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卓瑤
〔摘 要〕在塑造意境美的時候,需要朗誦者將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通過情感充沛的語言把聽眾帶進文章的視聽意境中去,不僅體現(xiàn)在能讓聽眾得到審美愉悅,同時也會使創(chuàng)作主體獲得無窮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審美享受。
〔關鍵詞〕朗誦 文學作品 二度創(chuàng)作 意境美
朗誦是將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作,它通過朗誦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變文字為聲音,變靜止為動態(tài),給文學作品增添了活力。意境,即情景交融的一種境界,不僅包括來自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也有來自現(xiàn)實作品的“景”。在朗誦藝術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意境美作為朗誦語言藝術的審美特質之一,使文字與聲音相互碰撞從而激活了二者的美感韻味,達到“文外之旨”、“景外之美”的意境美。
一、朗誦意境美的功能
朗誦,是朗誦者把文字稿件通過自身感受并理解之后,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這是對稿件的一種審美升華,再通過現(xiàn)實可感的有聲語言,形成一種特殊的意境美。朗誦意境美的功能不僅體現(xiàn)在能讓聽眾得到審美愉悅,同時也會使創(chuàng)作主體獲得無窮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審美享受。從唐代司空圖提出的“韻味說”,到宋代嚴羽的“妙悟說”,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直到近代王國維的“境界說”,都認為詩歌中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而詩歌恰是朗誦藝術中最為基礎且重要的部分。后人常用脫俗、淡雅、凄楚這類詞來解讀《湖心亭看雪》的審美意境,淡雅悠遠的雪景,以及文字間流淌的寂寞與淡淡的哀愁都會通過朗誦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真實的出現(xiàn)在聽眾的腦海中。張岱精心描摹的水墨山水之中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前朝舊事,在夢與憶的交錯搖擺之間隱隱浮現(xiàn)著一份難以割舍的家國情懷,連環(huán)而成自然山水和人生感慨等等,都需要通過意境美的營造更好的體現(xiàn)。正是因為朗誦中意境美的營造,聽眾才可以在感受朗誦作品后能夠將文學作品中的“景”和心中的“情”結合起來,有身臨其境之感。不僅是詩歌,散文也是如此。我們朗誦《春》時表現(xiàn)出欣喜愉悅的情感,腦海中想象出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景象并表現(xiàn)在聲音形式上,都是希望聽眾能夠在視覺看到文學作品之外,在聽覺和感覺上能夠形成三維立體的審美體驗。在體現(xiàn)朗誦藝術意境美的同時,創(chuàng)作主體能夠結合作品中的情感以及自身的領悟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是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這也是朗誦作品能夠區(qū)別于文字稿件吸引更多觀眾的原因之一。
二、朗誦意境美的標準
朱光潛說過,說話者首先要對自己所說的話有情感,其次還要在情感上和聽眾有所聯(lián)系,其感情色彩的流露都體現(xiàn)在聲調的變換上,只有這樣的朗誦才會有藝術的審美在里面,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在朗誦藝術中,意境美的營造雖沒有確切的標準來評判好壞,但令人稱贊的朗誦者應努力營造出符合以下要求的意境。首先,通過意境美的營造,聽眾能夠形成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從意境的營造和表達來說,朗誦文學作品就是將內心對“景”的想象,對“情”的理解以聲音的形式,通過語言音調的起伏和情緒動作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例如喬榛和丁建華二位老師朗誦的《四月的紀念》一直被我們認為是“教科書”般的作品,“太陽”、“暖融融”、“黃昏”、“星星”等等這些意象所代表的情感是根據(jù)文本內容有所變化的,兩位老師在朗誦時通過語調和情緒的起伏變化,令聽眾仿佛置身于一段愛情之中,營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其次,根據(jù)不同文學作品的基調和感情具體分析和把握,切忌千篇一律。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歌發(fā)自內心地吟唱祖國母親,訴說對祖國母親的愛。朗誦時以音色音高的強勢處理,直指詩意內涵,尤其注重排比句句群內部的密集緊湊,向前推進,呈現(xiàn)內在的情感力度與氣勢,“正在”之后一頓,再以噴口技巧吐出“噴薄”,隨即順勢迸發(fā)出“祖國啊”,聲情語態(tài)明朗濃烈。用舒放的句式體現(xiàn)起伏之美,讓情感成為連接冰冷的文學作品和聽眾的一根繩,區(qū)別于其他感情色彩的詩歌而營造出意境美。另外,注重個人特色,朗誦中營造具有獨特性和個性化的意境美。不同年齡段的朗誦者,不同職業(yè)的朗誦者對不同的文學作品均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位朗誦者在備稿時,應結合個人的經(jīng)驗閱歷,賦予文學作品不同的精神內涵。而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意境是意境美營造的重要標準之一。意境美是對朗誦內容的一個情感上的表述,它能夠使聽眾通過朗誦者的營造了解文學作品背后的“情”和“景”,再將兩者有機融合,也就形成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這也使人們對于朗誦這門藝術有了更深刻和具體的了解,為朗誦藝術的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和有力支持。
三、朗誦中意境美的營造
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需要朗誦者在把握文學作品感情基調的基礎上,積極的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融入個人感受和想象,并且在二度創(chuàng)作中不忘留有余地,最終營造出令人回味無窮的視聽意境。
1、感受文本,豐富想象
個人的感受和想象是營造意境中的兩個重要要素,形象感受是指朗誦者在作品形象性詞語的刺激下,感受和再現(xiàn)客觀世界的種種事物,使表現(xiàn)情、景、事、理、人的文字符號,在朗誦者內心成為生動可感的形象,在內心跳動起來。邏輯感受是指朗誦時,通過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將作品的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以及全篇的思想發(fā)展脈絡、層次、語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朗誦者頭腦中形成的總體感受。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將文學作品通過個人的感受和想象二度創(chuàng)作成為自己的藝術作品,是感受文本中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難的一步。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想象結合起來,形成內心的“語流”,以增強有聲語言的征服力。這不僅是對文章的錦上添花,同時也進一步拉近了朗誦與作品之間的距離,與聽眾共同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以岳飛的《滿江紅》為例,詩歌中的“恥”,“恨”,“踏破”,“怒發(fā)沖冠”,“仰天長嘯”和“壯懷激烈”等等這些詞,都需要朗誦者聯(lián)系背景來感受和想象,通過短短幾句短詩表達岳飛立功報國的愿望和還我河山的信念,在朗誦時運用活躍的感性思維與當時的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和詩文本身意相連、氣相通,用一種“不動聲色”的表象進行內心更加奔騰的表達,朗誦者需要這樣的情感依托來傳情達意。抑揚頓挫,情感充沛的朗誦不斷展現(xiàn)著作品中的立體形象,使文章具備形聲色,更加豐滿,聽眾也會收獲朗誦給予他們的特殊的審美體驗。
2、調動技巧,全面把握
每個獨立的個體對文學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所謂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把握朗誦中的內部技巧,也就是讓朗誦者自己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學作品中,真正“走”進文學作品的深處去理解和挖掘其內在語境,激活二度創(chuàng)作中“主人”的身份感和與聽眾交流的對象感。增強與聽眾的交流感,再以有聲語言的形式將文章中真實的人物和虛幻的情感具象化,從而達到傳達了文學作品的內在意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境美之目的。例如,《鄉(xiāng)愁》是很多人從少年讀到中年的一首詩,因為每個年齡段的人會賦予這首詩中的那些物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以不同的理解,因而會讀出不同的意境美。情景再現(xiàn)是一種想象聯(lián)想活動,不過它不是任意馳騁的,它要以稿件提供的材料為原型,要符合稿件的需要,同時也要服務于視聽的需要。十多歲的孩子是稚嫩的,說起“鄉(xiāng)愁”可能他并不知道愁滋味,但一提起“母親”,“媽媽”,在他腦海中就會營造出一個在思念母親的時候會出現(xiàn)的畫面。通過畫面的聯(lián)想和感受,在朗誦時聽眾能感受到的就是一種孩子對母親對家鄉(xiāng)平淡的質樸的留念之情。但對中年人來說是不同的,除了“母親”之外,他們更能理解“墳墓”,“海峽”是一種什么樣的概念,也許是天人兩隔的悲惋,也許是多年難見一面的嘆息,由于其身份感區(qū)別于十幾歲的少年,那么在腦海中感受和想象的畫面自然不一樣,在他們表達《鄉(xiāng)愁》這首詩的時候會在聽眾腦海中形成另一種更深沉更凄婉的意境。因此,在塑造意境美的時候,需要朗誦者將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通過情感充沛的語言把聽眾帶進文章的視聽意境中去,也就完成了從“眼前之竹”向“胸中之竹”的轉變。對象感是需要朗誦者必須設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和對象的反應,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聽眾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緒等,并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于運動狀態(tài)。我們在朗誦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時,這篇文學作品要傳遞的僅僅是懷念母親的一種情感嗎?通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才會對其人其文有更深刻地把握,這篇文章所要傳達的是一種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母親用自己的生命,讓殘疾的兒子懂得了去思考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價值所在。而這時我們與聽眾就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交流,這正是此篇文章的美學特征,而有聲語言表達就應該把握住這一點,而不僅僅與聽眾之間建立了互動關系,停留在一種煽情的情感層面,這種屬于人生哲學的意境美,不悟透文章是不可能用聲音表達出來的。
同樣的,在文學作品朗誦中,外部技巧停連、 重音、語氣、節(jié)奏的運用要充分與朗誦中語勢相結合,才能使朗誦更富魅力。 我們通過分析下面的例句來具體解釋一下外部技巧與語勢結合后,對營造意境美的作用所在: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受作品的基調和思想內容的制約,朗誦時應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和停頓。在朗誦過程中,我們應該把握輕松的語氣,同時運用語法重音來強調情感,也就是按語言習慣自然重讀的音節(jié),雖不帶有明顯的強調意味,但可以更加突出重點,將有特殊思想感情的詞語有所強調。在很多朗誦中,在確定好停連、重音、語氣等外部技巧后,我們可以給每句話都定一個基本的語勢,這樣不但能在文中凸顯高低起伏的變化,還能更好地突出所要表達的中心。
3、確定基調,升華情感
基調,是指文學作品的基本情調,即在朗誦者二度創(chuàng)作后的態(tài)度情感、色彩和分量,以及朗誦者的具體態(tài)度。在朗誦中,把握正確的基調才能在營造意境時做到穩(wěn)和準。朗誦者要從作品的針對性和朗誦的目的上去把握態(tài)度,更要以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者是情感和風格特點等因素去揣摩作品色彩的總體特色。朗誦者可以通過聲音來傳達極為豐富的感情,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朗誦者在朗誦作品時,基調應貫穿始終,但并不是說全篇作品用一個腔調來讀,不同的內容都應有不同的語氣表達出異中有同的變化,并且在把握正確基調的基礎上,升華文學作品的情感。如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有兩首膾炙人口的名篇 《漢江臨眺》 和 《使至塞上》。前一首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千古名句;后一首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句,但是作者寫詩的背景確是迥然不同的,朗誦時基調和情感也自然不同。前一首作者受命南巡,考察并提拔官員,正值風光無限之時,所以詩人高唱“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后一首隨著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王維單車行至河邊,以悲戚之情寫道:“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兩首詩的背景不同,作者的心情必然不同,朗誦時的感情色彩和聲音色彩也必然隨著基調的變化而不同。詩歌的情感是朗誦者通過優(yōu)美的聲音來傳遞的,在形成朗誦藝術的意境美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詩歌的語言又進一步地讓朗誦者傳達出所體悟到的真正詩意和意境,之后和聽眾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宗白華描述了意境創(chuàng)造的情景,即“在一個藝術表現(xiàn)里,情與景交融滲透,因而發(fā)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滲入了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為景,因而涌現(xiàn)出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在朗誦藝術意境美的審美創(chuàng)造中 ,朗誦主體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想象和感受力和適當?shù)牧舭?,從多維的角度給文學作品增添生命力,生發(fā)出集視、聽、感、知于一體的聲音形象,向聽眾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審美感受,從而真正實現(xiàn)從文學作品內容意蘊的內化到聲音審美表象的外化。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游媛媛.芻議朗誦藝術帶來的三重美.[J].新聞傳播,2014,9.
[2]朱光潛. 朱光潛美學文集[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3]張頌.朗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陳朝霞.淺談朗誦藝術語言的美感生成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12.
[5]王健.試論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J].聲屏世界,2014,08.
[6]劉潤.紫荊傲雪——論方明詩詞朗誦中的意境美.[J].新聞研究導刊,2015.
[7]彭吉祥.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