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作為一種學習官方知識的范本,具有很強的社會控制功能。這種控制功能在早期的語文教科書中尤為明顯。外國文學作品隱含著不同國家的價值取向,其思想內(nèi)容與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會有偏差。編者在選入外國文學作品時,容易將它們作為批判學習的對象,服務于現(xiàn)實教育的需要。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編排方式,此類文本大多經(jīng)過細致的處理——需要經(jīng)過編者的“改寫”才能進入中國語文教科書。這種改寫不一定是文字的增刪,它有可能是編者對文本主題解讀取向的暗示。這種暗示對一線語文教學有著重要影響。我們以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為個案,嘗試探究這一問題。
一、政治教育取向的一元解讀——人與人的金錢關(guān)系
莫泊桑是法國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這一身份及其藝術(shù)造詣使《我的叔叔于勒》順利進入1961版的語文教科書。然而,即便原文經(jīng)過大幅的刪動[1],小說描寫的依舊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和事。1963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在“選材標準”中要求“對于稍有消極因素的作品,為防止學生受到不良影響,應該在注解、提示或練習里指出消極因素,作適當?shù)恼f明或批判”[2],與此相匹配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學習活動把主題指向探討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guān)系,要求學生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zhì)。
經(jīng)過動蕩的“文革”,語文教學逐漸步入正軌,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傾向還十分明顯,“思想內(nèi)容好”成為選文的第一標準,在歷年的大綱中出現(xiàn)四次之多。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ぶ袑W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入選的外國作品,要有進步的思想內(nèi)容”[3],1986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又提出“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鑒別能力,可以選入少量帶有消極因素而藝術(shù)性較高的名篇”[4]的要求。因此,從1978版到1992版四個版本中的學習活動的主旨題都在1961版的基礎上展開,一般要求對比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前后態(tài)度,以及分析菲利普夫婦的內(nèi)心世界。這在教師的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都離不開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例如前“盼”后“罵”、自私、虛榮、冷酷這樣的詞匯反復出現(xiàn),以“錢”為核心的板書設計受到教師的歡迎[5]。1992版還補充馬克思、恩格斯關(guān)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論述,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結(jié)合這段材料理解小說的中心思想,部分教師在教學收尾時使用這段材料來強化學生的學習。
二、人文精神取向的多元解讀——生活的無奈和無限的悲憫
隨著20世紀末語文教育論爭的深入探討和人文精神的回歸,進入21世紀的語文教育教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寫道:“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6],政治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十分淡泊,創(chuàng)新精神和主體人格得到充分的重視。1993年教學大綱首次提出語文學科具備“人文性”的特點,2011年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基于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2003版語文教科書的預習提示把主題定位為社會問題,06版在課前導語表述為“古今中外,人與人的關(guān)系都是一種社會關(guān)系。它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在學習活動中不再出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一詞,編者開始站在人道主義關(guān)懷的視角重新界定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且,03版和06版學習活動都注意讓學生發(fā)表個性化的理解,例如,06版第一題讓學生站在菲利普夫婦的視角上對他們的做法進行評價。除此之外,03版學習活動把“我”定位為一個孩子,從兒童的視角審視父母對叔叔的冷酷無情。但06版學習活動中,補充課文被刪去的開頭和結(jié)尾,增加成人了的若瑟夫的敘事內(nèi)容,讓學生思考增加后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主題解讀取向?qū)φZ文教學的影響
(一)政治教育對主題闡釋的規(guī)約
文革結(jié)束后,人們的思想并沒有立刻解凍。在學習活動中,《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依然局限于1961版中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金錢關(guān)系,在語文教學參考書中也能看到明顯的政治解讀傾向。可以看出,這是建國特殊時期教科書塑造國家認同的文化語境產(chǎn)物,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必然受到嚴格控制?!段业氖迨逵诶铡纷鳛橐黄鈬≌f,其中異質(zhì)的社會文化背景自然成為批判的標靶,在許多教師的教學中,菲利普夫婦的家庭悲劇成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丑惡面貌的“典型事件”[7]。
(二)成人視角對兒童視角的超越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重視,語文教科書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教師對《我的叔叔于勒》開始出現(xiàn)個性化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能夠給予學生表達空間,通過對話啟發(fā)學生。例如,同樣是假定學生是菲利普夫婦,此刻在船上看到多年未見的弟弟,讓學生猜想在這一情境中自己接下來的行為。1997年的學生和2009年的學生都選擇和于勒相認。不同的是,1997年的教師是讓學生對比自己的選擇和菲利普夫婦的選擇,進而揭示其貪婪、冷酷的內(nèi)心[8]。2009年的教師是代入成人視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年菲利普夫婦,體會小人物的辛酸和生活的殘酷,反思自己的初次選擇[9]。在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的對比中,發(fā)掘更深刻的內(nèi)涵。教師把獨到理解分享給學生,有利于增加他們思考問題的深度。成年若瑟夫的無奈的情懷,是對兒童若瑟夫單純眼光的一種超越。
(三)教學慣性對語文教師的同化
筆者梳理了近十年的教學案例,發(fā)現(xiàn)這些教學案例中表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教學慣性,即主題解讀通常滯后于教學大綱和學習活動中的理念。無論是教學方案還是教學實錄,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主題闡釋方面沿用傳統(tǒng)的政治化解讀。同時,知識教學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對話式教學往往只是表面的繁榮。其次,對于06版學習活動中增加開頭和結(jié)尾一題,許多教師似乎沒有理解編者設計的用意。可見,有關(guān)《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解讀和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都保持著強大的慣性,悄然同化著一線語文教師。教師們對文本解讀的個性化理解和教學,仍然需要一個較長的轉(zhuǎn)型過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中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流變規(guī)律與現(xiàn)實影響”(項目編號:13YJC880087)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占杰,辛志英.有意誤讀的缺憾——談中學語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的刪節(jié)問題[J].石家莊學報,2010(2).
[2][3][4][6]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蓀,陳根生,元以勤,楊令華,陳希川.《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五篇)[J].語文教學通訊,1980(5).
[7]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實錄與評點[J].中學語文,2007(10).
[8]寧鴻彬.《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實錄[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2).
[9]王君.撥開重重迷霧,走進人物心靈——《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實錄[J].語文學習,2009(3).
(柳露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