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全
劉亮程先生的《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放在教材“鄉(xiāng)關(guān)何處”這一板塊,指向性顯而易見。文章最后一段是:
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對此,“教參”解釋為:
當烙上一個人生命印記的故鄉(xiāng)不復(fù)存在時,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這就意味著它失去了精神寄托和歸宿之地,沒有通向未來的方向。這句話體現(xiàn)了一種精神流浪。
劉亮程被譽為“鄉(xiāng)村哲學家”,他把文字指向鄉(xiāng)村,給予了鄉(xiāng)村更多的關(guān)注。文章通過展示鄉(xiāng)村的點滴物象,表達對鄉(xiāng)村的回憶。但筆者認為劉亮程的文字背后更多地折射出一種走向城市的恐懼感。我們可以從具體的文字來剖析這一感受。文章第一段:
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jīng)擁有的事物,我們隨便把一堵院墻推倒,砍掉那些樹,拆毀圍棚和爐灶,我們想到它們沒有用處了。
語段中兩個“我”,展現(xiàn)了“我”離去時的匆匆,“圍棚和爐灶”這樣實用的東西被拆毀而毫無保留,“曾經(jīng)擁有”代表“如今”的一無所有。長居鄉(xiāng)村的人立刻進入城市,潮流與閉鎖心理的碰撞、人際關(guān)系的沖突、純樸與利益的糾纏、權(quán)力與勞力的不平衡性,一切的一切打破了長久維系的鄉(xiāng)村純凈的心境,最終造成了不適感和恐懼感。從“隨便把一堵院墻推倒,砍掉那些樹”中“隨便”一詞,可看出動作的輕而易舉,然而城市高樓大廈卻成為精神上無法進入的堡壘。沾滿灰塵的行道樹,有人精心呵護,而那些無人在意的鄉(xiāng)村蒼盛之樹,卻遭自己毒手而被砍掉,諷刺性實在太強了?!安饸锖蜖t灶”把鄉(xiāng)村生活徹底完結(jié),也是對城市生活的肯定與奢求。“隨便”一詞清晰地展示了離鄉(xiāng)前的草率和入市后的恐懼與不安。
文章用了大量的物象,如:
【第二段】草;土墻;房子;朝南的門洞和窗口;墻角的煙道和鍋頭;破瓦片;泥皮上的煙垢和灰;朽在墻中的木盒鐵釘。
【第四段】大地深處的大風;萬物的骸骨和根須;大鳥;黑寂的村巷;瘸腿男人;大榆樹;拴牛的榆樹樁;恒久明亮的月光。
【第五段】一棵草;一根木頭;風吹倒的舊墻;刮破的院門。
【第八段】大紅公雞;老死窩中的黑狗;一縷夕陽。
第二段中“留下”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該詞的多次使用表明作者失去以后的追悔,正因為城市生活的陌生感,造就了他對遺棄鄉(xiāng)村的眷戀。在細微之處尋找證據(jù),證據(jù)也帶上了灰色的格調(diào)。它們在實用價值上已是一無是處,但包括了作者全部的審美價值。作者心痛證據(jù)的逝去,繼而產(chǎn)生了一種回歸后的迷茫。正如作者在《對一個村莊的認識》文中所說:
我們漢民族沒有宗教,死亡成了每個人單獨面對的一件事,這時候故鄉(xiāng)便是全部唯一的宗教。從古到今,回鄉(xiāng)一直是中國人心靈史上的一大風景。
以上這些物象都是一些細微而毫無實用價值的東西,作者反復(fù)尋求,希望有所見證,這也許就是面對城市這個龐然大物的沖擊卻不能融入其中的悵然回歸,這種回歸絲毫找不到一絲的穩(wěn)重感,更多的是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回歸不得而迷茫。
筆者認為文章第四段最值得去探討:
有一天會再沒有人能夠相信過去,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chǎn)生懷疑。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喚醒記憶深處的點滴。物化的證據(jù)行將消亡,精神之證據(jù)愿留心底,這也許是這個時代更慘痛的印跡。作者以“大地深處”來定格“大風”,“大地深處的大風”并非“冷風”“暖風”“微風”, “大地深處”具有沉重感和歷史見證性,時光流逝,萬物生老病死,而作為永恒不變的大地是歷史最忠實的見證者。傾聽大地的心跳,“天為被,地為席”的鄉(xiāng)村生活曾都是鄉(xiāng)村人所驕傲和贊許的?!按蟮厣钐幍拇箫L”是最真實的見證者,因為人往往對自己過去的記憶產(chǎn)生懷疑。這風“更黑,更猛,朝著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須”,“黑”修飾“風”,作者運用了通感的修辭。這種視覺感受比觸覺更讓人記憶深刻,目的是想提醒自己記憶的確定性?!俺喾吹姆较颉敝械摹跋喾础币辉~,表明風對作者的眷顧,風能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須,卻給作者生存空間;同時,“相反”一詞表明作者對時光倒流的渴望,現(xiàn)實的不適應(yīng)感,使得更希望回歸之前的生活?!叭f物的骨骸和根須”預(yù)示時光輪轉(zhuǎn)的殘酷性,任何生命抵不過歲月的磨礪,一切證據(jù)行將消逝,唯有“大風”依舊記得。
此外,“大鳥”更讓人回溯到原古時代。鳥大而笨重,如今這種鳥已經(jīng)難尋,城市現(xiàn)代化步伐加快,生態(tài)破壞,動物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以大鳥作為回憶點,表明當時生活的原始狀態(tài)和平靜程度,古老的村莊生活著古樸的生靈,無世俗的玷污,這是內(nèi)心永不忘懷的生活。“我”為何沿著黑寂的村巷倉皇奔逃?為何有一瘸腿男人緊追不舍?或許是離鄉(xiāng)太執(zhí)著,瘸腿男人的挽留讓我倉皇;或許是一次善意的玩笑,讓瘸腿男人緊追不舍。其他緣由任我們?nèi)ハ胂?,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黑寂的村巷”“倉皇奔逃”“瘸腿男人”“搗著地”這些詞語表明作者用一幅凄慘畫面,來激起對歲月的回憶。這便是,所謂悲情的東西更讓人刻骨銘心。記得有位詩人這樣描繪鄉(xiāng)村孩子的童年:“一根牛繩便牽連著孩子的整個童年……”文章用“一根拴牛的榆樹樁,便可以找到回家的路”這句話表達對童年的回憶更讓人難忘:一根榆樹樁便可以找到逝去的童年記憶。
漂泊異鄉(xiāng)的人,棲身艱難之時,便會想起故鄉(xiāng),而月這一意象是從古到今被寄予情感最多的物象之一?!肮枢l(xiāng)的月光恒久明亮”看似一句不切實際的話,但任何一個身處異地的人對此的表達總是最完美、最深沉的。月光并不能照透墻,銀白的月輝也并不能滲透到事物的背面,作者卻賦予了月光強大的力量和極大的包容性。月光的純潔“讓人不回頭就能看見以往”,月光可以洗凈心中的塵埃,看清過去的一切,蕩滌生活的艱辛。這段文字七處采用問句,體現(xiàn)了一種不確定性的回憶,這就體現(xiàn)了回歸鄉(xiāng)村的迷茫所在,城市的喧囂使得鄉(xiāng)村記憶慢慢淡出人的心靈。這種迷茫在第五段得到回應(yīng),“誰能說出”“誰會看見”便是印證,“慢慢松開的骨縫”預(yù)示著人的衰亡,衰亡之時,也便只有風聲一樣的記憶,一晃而過,消失殆盡。
文章最后一段:“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回家的腳步”也許只是與城市碰撞之后,回歸鄉(xiāng)村的奢望,“虛無之途”體現(xiàn)出回歸的真正迷茫。
(責任編輯:巫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