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靚
摘 要:江河《射日》是第三代詩人詩歌美學實驗的代表。本文以原始儀式的本質、神話元典、英雄的繼承與裂變、文本話語交互的角度為分析方向,探究其內在深層結構與可挖掘的語義潛能。
關鍵詞:英雄;原型;文化母本;話語交互;一項;詩歌實驗
在“射日”傳說對應的典籍《淮南子.本經》中的書面記載:“逮至堯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狶、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狶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在神話中,其人物理想化的客觀來源為自然界的力量,如“十日并出”一方面是天干紀日的旬制的外化,另一方面則暗示了作為決定社會賴以生存基礎的農業(yè)收成最重要自然因素---天氣情況的重要性;“焦禾稼”暗示旱災的嚴重性,正如榮格在原型理論中解釋對世界的某些方面做出反應的先天傾向,歸納出“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巫術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太陽原型、月亮原型、動物原型、圓圈原型”等原型類型。
在《射日》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悲劇精神的英雄,但其內在氣質的延展卻被擴大化,賦予了文化語境與詩人個體心靈裂變與回歸的意義。“泛濫的太陽漫天謊言/漂浮著熱氣/如辭藻/煙塵/如戰(zhàn)亂的喧囂”,作者將無生命的太陽賦予了人的思維,結合江河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當朦朧詩的多義性成為“成也蕭何敗蕭何”的雙刃劍,詩歌因朦朧走向了鼎盛,也引起陷入了“平臺期”的瓶頸,新的標準飄乎無定,作者與讀者的雙重文化疲憊,促使詩人從“宏大敘事”的風格轉型,從美學裂變因“無父性”陷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困境走向追溯元典文化的突破。詩中意象組合、情感蘊含的大開大闔,“團團火焰的紅色大弓射中了他,穿過他的/生命、激情與奇遇/那破滅的年紀蕩然燒成/一片沉寂的廢墟”,“他起身做了他應該做的/如今他常無形地來到中午的原野/昆蟲禽鳥掀動草波有如他徐行漫步”,“山巔的青崖/天空的極頂/太陽慢慢旋轉/---飽滿彤弓/永祭英雄輝煌的沉靜。”根據(jù)弗萊“文學是移位的神話”的觀點,原始人的幻想欲望受到壓抑,神話趨于消亡,但它“移位”于文學繼續(xù)存在。原型意象作為神話原型中潛藏人類深層意愿的可傳播和交流的單位構成人類整體文學經驗的基本因素,原型意象由三大意象群組成,即神啟意象、魔幻意象、類比意象(天真類比的意象、自然和理性類比意象、經驗類比意象)。神啟世界和魔幻世界表明某種恒定不變的事物,如極上的天堂與極下的地獄,天地之間是自然秩序的循環(huán),自然循環(huán)的上部是傳奇與天真類比世界。因為運動類型表現(xiàn)為傳奇中的上下運動和經驗的上下運動,向上是喜劇的運動,向下是悲劇的運動。
通過格雷馬斯的“行動元模型”分析《射日》與神話傳說的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格雷馬斯借鑒普羅普的功能行動說,并把其七個行動范圍簡化為三組對立素,即“主體”與“客體”、“施者”與“受者”、“幫手”與“對手”。借鑒此模型,然后抽析出《淮南子.本經》與《射日》中的基本行動素。通過兩者的對比,其共同點是主體與客體均為“后羿”與“太陽”,表明其烘托對象均為戰(zhàn)勝自然的英雄。不同點是《淮南子.本經》中的“施者”與“受者”為自然外部對象,由于中國古代史詩創(chuàng)作作品數(shù)量少、思想意蘊不深、敘事角度平面單一的先天不足與針對其的訓詁典籍少、統(tǒng)治主流不重視的后天劣勢,加之中國傳統(tǒng)文學敘事策略重教化啟蒙的集體觀而輕性靈獨抒的個人觀,致使其中的后羿只停留在“行動偉大”而未深入心靈人格的表面化,與“為民除害”、“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化;而《射日》中的“施者”與“受者”則深入英雄復雜立體的內心世界,“十個太陽把他架在火上烘烤/十個太陽野蠻地將他嘲弄/他像野獸,圍著自己逡巡”,當革命宏大的熱情褪去,受眾群體的心態(tài)處于迷茫期,詩人的“頂層設計”尚未建構完成,“摸著石頭過河”便只能在黑暗中做著無定的摸索,傳統(tǒng)的抽離社會存在復雜性的英雄標準顯然已不適應時代的變遷,只能取其“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的具有普適性的基本構成內核,加之以內心化、平民化的時代特質。
其次,對神話傳說與現(xiàn)代詩歌的共同核心意象“太陽”進行分析。根據(jù)榮格的“太陽”原型的觀點,“太陽”多指以父權為代表的權威概念,如君主、僭主、天空、雄鷹、生殖神,一方面以仁慈慷慨賦予萬物生命靈性,另一方面以專治風行的行動范圍牢牢置于控制之下。其對應的代表是“母性—大地”的“月亮原型”。
綜上所述,《射日》以中國傳統(tǒng)元典神話與史詩為母本,既繼承了其關于“英雄”等意象集體無意識的普遍認知,又結合反政治化、追求個體心靈和思想的第三代詩人特征,體現(xiàn)文本話語的雙重交互性,實現(xiàn)了詩歌美學由“傳統(tǒng)裂變”向“與傳統(tǒng)平衡”的另一種回歸。
參考文獻:
[1]姚文放.文本.話語.主體:文學傳統(tǒng)與交互世界.中國學術期刊網.
[2]陳大為.現(xiàn)代神話史詩的英雄轉化與敘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