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萬物a;圣人至明,不能一檢而治百姓b。故以異致同者c,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d,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雖有詭常之變,相害之物,不傷乎治體矣。水火之性,相滅也,善用之者,陳釜鼎乎其間,爨之煮之e,而能兩盡其用,不相害也。五味以調f,百品以成。天下之物為火水者多矣,若施釜鼎乎其間,則何憂乎相害?何患乎不盡其用也?
(《傅子》)
注釋:
a 同道:同一思想,同一原則。
b 檢:法式,法度。
c 以異致同:針對形態(tài)各異的萬事萬物,根據(jù)它們的不同特性,統(tǒng)籌協(xié)調,通權達變,采取不同的方法使相異的元素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達到特定效果。
d 因物制宜:根據(jù)事物的不同特點,采用合適的方法充分發(fā)掘它們的優(yōu)勢。
e 爨(cuàn):燒火做飯。
f 五味:酸、甜、苦、辣、咸。泛指各種味道。
大意:
天地最為神奇,也不能采用同一種方法生長出萬物;圣人最為賢明,也不能采用同一個法則治理好百姓。所以,用不同的方法達到相同的目的,是天地的大道和規(guī)律;根據(jù)事物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適宜措施,是圣人治國的法則。如果掌握了這種治國的法則和規(guī)律,即使有詭異反常的變故、可能造成傷害的事物,也不會傷害到治國之本。水、火的特性是彼此相滅的,但善于運用水火的人,卻將釜、鼎之類的用具放置在水和火之間,然后點火燒之、煮之,讓水和火各盡其用,而不互相妨害。多種滋味相互調和,百樣美食得以成就。天下事物,具有像水火一樣相互妨害特質的,為數(shù)眾多,如果在它們之間都能夠使用釜鼎的話,那又何必擔憂它們彼此妨害?又何必擔憂它們不能物盡其用呢?
【解讀】
《傅子》中的很多篇章不僅具有資政價值,還具有哲理思辨的色彩。該篇對于水火關系的認知,及由此生發(fā)的治國之道、自然之道便頗為有趣。
大千世界,包羅萬象,蕓蕓眾生,千姿百態(tài)?;蛳囝悾蛳喈?;或相輔相成,或勢同水火;或交相利,或交相害。這是自然客觀存在的本來面目,也是人類社會的常態(tài)。中國古人不僅認識到這些事實,而且從日常生活中汲取政治智慧、哲學智慧,對如何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如何變相害為相利、變對立為統(tǒng)一有著深入的思考。水火不容,盡人皆知,人們卻發(fā)明了金屬的鼎、釜,置于水火之間,自此熊熊火焰不會被涼水澆滅,清水一泓可以溫暖、沸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由物及人,由人及事,治國不也如此嗎?一國之民,貧者有之,富者有之;貴者有之,賤者有之;善者有之,惡者有之;賢者有之,愚者有之;強者有之,弱者有之……如何協(xié)調這些民眾,讓他們各居其位,各盡其才;如何讓他們消弭紛爭,解除對立;如何讓他們和諧相處,共享利益,考驗著治國者的智慧。治國理政,需要求同存異,以異致同,找到國家利益、百姓福祉的“最大公約數(shù)”,為之堅持,為之奮斗,堅守正道,不畏“詭常之變”,不懼“相害之物”,方能有所成就。(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