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田
摘 ?要:軍旅詩歌傳承已久,它是對軍人大義凜然、義無反顧的肯定,是軍隊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對軍人忠貞愛國,無畏犧牲的贊揚。軍旅詩詞是對戰(zhàn)爭事實的還原,解讀軍旅詩歌的內涵,也是對軍人留給世界的聲音和思想文化的解讀。
關鍵詞:軍旅詩歌;愛國思想;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01
前言:
軍人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與眾不同的戰(zhàn)斗精神,戰(zhàn)斗精神和愛國情懷是支撐軍人的思想理念,軍旅詩歌的傳誦正是軍人思想文化的聚集,它以自身獨特的形式和魅力將軍人的錚錚鐵骨或剛毅柔情形象的描寫記錄,是研讀軍隊文化的重要典籍。
1.軍旅詩歌包含的要素
不同于尋常詩歌的風花雪月與婉轉纏綿,軍旅詩歌自先秦兩漢至唐宋元清再到近現(xiàn)代以來,都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金戈鐵馬的藝術魅力流傳于世,供世人細細研讀。
軍旅詩歌的內容中一個主要要素就是對橫刀立馬的英雄形象再現(xiàn)。王昌齡的《從軍行》中有詩句言: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對戍邊戰(zhàn)士生活的與胸襟的描寫,在艱苦的邊關之地,守關將士為國為家浴血奮戰(zhàn),縱然時間漫長、戰(zhàn)事頻繁但是只要一日不將敵人擊退便一日為國家浴血而戰(zhàn)。鐵骨亦有柔情,他們將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全都留給了摯愛的國家。高適的代表作《燕歌行》中寫道“君不見沙城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其中的李將軍正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李廣,英雄雖已逝,但是他們頂天立地、威武不屈的形象必將永世長存,他們對國家的忠貞愛戴也會被后人銘記。
與冠蓋滿京華的帝都相比,邊塞風景也是軍旅詩歌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刀光劍影、烽火連城縱然是從軍生涯中司空見慣的尋常之事,但是邊塞之地亦遠離浮華喧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是對邊塞寒冬奇景的描寫,它描繪的是邊關之地奇麗多姿的生活,皚皚白雪如純白無暇的梨花,一夜之間漫山遍野,放眼望去,山嶺成峰,瞬間便被國家的錦繡山河而感到自豪,喜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對邊陲大漠壯觀奇景的描寫,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氣勢恢宏,雄奇瑰麗。
2.軍旅詩歌蘊含的意義
軍旅詩歌主要是對邊關生活的記錄和對征戰(zhàn)的描寫,在這其中無一不透露出戍邊軍人的戰(zhàn)斗精神,他們不畏生死,馬革裹尸亦是榮耀。在軍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保家衛(wèi)國、一往無前的血性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豪情。
這些充滿愛國正氣和軍人血氣、折射著軍人對戰(zhàn)爭和人生的體驗與思考的詩篇,無不給人以心靈的震撼、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戰(zhàn)斗精神是軍隊在戰(zhàn)斗過程中激發(fā)戰(zhàn)斗力的重要因素,傳誦軍旅詩歌更是精神的一種傳遞,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的就是軍人對國家的忠誠,軍人對國家的熱愛,繼承和發(fā)揚軍隊中的優(yōu)良美德。愛國精神是軍隊的核心要素,雖然是血肉之軀,但是他們可以為了國家而變得無堅不摧,無所畏懼。唐朝詩人李益有詩《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劍定天山。這首詩引用伏波將軍馬援和定遠侯班超以及戰(zhàn)國時期晉國大敗秦國和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充分體現(xiàn)了將士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傳達著軍人激昂慷慨的英雄氣概與安定邊遠為國家隨時獻身的精神。
3.軍旅詩詞的感悟
代代傳承的軍旅詩歌已經成為寶貴的軍事遺產,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武德精神。軍旅詩歌是被賦予靈魂的一把鋒利寶劍,它引導著軍隊的文化思想,為軍人的內心筑起一道堅固的防護墻。仔細品讀各代軍旅詩歌,或壯志凌云或傷感哀切又或者豪放淡遠、詠嘆婉轉,但無一都蘊含的濃烈的愛國主義和軒昂雄勁的英雄情懷。每當放下書卷,回想那一片片跨越時空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便會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為了那一顆顆可以觸摸到的赤子之心和不滅的靈魂記憶,昔日邊塞征戰(zhàn)的荒涼或者瑰麗絢爛的繁華總是蕩氣回腸,令人無限感慨。從楊侗的“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中可以感受到那種發(fā)自肺腑的愛國激情,國家危難之際,匹夫尚且有責,這種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將普通人強烈的愛國激情和軍人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展現(xiàn)出來。
回味李白的“城頭鐵骨聲由震,夾里金刀血未干”是對戰(zhàn)爭勝利場面的描述,他把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完全描述出來,對于勝利,歡欣之后更多額定是一種感動,很多人都敬佩軍人的浩然正氣,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體會軍人“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對國家的留戀和無法親眼見證國泰民安的不甘,面對他們說出“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時的無奈和思念又能如何安慰。他們經過千錘百煉,崇尚和平卻不得不戰(zhàn),他們忠勇、苦中作樂、不計得失。軍旅詩歌的記憶是長遠的,它激發(fā)的不僅僅是戰(zhàn)斗精神更是愛國情懷,軍旅詩歌是軍人和世界交流的另一種語言,是鑄就了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軍事文化必不可少的內涵。
結語:
于當代軍人而言,品味具有深厚歷史韻味和軍人特質的軍旅詩詞,要深刻體會軍人的睿智和他們的戰(zhàn)斗精神。
參考文獻:
[1]姜朝霞. 晚清軍旅詩研究[D].蘇州大學,2011.
[2]敬曉愚. 唐前軍旅詩人物造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3]成曙霞. 唐前軍旅詩發(fā)展史[D].山東大學,2010.
[4]宋雪玲. 魏晉南北朝戰(zhàn)爭詩文研究[D].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