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清
摘 要: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國高中數學教育進入一個誤區(qū),學校過分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大搞題海戰(zhàn)術,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廣大高中數學教師應從教學現狀出發(fā),深入探究應對策略,著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育;創(chuàng)新精神;邏輯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7-0320-046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找到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途徑非常重要。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必須深入探索的課題。
一、我國高中數學教學現狀
(一)陳舊的教學觀念難以改變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到現在為止,還有不少人依然存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錯誤思想。由于歷史原因,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比較高,認為掌握數學知識是獲取一切知識的前提。對數學的重視無可厚非,但是中國的數學教育方式并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吸取其他國家的寶貴經驗,只是把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行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去,認為只有死機硬背才能掌握這些知識。這是我國數學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數學教學的宗旨是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如果只強調機械學習和記憶,即使學生能考一個好成績,也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必然給數學教育帶來隱患。
(二)學生擔負著沉重的升學壓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很多教育家提出了減負。這種想法和觀念是好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偏差,因為家長、教師、學生對升學理念的認識并沒有改變,導致減負成了一個幌子,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并沒有體現實質性的變化。我們都知道“范進中舉”這個好笑的故事,殊不知,我們現在對學生的要求,也必將向這方面發(fā)展。這樣下去,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學生會是什么樣子?我們的教育還能走多遠?高分低能的學生在我國到處可見,已經讓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三)教師教學方式單調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不停地講,忽視了學生的反饋。有效的教學既需要教師的講,也需要學生的反饋,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有的教師在講課時,讓學生死機硬背數學公式、法則、做題技巧,而不是通過細心講解,真正讓學生理解和吃透。這對學生的發(fā)展很不利,久而久之,學生不僅不明白公式的來歷以及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的成績也必然下滑。
二、改變現狀的具體途徑
(一)活躍課堂氣氛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不像語文知識豐富多彩。因此,數學課堂總體來說比文科要沉悶,學生感覺壓抑、枯燥,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增加一些文字色彩,把數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從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提高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真正投入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來,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最佳手段。教師在此過程中要作為一個重要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幫助學生去解決問題,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給予學生更多自由發(fā)揮的機會,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點,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新時代的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不能把應試能力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尺碼,否則不但會阻礙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還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他們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想象,盡情思索和討論,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使教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進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三)及時評價,完善反饋機制
作為教師,不但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還要注意課下作業(yè)練習中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時發(fā)現問題,并給予指導和幫助,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為以后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四)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
教師應放下是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疏遠的,他們不敢去問教師問題,不愿意主動接近教師,尤其是差生更是如此,這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很不利。因此,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很有必要,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消除疑惑,另一方面可使學生在新知識面前有更積極的勇氣學習。
(五)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想提高數學成績,必須要學會學習,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下及時復習、獨立思考、系統小結等。其中,課前預習是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對新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并把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比較,逐步獲取新知識。這一過程是對學生意志力的考驗。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很大的益處。
總之,任何教學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提高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的今天,數學教學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將教育的主體逐漸轉變?yōu)閷W生,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為此,廣大數學教師要積極探究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使數學教學永遠充滿活力,永葆青春。
參考文獻:
[1] 尹麗文.基于有效教學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研究——以教學情境、問題提問研究為例[J].學周刊b版,2013(4).
[2] 何任天.論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3).
[3] 王川.高中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1(1).
[4] 潘鳳樓.注重問題形式改進教學策略——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J].學園:教育科研,2012(22).
[5] 倪健飛.抓住學生內在特性實施有效問題教學——淺議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數學問題性教學策略的運用[J].數理化學習:高三,2011(12).
[6] 蔣詩泉.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