其放到當前全球一體化的國際大背景下,并思考如何結(jié)合時代背景使其煥發(f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這就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其自身的特色從本民族及異域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成分,并加以改造、消化和吸收。
在行動上,如本文的第一、二部分所述,既要在實踐中對美聲唱法的科學之處加以借鑒、學習,也要理性地看待民族聲樂中的適應本民族語言及藝術特點的精華部分,本著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的原則,探索出一條能夠?qū)⒍哂袡C地結(jié)合起來的科學化的理性之路來。
(三)挖掘民族聲樂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并加以國際化塑造
著名音樂家王光祈先生指出:“中國雖萬事落后于他人之后,但音樂理論一項,由于在歷史上倍受重視,學者輩出,成績卓著,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毫無愧色?!蔽覈拿褡迓晿吩陂L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除了戲曲、器樂、曲藝、民間歌舞、民歌等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及養(yǎng)分外,還有一些特色用嗓技巧及特色演奏技巧等更是豐富了民族聲樂的形式與內(nèi)涵,例如“木卡姆”、“呼麥”、“諾古拉”等;“花音”、“噢音”、“搖聲”、“苦音”等。要求音樂從業(yè)者深入民間搜集、整理相關的民間藝術形式,歸納、汲取其中的精華及特色的部分,同時結(jié)合國際化的審美標準及審美評價體系,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科學性系統(tǒng)總結(jié)及塑造。既要走進傳統(tǒng),又要走出傳統(tǒng)、走向世界,以豐富本民族及國際社會的聲樂形式和內(nèi)涵,使我國的民族聲樂成為國際聲樂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因此,只有深入挖掘傳統(tǒng)民族聲樂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結(jié)合時代特征的前提下,彰顯其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并加以國際化塑造,真正使我國民族聲樂的民族性具備世界性的特征,為國際社會所普遍認可和接受,才能使其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成為具備民族特色的國際性音樂形式。
總之,從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以及反觀民族聲樂對美聲唱法的啟示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保持民族聲樂的民族性主體特征的前提下,借鑒、吸收美聲唱法的科學性、合理性等因素,同時結(jié)合聲樂的時代性、藝術性及國際化審美標準、評價體系,開發(fā)、激活、展現(xiàn)民族聲樂中富含生命力的各種元素,并加以國際化塑造與改進,從而實現(xiàn)彰顯民族聲樂獨具魅力的民族性,以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劉大巍,夏美君.聲樂藝術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10):1.
[2][唐]段安杰.樂府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l Canto,National Vocal Music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o Move Towards the World
WU Qin
(Music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22,China)
Abstract:China's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Developed,Its performance form and singing skills all reveal the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 but,Since the 20th century bel canto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In bel canto and national vocal music influence each other,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National vocal music opened up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think about bel canto,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at the same time,fully absorb the essence and can maintain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show the distinctive glamour of national vocal music,To China's national vocal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bel canto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s to make the beneficial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to the world.
Key words:national vocal music;bel canto;reference and fusion;nati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