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摘要〕花鼓戲是國家很重要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湖南省的一種劇種,它的存在讓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花鼓戲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對于花鼓戲的研究也是在不斷的深化。
〔關鍵詞〕花鼓戲唱腔角色傳承發(fā)展
一、湖南花鼓戲的來源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據了解,湖南花鼓戲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ü膽驅τ诤鲜〉牡胤綉蚍N來說,它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那么,既然湖南花鼓戲那么重要,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存在又是經過了那些歷程,這就是我們需要首先了解的。花鼓戲它的來源與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是分不開的,它的起源可以說是來自于漢民族的一種民歌。對于古代的勞動人民來說,民歌是他們日常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娛樂項目,也是很能表達他們心聲的一種方式。
經過不斷的變遷,這種起源于民歌的戲種,演變成一種一旦角加上一丑角共同表演的演出形式,這樣的演出形式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花鼓戲的初級形式了。據記載,湖南瀏陽縣志《瀏陽縣志》上有關于花鼓戲的記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一點,花鼓戲形成的時間是很久的,最遲的也是在清王朝嘉慶皇帝在位的時候,可以說歷史悠久。
在清王朝同治皇帝在位的時候,由清朝人楊恩壽所寫的《壇園日志》上告知我們,那個時候在湖南的永興,花鼓戲的表現形式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單單是在角色上的增加,同時,更加注重劇目的情節(jié),更加注重劇目的表演能力。
花鼓戲的形成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了其他一些藝術形式的表演,花鼓戲從初期形式上來說,一邊歌唱,一邊借鑒融入其他劇種小調,表演內容主要圍繞漢民族的一些鄉(xiāng)間小調和一些曲牌等方面的精髓,這個時候便有一些比較有名的劇目。之后,花鼓戲的組成加入了川調和打鑼腔的不斷傳入,讓花鼓戲的表演形式在講故事,描述一個事情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這對于花鼓戲的流傳可以說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湖南花鼓戲的聲腔種類
花鼓戲有著大約300多支的音樂曲調,在曲牌上采取的聯(lián)綴結構體的基本構成方式,為了更好地表現它的曲調,在板式變化方面,采用了一定的輔助方式。
湖南花鼓戲的劇種聲腔,從何種角度區(qū)分,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花鼓戲有很大的幫助,花鼓戲的劇種聲腔可以分為四個類別,這四個類別,主要是從劇種曲調方面的結構,其音樂方面的風格,還有就是在表現方法的不同等方面進行了劃分。
(一)唱腔種類———川調
川調可以說作為湖南花鼓戲眾多劇種聲腔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花鼓戲眾多唱腔方面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說,它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唱腔,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可想而知。川調也可以稱它為正宮調,也就是所謂的弦子調,它的表演往往離不開大筒,離不開嗩吶的伴奏。
(二)唱腔種類———打鑼腔
打鑼腔是長沙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等很重要的唱腔之一,受湘劇高腔影響,古樸、粗狂。它的表演特色是一唱眾和,鑼鼓接腔,結構是曲牌聯(lián)綴結構。
(三)唱腔種類———牌子
牌子這種唱腔,在種類上可以分為走場方面的牌子和鑼鼓方面的牌子,它起源于湘南地方的一些民歌。它的伴奏樂器很是常見,以小嗩吶還有就是鑼鼓進行伴奏,它的表現形式很活潑,少了很多條條框框,而且節(jié)奏很是輕快。它的適用范圍很普通,對于其劇目來說,很多采取這樣的唱腔,是湘南很多唱腔流派當中較為主要的唱腔之一。
(四)唱腔種類———小調
它的表現形式給人一種西北大漢的感覺,就是讓人感覺到很是爽朗,讓人感到它對于情感的表達更加的直接,更加的炙熱。小調各地都有,有著濃厚的地方鄉(xiāng)音色彩,它也因此是有一定的分別的,民歌小調、絲弦小調就是它的再次類分。絲弦小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它所在的系統(tǒng)是明朝和清朝時候的那種小曲方面的系統(tǒng),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它的存在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已經很地方化了。
三、湖南花鼓戲劇目的角色類分
湖南花鼓戲發(fā)展至今,一個完整的劇目可以說需要的角色是很多的,每一個不同的角色在戲中扮演著不同的部分,在眾多的角色當中均有著不同地位。相對于擔當生角、旦角、凈角、丑角等等眾多的角色,很明顯地占據著很重要位置的是那些擔當小旦角色、小生角色,和小丑角色這一類的演員。它所述說和表演的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有很大的生活啟迪,讓人可以從眾多角色表演的劇目當中,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方面的氣息。
對于花鼓戲眾多的角色擔當來說,這些眾多的角色當中,小丑、小旦和小生角色他們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更加具有特色,他們有著自己不同的表演風格,吸引著來自于不同年齡層人的喜愛。在很多人眼里小丑角色演繹的角色是很夸張,也是很風趣、詼諧、滑稽的。這樣的角色往往擔當劇目當中氣氛的調節(jié)劑,可以讓緊張的氣氛變得輕松,可以讓嚴肅的場合變得不再嚴肅,他們的角色可以說得到很多小朋友的熱愛與歡喜,當然也包括喜歡看風趣表演觀眾們的喜愛。對于小旦角色來說,不單單是在形象上要更加貼近劇目劇情的需要,在性格塑造上還要更加有著自己的特點,可以開朗,大大咧咧,亦可以潑辣大膽,這樣的小旦角色讓人更加的喜愛,她在劇中的敢愛敢恨,在很大程度上,讓觀眾感覺到很是過癮。對于擔當小生角色的人來說,其外表形象不僅要出眾,在劇中其才學上要顯得更加的出眾,讓很多人對于這樣的角色有著很大的認同感,在第一觀感的作用下,引起觀眾對劇情發(fā)展的興趣,增加劇目和觀眾之間的交流與共鳴。
時代在發(fā)展,花鼓戲在角色方面的種類也是不斷的變化,是當下花鼓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表現之一。如今湖南花鼓戲的角色行當可以說它的分類變得更加的細膩,角色的劃分更加的具體和詳細。眾多角色的出現,對于劇目的講故事能力可以大大的提升,這些眾多角色的出現,是花鼓戲與時俱進的需要,也是花鼓戲可以屹立新時代發(fā)展很重要的方面。
四、湖南花鼓戲的主要流派類分
隨著人們對于湖南花鼓戲認知的不斷加深,很多人根據這些不同劇目在不同地域聲腔與唱腔的不同,和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俗方面、不同鄉(xiāng)音之間有所不同的特點,進行了一定的劃分。
(一)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可以說在湖南這個地方,它的流行范圍是最廣的,在影響力方面,也是影響巨大的,其劇目也獲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它的流行范圍涉及之廣,是眾多花鼓戲流派當中不可比擬的,它的流行范圍涉及到長沙,湘潭,株洲等地方。
長沙花鼓戲在唱腔方面可以說,主要的聲腔是川調,川調的唱腔是長沙花鼓戲眾多劇目的選擇,長沙花鼓戲在舞臺上的語言形式很是統(tǒng)一,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
(二)岳陽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從起源上來看,它主要來源于臨湘花鼓戲,它的流行范圍在岳陽、臨湘和嵩陽等地方,從清代嘉慶皇帝時期編寫的《巴陵縣志》就有相應的一些記載。舞臺語言來源于當地方言。
從音樂方面來說,岳陽花鼓戲在主要的唱腔方面,被人稱之為“琴腔”。這樣“琴腔”的曲調有著很多的不同,這種“琴腔”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漢調的影響。
(三)常德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演出的歷史,相比較而言時間長。最初的演出以娛樂打諢為主,主要是小丑、小旦為主角的“二小戲”。常德花鼓戲,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進入了城市。常德花鼓戲的音樂形式是多樣的,有著“川調”聲腔、“打鑼腔”聲腔和“小調”聲腔。常德花鼓戲在流行范圍上,也是涉及到不少的地方,有常德、桃源、漢壽等地方。
(四)衡陽花鼓戲
對于湘南地區(qū)的而言,流行于他們這里的花鼓戲民間小戲種的就是衡陽花鼓戲了。但是對于衡陽花鼓戲的名字,地點不同,它的稱呼也是有著不同的叫法,在一些地方被稱為“馬燈”,在另外的一些地方被稱為“地花鼓”,在安仁這個地方衡陽花鼓戲被稱為“花燈”,還有被稱為“花燈”、“唱調”等名稱的。
衡陽花鼓戲名字的正式命名在1954年,被命名為衡陽花鼓戲,在1983的時候,它的名字稱為了衡州花鼓戲。
不可否認,花鼓戲是國家很重要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湖南省的一種劇種,它的存在讓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更能從花鼓戲留下來的一些經典劇目中,知道他們那個時候特有的生活氣息。無論是舊劇目還是新創(chuàng)劇目,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湖南花鼓戲這一種劇種愈發(fā)的喜愛和追捧,這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①周貽白:《湖南的祁陽劇與花鼓戲》,《周貽白戲劇論文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512頁
②見清·同治十二年(1873)《瀏陽縣志》
③何冬保、胡華松、王命生、羅以文、鐘瑞章等,均為長沙花鼓戲名角,是促使花鼓戲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