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入學縣錦堂學校農(nóng)科預備班,二十歲畢業(yè)于杭州甲種工業(yè)學校機織科,留校任教,編寫了第一本圖案講義。二十二歲考取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官費生,有作品在日參展獲獎。二十八歲學成歸國,創(chuàng)辦上海圖案館,同時受聘上海東方藝專圖案科主任,并為《東方雜志》等書刊擔任裝幀設計工作。三十二歲南下廣州任市立美專圖案科主任,首開國內(nèi)圖案作品展之先河。兩年后返滬任上海美專圖案系教授,三十五歲赴寧執(zhí)教中央大學藝術系之圖案、色彩學、藝術人體解剖學及美術史,開課著述,頗多建樹。1935年有感于五代、兩宋以來寫實花鳥的盛衰之變,立志重振斯藝,專心從事工筆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抗戰(zhàn)內(nèi)遷,舉辦花鳥畫個展于重慶,為世人矚目。一度出任國立藝專校長之職。勝利后隨中央大學復回南京,代理藝術系主任,受聘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兼美術組專員。建國后,歷任南京大學藝術系教授、南京師范學院藝術系主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開設染織、裝潢二科,教學著述,成績斐然。曾隨團出訪波蘭、匈牙利,介紹中國美術,參加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設計布置。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北平藝專、杭州藝專內(nèi)遷合并為國立藝術??茖W校,1942年陳之佛出任校長,二年操勞而病倒不得不辭職返回中大。陳之佛在中央大學執(zhí)教的歲月最長,原中央大學七個院在1952年院系調(diào)整中,師范學院改為南京師范學院,其中藝術系改設南京藝術學院,并由陳之佛擔任副院長。
1956年他60歲時出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主任,又應聘為江蘇省國畫院畫師兼副院長。1961年,陳之佛應中國郵電之邀,根據(jù)他的畫作設計"丹頂鶴"紀念郵票一套三枚。并應文化部之邀,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1962年初,當編撰告一段落,回南京休假,終因操勞過度,突然腦溢血急救無效,于1月15日病逝,享年66歲。
觀、寫、摹、讀四字訣,是陳之佛律己教人的金科玉律。陳之佛工筆花鳥創(chuàng)作,無論在構(gòu)圖上、線條上、設色上都有獨到之處,別具一格,尤其他對色彩的運用,融合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的色彩精華,艷而不俗、淡而有味,讓人有百看不厭的舒暢感,被視為當代中國十大名家。1983年精選陳之佛、傅抱石、潘天壽、齊白石、吳昌碩等大師每人十幅杰作,遠赴歐、美巡回展出,轟動一時。
陳之佛是近代中國藝壇與美術教育界,非常重要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生前對美術教育的奉獻、身后對藝壇遺留的風范,都讓我們大家敬佩。他不僅是中國圖案畫的拓荒者,也是提升、發(fā)展中國工藝美術的導師,付出畢生心血,在中國工筆花鳥畫的領域里創(chuàng)造了奇跡,贏得了"南陳北于"的美譽,巨幅工筆花鳥《松齡鶴壽》,已由蘇州刺繡研究所將它繡成雙面繡,布置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里。
“文革”期間,陳之佛的遺作與收藏被護送到南京博物院地窖保險庫保存,不僅種下南京博物院和陳之佛家屬連綿不斷的關聯(lián),也為全世界喜愛中國工筆花鳥畫的人們保留下珍貴的藝術品。至今陳之佛的遺作一直沒離開過南京博物院。
陳之佛作畫非常嚴謹,一生僅完成了500余幅工筆花鳥創(chuàng)作,以淡薄名利的心志終其一生,生前他常常和家人說,杰出藝術家的畫作乃是國家的文化財產(chǎn),捐獻給政府方能久長妥存。直到兩岸開放探親,90高齡的陳之佛夫人親自主持,與子女們共同籌劃陳之佛未了的遺愿,將90幅遺作正式捐贈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