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集中代表了儒家認(rèn)識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它強調(diào)凡事要堅持適度,防止過猶不及,不走極端,但并不等同于折中主義。
關(guān)鍵詞:中庸;過猶不及;執(zhí)兩用中;時中;折中主義
作者簡介:國坤(1989-),女,漢族,河北省邢臺市人,碩士,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文藝學(xué)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1
一、何為中庸
中庸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之中。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首次提出了“中庸”這個概念,并給予了中庸——“至德”如此高度的評價,但孔子未能對中庸本身的含義做充分的闡釋。而《說文解字》中指出:“中,正也;庸,用也,從庚;庚,更事也。”由此看來,“中庸”的意思就是既妥當(dāng)又正確地去處理事情。鄭玄注《禮記·中庸》說:“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钡搅藘伤?,程頤、程顥將“中庸”的含義解釋為:“中者,只是不偏,偏則不是中。庸只是常。猶言中者是大中也,庸者是定理也。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是經(jīng)也?!敝祆湓谧⑨尅吨杏埂窌r引用了二程的意思:“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庸,平常也?!币虼?,按照二程和朱熹的解釋,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稱之為“中”;保持經(jīng)常稱之為 “庸”。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1、過猶不及的適度原則
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與中庸相對的則是過和不及,過即超過,不及的意思是達不到,對于這兩方面孔子都是不贊同的。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原則和道德修養(yǎng),應(yīng)有一個適當(dāng)?shù)臉?biāo)準(zhǔn),超過或達不到這一標(biāo)準(zhǔn),都不會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過和不及這兩個極端的后果是一樣的,只有既沒有過又沒有不及,才是中庸之道。由此看來,“中”是衡量過與不及的標(biāo)準(zhǔn),孔子要求把握正確的“中”,堅決反對過和不及這兩種不合乎中庸的行為。孔子所倡導(dǎo)的中庸,應(yīng)該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并且牢牢地把握了恰到好處的中正處,即堅持了“適度”的原則。
2、執(zhí)兩而用中
孔子倡導(dǎo)的中庸是無過無不及,堅持了適度原則的。那么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度”,做到中庸呢?在《中庸》里有孔子對中庸經(jīng)典的解釋,古代圣明的君主之所以會得到百姓擁戴,就在于他們能夠隱惡揚善,把握好了過和不及這兩端,用中庸的方法來安撫百姓、治理國家,孔子把中庸看作是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治理國家的指導(dǎo)思想。要避免走向兩個極端,就應(yīng)該把握好這兩端,也就是要“執(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讓兩端互相制約,互相補充?!皟啥恕碧幪幙梢哉业?,如租賦有過輕過重,治民有過嚴(yán)過寬,行禮有過簡過隆等,把握好這兩端,就能找到不輕不重、不嚴(yán)不寬、不簡不隆的中點,這個中點也就是適度。中國古代的圣明君主正是具備了這種合于度的中庸的觀念。
3、時中
在孔子看來,君子為人處事能夠做到中庸之道,但是小人則難以達到或違背中庸原則?!熬又杏挂?,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君子能夠時刻自省檢查,隨時而變通,適中而不偏,而小人則會肆無忌憚,任性妄為??鬃诱J(rèn)為,堅持中庸思想,是君子的一種天職,然而中庸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求人們必須學(xué)會找到當(dāng)時的“中”。君子就能夠做到時中,能根據(jù)不同的條件和時間而采取合理、合宜、合時的中庸??鬃釉跒槿恕檎?、人際交往和學(xué)習(xí)過程中也始終貫穿著時中的原則。時中是中庸思想最高的階段,是真正地達到了中庸。
三、中庸之道與折中主義
自近代以來,人們常常認(rèn)為“中庸”是一味地做事不講原則,也很容易將中庸誤解成為折中主義或者是調(diào)和主義。我們不可否認(rèn),從表面上看,折中主義和中庸確實具有某些相似點,也使得不少人以中庸為借口,做事毫無原則可言。這樣的人正是孔子深惡痛絕的、嚴(yán)厲批評的“鄉(xiāng)愿”。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孔子對“鄉(xiāng)愿”是深惡痛絕的,說他們是八面玲瓏,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又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使道德敗壞的小人。在孔子看來,如果找不到和秉承中庸思想的人相交,他寧愿與狷者、狂者交往,也不與鄉(xiāng)愿交往。因此,中庸并不是做事不講原則、左右逢源的老好人,而是需要有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剛?cè)峤Y(jié)合的思想,具有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志向和堅定。
折中主義沒有自己原則和立場,只是把各種見解和思想,機械地、毫無原則地拼在一起,遷就一切,毫無堅持,是一種形而上學(xué)的思維形式。而中庸思想并不是這樣的折中主義,中庸之道有自己明確的立場和原則,需要用理智調(diào)節(jié)與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不拘泥,不偏激,講求適度和合理,無過無不及,始終保持著“中”的狀態(tài)。中庸的思想并不是模棱兩可的,而是中正之道、真理之道,因此就要求我們要在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中把握好這兩端之間的平衡,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進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與辯證綜合。
參考文獻:
[1]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楊伯峻. 論語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程顥、程頤. 二程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4]趙定憲. 四書讀本[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