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①,小人②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③;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④也?!?/p>
——《中庸·時中章》
【注釋】
①中庸:儒家學派提出的修身的最高道德標準,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②小人:儒家用來指那些沒有知識、沒有修養(yǎng)、不懂禮儀、思想愚昧的人。
③時中:時,時時,經常。時中,即經常保持中和狀態(tài)。
④無忌憚:忌,顧忌;憚,怕,畏懼。這是說沒有什么顧忌和畏懼的。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言論和行動符合中庸的準則,小人的言論和行動違背中庸的準則。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為他們經常保持中和狀態(tài),無過無不及;小人的言行違背中庸,是因為他們沒有什么顧忌和畏懼的,言行或過或不及?!?/p>
【評析】
本節(jié)引述了孔子對“中庸”問題的言論。中和與中庸有相同之處,也有某些區(qū)別。中和是指道德修養(yǎng)應當達到的某種和諧境界;中庸則是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修身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們直接對“中庸”進行分析論說的言論并不多見,但在許多地方,都貫穿了中庸的思想原則和修身原則。孔子所說的“中”,是以周禮為標準的。對周禮,要做到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坝埂保雌匠5囊馑???鬃诱J為,辦事情超過了禮或達不到禮的規(guī)定,就像沒有按照周禮去做一樣。后世儒家發(fā)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認為中庸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標準,他們認為,君子只要“依乎中庸”,雖“遁世不見知”,也可“不悔”。后來,人們對中庸的理解出現了歧義,認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協、不求上進。這實際上是對中庸范疇的誤解,因而有必要加以辨明。
作文評點報·初中版2018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