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語言、文化、心理三方面分析日語聽力理解的相關因素。通過分析提出聽力教學中現有問題,便于今后日語教學進行參考。
關鍵詞:日語聽力;理解;詞匯
作者簡介:吳欣霖(1983.11-),女,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日語教學,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1
日語教學中:聽、說、讀、寫、譯五個基本要求中?!奥牎笔亲罨A的能力要求。其他幾項是建于該要求之上的。聽力教學嫣然被認為日語教學成功的關鍵之處,是如何提高學生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事實也是日語教學的不爭的難點。日語聽力教學不僅要學生通過海量的聽力練習,還要掌握一定的聽力技巧。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聽力培養(yǎng),在學生培養(yǎng)聽力能力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需要老師通過語言、文化、心理這三個方面解析找出關鍵因素。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實現聽力教學的最終目的。
理解語言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就是聽力理解能力,他通過感知語言資料和理解語言資料表達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語言知識
(一) 語音
聽力理解的首要因素就是學生能否熟練掌握單詞的發(fā)音,語音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聽力理解的質量。熟練掌握日語語音的特點是提高日語聽力的首步。不僅能掌握一個詞的單獨發(fā)音,還要能快速得分辨一連串的詞匯。顯然易見 對日語音節(jié)的縮約這一特點的掌握好壞將直接影響日語的聽力理解。對常見的縮約形, 學生平時應多練習并加以積累。
另外, 地區(qū)不同, 就會形成不同的地區(qū)語言體系, 即方言。聽力理解還要排除方言的影響。 只有有意識地加大聽力的聯系的范圍,才能減少方言對語音的干擾。
(二) 詞匯
識別出原始信息中的語音后, 就開始調動大腦中與之相對應的詞匯。因此學者的日語詞匯量的多少及其搭配詞語的了解程度都直接影響日語聽力。熟練掌握4000左右的詞匯量是必不可少的。從詞源來看日本詞匯,主要分為和語詞、漢語詞和、外來語詞。和語詞是日語中表達日本人豐富的心理情感和對外界的感受, 使用頻率相當高。沒有記住的學生就很難將這些詞的意思快速地理解出來。典型的和語詞包括擬聲詞、和擬態(tài)詞。日語中和漢語詞匯中的同音詞也成為聽力理解的障礙。外來語的存在也成為日語聽力的一大難題。
(三) 語法
完整的信息需要通過語法把詞匯關系正確表示出來。日語是粘著語, 句子中詞與詞的語法關系、詞的語法作用憑借助詞或助動詞等粘著成分來決定的( 皮細庚, 1997) 。
二、文化背景
聽力理解過程、是一種解碼過程與意義重新建構過程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聽者不僅要主動參, 還要有相當的相關知識的積累。才能對材料所涉及的文化知識有深刻的了解。 反之不能快速反應相對應的語意而影響解碼過程。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 不僅縮短解碼時間, 同時提高其理解的準確性。
三、心理
具有不穩(wěn)定性的解資料暫時儲存起來。容易受心理因素的作用出現遺失、 錯記等現象。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唯一非語言因素就是心理因素。聽者要有快速、準確反應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只有在接觸聽力資料的時間內,調動身體的緊張度,使得精神高度集中。消除消極的恐懼情緒。
四、聽力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 排除語言障礙
語言知識是影響聽力理解諸多因素中最基礎和關鍵的, 通過大量的語言基本工的訓練提高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聽力訓練的過程中, 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的日語語音、語調的習慣,讓學生多模仿真實語境中的有聲材料, 使其形成自然的語感, 掌握日語聽音。 讓學生以句子為單位來學習和記憶, 通過替換詞結合某一典型句型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進而提高聽音會意的速度和質量。
(二) 拓寬文化背景知識
拓寬文化知識背景不僅要求學生課下自己加強攝取文化背景知識。教師也要在選材時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的范圍非常廣,設計經濟、政治、法律、民生等資料。不僅掌握了相應的文化背景,也激勵期學生的興趣,提高聽力理解。
(三) 克服心理困難
充滿活力精神、堅固的自信感、健康的心理都有利于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激發(fā)學習聽力的興趣,通過較輕松的談話背景放松聽力者的心情。使得聽力者在無思想包袱的狀態(tài)下完成聽力理解。
(四) 提高聽力技能
將零碎、 間斷的信息, 進行整理、聯系、理解、合并,最后成具體、連貫的有用信息, 其中是離不開處理語言的能力。加強該能力的鍛煉, 多聽多練將注意力不局限在個別音、單詞或表達方式上, 活躍思維,提高聽力反應速度。在聽力教學中,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關系, 結合文中環(huán)境和對話者的態(tài)度、語調、用詞及肢體語言等進行判斷。將易錯的音素、 字母、詞語、 短語等加以強調和標注, 從而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技能水平。教給學生推斷,整理、歸納的能力, 從而達到全面改善聽力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 皮細庚. 日語概說[ M ]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2] 王武軍主編. 日語教學法[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3]劉戀.2010.淺析日本語能力測試改革與大學日語課堂教學的關系,文學界:下旬[J]. (6).p:174-175.
[4]侯仁鋒.2009.聽力理解試題命題的原則把握與實踐探索,日語學習與研究[J]. (5).p:67-72.
[5]李智,羅玲.2010.圖片選擇形式對日語聽力理解測試的影響,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J]. (1).p:140-141.
[6]高升.2007.日本的電話口語考試研究及評析,中國考試(研究版)[J]. (1).p:49-52.
[7]侯勇.2009.大學日語專業(yè)會話教學與評估方法初探,科技信息[J]. (21).p: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