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引領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對話過程。我在準備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10課《孤獨之旅》的教學時,反復咀嚼文本,圍繞“對話”并利用多個“對話”設計教學,設定教與學目標為──“快讀課文,通過賞讀四句話理解題目含義(重點),品讀關鍵句段體會成長感受(難點)”,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
一、對話留守,從自己出發(fā)。
二、對話情節(jié),從文本入手。
方式:閱讀課文,簡述故事。
目的:理解題目第一層含義: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生活的孤獨行程。
三、對話小康,從言語進入。
方式:賞讀杜小康說的四句話。
形式:每句話背后站著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方法:讀占鰲頭,例賞第一句,自賞第二句,合作交流賞讀三四句;穿插賞析人物語言“聯(lián)系語境、揣摩心理、讀出人物”的微課,適機補充相關資料;
目的:理解題目第二層含義:杜小康牧鴨生活過程中心理上的孤獨旅程。整個過程緊扣“對話”,抓住文本細讀中對言語感悟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以學生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
四、對話自己,從生活落根。
這個設計是基于同課標、原著、編者、作者和學生對話的。
對話課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強調(diào)了對話對于準確理解和把握文本內(nèi)涵、實現(xiàn)真正意義閱讀的重要作用?!靶蕾p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边@些內(nèi)容為《孤獨之旅》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jù)。
對話原著。要讀懂杜小康,絕不能把他拋在《草房子》整個故事外。遭受家庭變故、跌進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頑強,與我們真誠團結、不畏艱難挫折、奮發(fā)進取的時代精神相契合,也與人類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價值取向相通。因此教學中我始終以杜小康說的四句話串起有關故事,并在品讀中適當補充了原著相關內(nèi)容。這樣,學生就能帶著一種精神預設走進文本,走進杜小康;也激發(fā)了閱讀《草房子》的熱情與渴望,讓教學彰顯寬度與厚度。
對話編者。教科書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相應的主題,編者之所以把某篇文章放在這個單元中學習,自有他的用意。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是小說單元,選編的《故鄉(xiāng)》、《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聲》寫的都是少年生活。本單元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容易引起情感共鳴,可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中獲得人生啟示。因此,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和成長歷程來理解作品,分析小說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尤其注意結合具體環(huán)境,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同時又通過閱讀作品進一步豐富其人生感受。
對話作者。作為世界兒童圖書創(chuàng)作最高榮譽“國際安徒生獎”的獲得者,曹文軒先生的小說恒久主題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跡。讀《草房子》、讀《孤獨之旅》,我們可以觸摸到那種溫暖的生命的活力。遠離油麻地的牧鴨之旅,不僅僅是讓杜小康長大了,走向了堅強;更重要是讓他真正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命,讓他懂得怎樣去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人生是一場旅途,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孤獨的行走者呢!
對話學生。我校是皖北一所最普通的農(nóng)村薄弱學校,600名初中生三分之二是留守兒童。我所任教的九年級(1)班共有47名學生,其中44個是留守兒童;九年級(4)班共有43名學生,其中38個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們或獨自孤立生活,或與弟妹相伴共棲,或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相隨。部分留守孩子自卑、孤僻,不愿主動參與課堂。語文課程的實施必須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方式要靈活且有很強的針對性?!豆陋氈谩肥且黄獙戅r(nóng)家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我校九年級學生的心理和生活。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是為了與讓學生對話。畢竟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
考慮到九(1)班學情,本課教學內(nèi)容宜作選點突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因此,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沒有太多零碎的問題出現(xiàn),整堂課就是緊緊圍繞杜小康的四句話開展,始終如一暗扣著為什么“旅”(踏上孤獨之旅)──怎樣“旅”(感受、享受孤獨之旅)──“旅”后收獲(感悟孤獨之旅)這一心理成長歷程,讓學生充分賞讀“孤獨”。這樣學生的思路不會散亂,學習的主動性和課堂開放度也會大大加強。另外,整堂課以文觀己、以己悟文,會令正處于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孩子感觸更深。
劉元立,教師,現(xiàn)居安徽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