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通過對比我國小學生與日本小學生的學校體育鍛煉情況,發(fā)現:日本的小學較我國小學體育課教學內容更豐富,課外體育活動落實更到位;日本小學的冬訓強度大,夏泳要求高;評價方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小學生體育鍛煉的監(jiān)督;廣大體育專家學者要加強小學生體育鍛煉方面的研究,為地方政府的決策提供理論依據,也為小學體育工作者提供方法和手段的參考。
關鍵詞 中日 小學生 學校體育鍛煉 對比
學校體育鍛煉,主要包括課堂體育鍛煉和課外體育活動鍛煉兩部分。小學階段的體育鍛煉是人的啟蒙性鍛煉,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日后建立終身體育思想和塑造健碩的體格都是至關重要的。梁啟超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擁有強壯的身體是民族興旺之基礎,也是國家富強之基礎。然而,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先生的兩組數據表明,當前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令人擔憂。數據一:連續(xù)25年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2012年的檢查顯示,北京市僅有10%的高中生體質合格;數據二:近幾年世界男子平均身高調查顯示:我國男子平均身高1.697米,日本男子平均身高1.707米,7-17歲男生身高我國較日本低2.54厘米[1]。不僅平均身高低于日本,而且50米跑、握力、立定跳遠三個指標的運動成績均低于日本學生[2]。
我國與日本同處亞洲東部,同是黃種人,為何平均身高及身體素質都不及日本呢?基于這個問題,本文從學校體育鍛煉方面入手對比分析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的原因。
一、中日小學生學校體育課程內容設置對比
1.日本小學體育課內容設置
(1)春、秋、冬季體育課內容設置
日本的體育課,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各不相同。小學階段,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感受運動,要用運動體驗來理解安全與健康,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樂于運動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體力,促進學生的健康。同是小學,年級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二年級,主要通過各種游戲為日后的學習打基礎,重視學生協調性和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三、四年級,在各種運動技術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理論學習的內容,教師要為學生講授相關的運動理論和保健知識。五、六年級,開始使用挑戰(zhàn)記錄卡,學生的運動成績只要比前次課好,都會記錄在卡。
日本小學每周有三節(jié)體育課,每節(jié)課45分鐘。其中兩節(jié)在室外場地上,學習內容有跑步、跳遠、跳高、跨欄、籃球、排球、足球、棒球、單雙杠、呼啦圈、自行車、獨輪車、跳繩等;一節(jié)在室內上課,學習內容有墊子上的跳躍、翻滾、倒立等。
(2)夏季體育課內容設置
由于日本疆土相對較小,且四面環(huán)水,所以日本的學校非常重視游泳課。一般公立學校都會按照文部省的規(guī)定修建游泳池。夏天小學生的體育課基本都是游泳,不同年級的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主要讓孩子在水里漂游、玩耍、移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親水感和安全意識。三、四年級,初步學習游泳技術,注重培養(yǎng)學生相互協作與幫助的意識。夏季即將結束時,學校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三、四年級要求自由泳能游50米,蛙泳能游25米。五年級要求自由泳能游50米,蛙泳能游100米。六年級,夏天學校會組織“臨海訓練”,在海邊隔離的區(qū)域內,由有經驗的老師、游泳指導員、醫(yī)務人員共同帶隊,按班分批進行訓練,“臨海訓練”結束時,要求學生能游完200米。
此外,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每年夏天的游泳課都有“著衣水泳”訓練。所謂“著衣水泳”是指讓學生穿著日常服裝下水游泳。據研究:一個會游泳的人,著日常裝游泳較著泳裝游泳的能力要下降50%[3]。因此,日本通過“著衣訓練”來培養(yǎng)孩子落水后的自救能力是很有效的。
2.我國小學體育課內容設置
2011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從內容上看,該標準將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內容分成了四個方面,分別用兩條主線連接起來,一條主線是運動;另一條主線是健康。但是,并沒有結合這兩條主線來具體規(guī)定教學的內容,僅僅比較寬泛地給出了教學內容的框架和要求[4]。如何具體去落實這些要求,沒有規(guī)定。因此,各地在選擇具體教學內容方面依然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安全性較高和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作為教學內容。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日本小學生所接受的運動項目學習遠遠多于我國的小學生,而且我們所不予開展的往往是有一定危險性的項目,比如體操、游泳、單雙杠。運動項目開設的差距,注定了學生運動技能多樣性培養(yǎng)受限,這無疑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不利的。
二、中日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對比
1.日本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
(1)冬季耐寒訓練
“冬季耐寒訓練”是日本學生從小就要接受的訓練。所謂“冬季耐寒訓練”就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早上提前到校的時間,在操場上進行的跑步訓練。日本要求學生在耐寒訓練時必須著運動短裝,而且規(guī)定了距離,一、二年級2000米;三、四年級3000米;五、六年級4000米。冬季耐寒訓練結束后,學校要舉行全校性的“冬季持久走大會”,只要走完規(guī)定的距離,學校就給學生頒發(fā)“完走證書”,證書上有學生走完的距離和所用的時間等信息,學生將證書交給家長,作為孩子的成長記錄來收藏[3]。
(2)課外俱樂部活動
在日本,幾乎每個小學都有各種興趣俱樂部,其中體育運動項目俱樂部占主導地位。這些俱樂部每周會定期開展活動,屆時,小學生會積極地參與到自己的俱樂部中去進行各種身體鍛煉,并且有教師進行現場指導,豐富多彩的練習手段給學生增添了無限的參與興趣。在周末,學校的俱樂部場所會對學生及家長免費開放,只要不下雨,學生跟家長會帶上食物及毯子,早早地來到學校進行各種體育活動,累了會在毯子上休息,吃點東西后又開始活動,有的甚至要到天黑才回家。
2.我國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
我國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主要有課間操和課外活動兩種。課間操時學校主要組織學生做廣播體操或者眼保健操。課外活動時間,僅有少部分學校有興趣俱樂部,而體育運動項目俱樂部也僅限于開展籃球、田徑、跆拳道。這些項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訓練時,為了確保安全,一般會采用傳統(tǒng)的練習方法,訓練手段比較單一,久而久之學生的練習興趣會逐漸衰減,導致俱樂部不能長久發(fā)展。很多普通小學的課外活動還處在無人指導的自由活動狀態(tài),甚至是追逐打鬧。還有的學??紤]到學生在校安全問題,在課外活動時間會直接給學生放學。學校的運動場地設施周末一般是不對外開放的。
通過學校課外體育鍛煉比較發(fā)現:在課外體育鍛煉方面,日本比我國做得更扎實。首先,冬季的耐寒訓練是我們國家小學沒有開設的鍛煉內容,這一缺失致使我國小學生的耐力要低于日本的小學生。我們國家地域廣袤,東北地區(qū)冬天最冷時戶外溫度低至零下40多度,我們不能像日本一樣讓小學生穿著短褲短袖去跑步,但是,長距離跑步對小學生心肺功能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地方教育部門并沒有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來加強小學生的冬季鍛煉,以至于我國小學生冬季學校體育鍛煉量低于日本小學生。其次,學生的安全問題始終是戴在體育教師頭上的緊箍咒,體育教師能簡單盡量簡單,復雜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盡量避免使用,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外體育鍛煉方面比日本學生要欠缺很多。再次,學生課外活動形同虛設,學校對課外活動重視不夠,而且教育主管部門監(jiān)督不力。
三、中日小學生學校體育鍛煉評價辦法對比
1.日本小學生體育鍛煉評價辦法
對學生體育鍛煉情況的評價是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的又一重要手段。日本對學生體育鍛煉的評價方法能夠持續(xù)推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甚至于能促使學生每節(jié)課都要努力去鍛煉。
日本的小學生每年開一次全校性運動會,一般為期一天,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包括殘疾學生都要在教師的保護或幫助下完成自己所報的項目。運動會結束后頒獎,除了第一名和第二名頒發(fā)一等獎和二等獎之外,其余的名次均發(fā)三等獎,這種授獎方式對其他同學是一種極大的鼓勵。
日本的小學生體育鍛煉評價辦法對促進學生鍛煉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雖然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可能得滿分,都在不斷地挑戰(zhàn)自己,超越自己。運動會的參與要求充分彰顯了全員參與的思想,即使殘疾學生也能感受到運動的快樂,授獎方式既能顯示優(yōu)秀學生的自豪感,也能鼓勵普通學生的積極性。
2.我國小學生體育鍛煉評價辦法
我國小學生的學校體育鍛煉評價辦法,之前有及格線和滿分線,后面經過修改,用A、B、C、D來區(qū)分等次,而且要通過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心理健康三項一級指標下的六個二級指標來給學生定等級。這種評價方法略顯繁瑣,導致有些教師憑印象隨意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定級。
在全校性運動會中,由于有報名人數的限制,參與的學生最多不超過全校學生人數的2/3,對于個別有殘疾的學生,學校一般是不鼓勵參加運動會的,因此全校性的運動會也不是全校學生都參加。對于在比賽中表現優(yōu)異的前幾名學生,學校會頒發(fā)獎狀,其他同學則不予獎勵,這樣會挫傷未獲獎學生的積極性。
對比中日小學生學校體育鍛煉的評價方法發(fā)現:日本小學生的課堂體育鍛煉使用的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不斷地超越自我是評價的宗旨。在學校體育競賽方面采用的是定性分類鼓勵的評價方法。同樣是學校體育鍛煉,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努力進取精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而且評價方法簡單易行。相比較我國小學生學校體育鍛煉的評價方法,在課堂體育評價方面指標過多,不易執(zhí)行,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顯得比較模糊,對學生繼續(xù)加強鍛煉缺乏促進作用。校內體育競賽方面的評價對運動水平一般的學生缺乏鼓勵作用。與日本對小學生學校體育鍛煉的評價相比,我國的評價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日本小學生學校體育鍛煉對增強我國小學生體質的啟示
1.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監(jiān)督,促進政策落實
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該著力落實國家的政策,給予小學生在校體育鍛煉的保障。(1)要保證學生的鍛煉時間。要保證體育課的學時數和課外活動的次數和時間,要制度化地保障體育課時間不可隨意侵占,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監(jiān)督落實。(2)要從政策上保證學生安全鍛煉。要建立健全學生體育鍛煉保險制度,讓教師敢于采用各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耐力、速度、力量等基本身體素質。(3)要確保小學的體育師資。堅決禁止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上體育課,要保證學生上課的安全,同時要保證上課的質量和效果,以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
2.廣大體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投身于小學生體育鍛煉方面的研究
(1)做好家長的宣傳者
廣大體育工作者要積極向廣大家長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小學生鍛煉身體的手段和方法等,讓家長充分認識到不能讓孩子的身體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近視和肥胖困擾孩子。
(2)做好政府部門的智囊團
通過深入研究我國小學體育鍛煉的特點,結合發(fā)達國家小學生體育鍛煉的先進理念和管理辦法,探索真正科學有效、能提高我國小學生身體素質的方法,從制度體系上、教學內容與方法手段上、場地設施建設等方面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建議和意見,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小學生身體素質獻計獻策。
總之,越是基礎的越是最重要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他們的路途遠,擔子重。比較可知,我國的小學生身體形態(tài)及身體素質較日本的小學生均處下風,而且還在持續(xù)下降,這不能不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上至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體育方面的專家學者,要將小學生體育鍛煉上升到戰(zhàn)略的高度進行關心和研究;下至每一位小學體育教師及家長,要不折不扣地認真落實方針政策,切實為孩子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打牢基礎。
參考文獻
[1] 曾雄.增強青少年的體質刻不容緩[J].師道:教研,2014 (7).
[2] 周愛光,陸作生.中日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比較及其啟示[J].體育學刊,2008(9).
[3] 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zxx/2015-04-16/1559465337.shtml.
[4] 嵇清.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小學部分)與日本《小學學習指導要領》(體育篇)的比較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
[作者:樊永強(1978-),男,陜西長武人,四川文理學院體育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