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慶
[摘 要]教學“看多幅圖作文”時,教師應(yīng)該采用符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有效步驟,充分發(fā)揮例文的引導作用,盡力降低難度,將習作的要求與方法巧妙融入課堂,循序漸進,層層推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看多幅圖作文的方法,激發(fā)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基本步驟 循序漸進 引說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3-079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蘇教版教材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安排了看多幅圖作文的練習。此時,學生正處于作文起步階段,經(jīng)過近一學期的學習,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礎(chǔ),但學生對作文技巧的掌握并不熟練,況且看多幅圖編故事,學生剛剛接觸到。因此,教師應(yīng)該采用符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有效步驟,充分發(fā)揮例文的引導作用,盡力降低坡度,將習作的要求與方法巧妙融入課堂,循序漸進,層層推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看多幅圖作文的方法,激發(fā)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面對處于作文啟蒙階段的學生,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方法完成看多幅圖作文的啟蒙教學任務(wù)呢?筆者經(jīng)過多年實踐與思考,以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習作一”為例,歸納出以下五點:
一、研讀例文,獲得啟示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例文就是學生獲取作文方法的極好途徑。蘇教版習作練習都安排了例文學習部分,例文為學生的習作練習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范例,其示范與引領(lǐng)作用不言而喻。學生需要掌握的習作要點,在例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jù)。教材中,例文后面往往會提出幾個針對性很強的問題,暗含了本次習作要求學生掌握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帶著教材所提的問題讀例文,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對照圖片,讀一讀例文”的環(huán)節(jié),思考例文后面的問題:(1)段秋霞是怎樣分段寫的?(2)哪些話是畫面上沒有的?(3)讀了這篇習作,你受到什么啟發(fā)?有了例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問題的引導,學生很快找到了寫作方法:(1)要想層次分明,一般一幅圖寫一個自然段;(2)要寫好看圖作文,畫面上有的要寫,畫面上沒有的,發(fā)揮合理想象也要寫。這兩點正是這篇習作最重要的方法。如此一來,學生研讀了例文,并從中獲得了啟示,了解了習作的方法,為進一步看圖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二、觀察圖畫,說出大意
學習了例文,掌握了習作的基本方法后,我們還不能直接讓學生對照方法寫作,這個坡度對學生來說,依然很高,我們需要進一步降低坡度。
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從習作練習提供的兩組圖中,任選一組,仔細觀察,說出故事的大意。學生自己說一說,同桌之間又互相說一說,學生完成這個任務(wù)并不難。學生了解圖的大意后,我讓學生嘗試給故事加個題目。學生紛紛發(fā)言,很快把《知錯能改的孫小圣》統(tǒng)一為第一個故事的題目,把《亡羊補牢》作為第二個故事的題目。為了鞏固成果,我還引導學生說說“亡羊”和“補牢”在故事中的意思,便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故事大意。雖然例文后的問題沒有提出“仔細觀察,看懂每一幅圖的意思,弄清每幅圖之間的聯(lián)系”這個要求,但學生顯然是有必要完成的。我設(shè)計“觀察圖畫,說出大意”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降低了習作的坡度,而且也對學生進行了作文常規(guī)訓練,讓學生明白:看懂圖的大體意思再作文是一種良好的作文習慣。至于“重點突出,選擇一兩幅圖重點寫”這樣的要求,教師此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練習。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學生說出了圖片大意)你準備寫幾個自然段?
生:一共是三幅圖,所以我準備寫三個自然段,一幅圖一個自然段。
師:很好。你準備把哪幅圖的內(nèi)容寫得最多?
生:我準備把中間的第二幅圖多寫些。
師:這樣重點就突出了,這就叫“詳略得當”。
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掌握了不少作文知識,也為學生更好地完成練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三、方法指導,充實內(nèi)容
一個完整的故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學生編故事的時候,這些要素大都會具備,但學生心中沒有這些要素的概念,沒有故事要完整的概念。況且要想把故事寫具體充實,就要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及心理活動等。教師該如何巧妙地滲透這些知識呢?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以“引說”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以第一個看圖編故事《知錯能改的孫小圣》為例,我是這樣“引說”的:
師:星期天早晨,誰和誰一起去……
生:星期天早晨,小熊貝貝和小猴孫小圣一起去公園玩。
(時間、地點、人物都有了。)
師:一路上,孫小圣一會兒……一會兒……
生:一路上,孫小圣一會兒跳到路邊的大石頭上,一會兒爬到大樹上,可開心了。
師:你們所說的“一會兒跳到路邊的大石頭上,一會兒爬到大樹上”就是動作描寫。你們發(fā)揮的想象合理,非常符合猴子的特點。
(學生不僅運用了動作描寫,還發(fā)揮了符合猴子特點的合理想象,學生在快樂中得到了方法的指導。)
師:他們來到公園的一座小亭子里。這時,貝貝覺得口渴了,說……
生:孫小圣,我去買兩瓶水,你在這里等我!
師:這就是語言描寫。
師:貝貝剛走,孫小圣看到兩根鮮紅的柱子,他想……
生:我的老祖宗孫悟空,曾在如來佛祖的手指上寫下“齊天大圣到此一游”八個大字,我為什么不在這柱子上寫點什么留作紀念呢?
師:太精彩了!這就是心理活動描寫。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如此引說,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寫作方法,充實了寫作內(nèi)容,讓故事變得生動有趣。
四、分組活動,口述故事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chuàng)造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边@樣的興趣離開了學生的會說、想說,將成為“無米之炊”。在教師“引說”之后,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順理成章。此時,筆者組織學生分組活動,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同伴聽一聽。這樣做其實是對學生因材施教,有能力的學生可以自己創(chuàng)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學生則可以照著老師的思路去編。分層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降低了坡度,讓學生感覺不到寫看圖作文的難度,因而能收獲寫作成功帶來的歡樂,提升寫作的興趣。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暢所欲言、興趣盎然,他們自編的一個個精彩故事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五、獨立構(gòu)思,完成習作
學生會說,往往就會寫。極個別學生略有困難,參加了小組交流之后,創(chuàng)作能力也能隨之提升不少。此時提筆創(chuàng)作,可以讓學生熟練借助所學方法,趁熱打鐵,一氣呵成。學生創(chuàng)作時,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習作的情況,解答學生的疑難,盡量做到不打亂學生的思緒。習作結(jié)束,教師立即組織學生通過朗讀自己的習作的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修改習作。學生自己修改過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nèi)互相修改,使習作的功效最大化。
實踐證明,三年級的學生雖然是第一次完成看多幅圖編故事的習作練習,但只要教師采用符合教育規(guī)律、符合教材特點和兒童實際的方法,降低難度,學生完全可以輕松駕馭習作。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