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化
?
【倫理與道德】
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大學生生命道德實證探究*
——以廣東地區(qū)為中心的考察
陳 化
摘要: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應然”,生命認知、生命關系與生命意義是其內(nèi)在的三個向度。生命道德觀實質(zhì)反映了個體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是道德考察的切入點。為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道德狀況,通過對廣東地區(qū)10所高校展開調(diào)查得出的結(jié)果顯示,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生命認同度與滿意度、較強的理性精神與公民道德素養(yǎng);大部分學生生活目標明確且充滿生活熱情,能處理好與同學、老師、家庭的關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學生命道德信念不強、生命實踐能力不足、自我滿意度不高,且在性別、年級、專業(yè)及是否接受過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對大學生進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學生的現(xiàn)實訴求與生命道德教育的時代特質(zhì),尋求生命意義的真諦;將生命道德植入社會實踐中,修復生命道德中“知行斷裂”的現(xiàn)象;以對話教育培植生命主體性,強化道德自主選擇能力。
關鍵詞:生命道德;道德教育;大學生
如何切實有效提高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道德教育必須回應的現(xiàn)實課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diào),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各項工作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道德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維度,然而,多起大學生制造的生命悲劇如“馬加爵案”“復旦投毒案”,卻反映了當今道德教育的尷尬,敲響了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警鐘,最終將大學生的生命道德教育從幕后推向前臺。生命道德作為一種社會道德形態(tài),是各種生命德性品質(zhì)與調(diào)解生命關系規(guī)范的總和。生命道德彰顯生命在道德中的主體性,其理念能透視道德主體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成為解悟當代大學生道德現(xiàn)狀的切入點。為深入考察處在轉(zhuǎn)型時期大學生的生命道德觀,筆者對廣東地區(qū)的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yè)大學等10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放問卷17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58份,有效率為91.6%。問卷圍繞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兩個維度設計,包括生命自我概念、人際關系與社會意義等層次,涉及“生命自我認知量表”“人際關系量表”“生命意義量表”。這些研究能夠為大學生價值觀研究提供實證資料,也可以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決策參考。本文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皆來源于筆者的實證調(diào)查。
一、生命道德結(jié)果的積極維度及道德評價
1.生命情意與技能方面
當代大學生在生命情意與技能方面,具有較強的理性精神、公民道德素養(yǎng)及生命道德技能,責任意識與團隊意識明顯,尊重個體差異,服務學習的意愿較為迫切。生命情意與技能調(diào)查意在檢測大學生對生命的情感與技能。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生命認同度、較強的關懷他者的意愿及公共道德意識。在生命情意方面,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權利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生活態(tài)度積極,能接受個體差異性,并尊重他人。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88.5%“尊重自己與他者的權利”,85.5%認為“自己具有責任感”,83.5%“樂意與他者合作”,82.5%“注重團隊分工與互助精神”。在生命技能方面,大學生的公共道德與團隊榮譽感較強,能遵守團隊紀律,理性溝通能力較強、人際關系比較和諧。被調(diào)查大學生中,84.1%比較“重視團隊榮譽并遵守團隊紀律”,83.2%能“尊重群己關系與公共道德”,77.4%能“與別人理性協(xié)調(diào)溝通”(見圖1)。
圖1 大學生生命道德認知、情意與技能結(jié)果
說明:(1)明白公共道德;(2)具備安全觀念;(3)知道關懷他者;(4)了解生命的意義;(5)尊重他者權利;(6)樂意與他人合作;(7)具有責任感;(8)重視團隊分工;(9)樂觀進?。?10)樂于助人;(11)欣賞群己差異;(12)自我反省;(13)具有國際情操;(14)勾勒生活愿景;(15)尊重團隊紀律;(16)尊重公共道德;(17)與別人理性溝通;(18)冷靜理性處理事務;(19)有良好的人際關系;(20)從事有益于健康的身心活動;(21)參與服務性團體。
2.自我生命認知方面
大學生在自我生命認知方面,具有較強的自我認同度與自我滿意度。自我認同是個體現(xiàn)代性的重要維度。社會學家吉登斯曾指出,在高度現(xiàn)代性的情景下,自我“作為聯(lián)結(jié)個人改變與社會變遷的反思過程的一部分,被探索與重構(gòu)”①,面臨“本體安全與存在性焦慮”。調(diào)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度普遍較高,尤其是對個人品德的態(tài)度與行為舉止方面。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86.8%認為“我的品德好”,84.1%認為“待人親切友善”。大多數(shù)情況下,大學生能做到“道德堅強”。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85.2%認為自己不會“為勝過別人而使用不正當?shù)氖侄巍保?9.2%表示“做正當?shù)氖虑楹苌俅嬖诶щy”,77.0%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受歡迎程度“表示滿意”。在生理自我與心理自我方面,大多數(shù)同學身體健康,他們能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負面情緒較少。被調(diào)查大學生中,87.3%認為“我的身體健康”,77.4%表示“我經(jīng)常保持心情愉快”。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在經(jīng)濟發(fā)展與價值轉(zhuǎn)型時期,大學生在生理、心理與道德多維度均呈現(xiàn)較高的自我認同度,這有助于培植他們的生命意義感、健康的道德信仰與道德自我。
3.社會關系方面
大學生在社會關系維度,能較好處理人際關系,具有明確的生命目標與較高的生活熱情,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整體地看,大部分學生具有和諧的家庭關系與同學關系,而在師生關系方面相對平淡。在家庭關系方面,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77.3%經(jīng)?!芭c父母聊天”,86.9%“與父母溝通順暢”,91.2%“與家人相處良好”,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注重良好家庭關系的構(gòu)建并對目前的家庭關系感到滿意。在同學關系方面,絕大多數(shù)同學能較好地處理關系,并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自信。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87.8%“與同學相處良好”,86.6%“喜歡與同學交往”(見圖2)。在師生關系方面,師生處于平淡狀態(tài),是一種既非親密也非疏遠的關系。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58.6%的學生有困難不會找老師;42.2%的學生認為有些老師很少關心學生。
大學生對于人生意義呈現(xiàn)比較積極的態(tài)勢。大部分大學生具有明確的生命目標和強烈的價值感,懂得活著的意義。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68.0%認為“生活目標明確且令人滿意”,71.1%感覺“生命很有意義”,74.4%表示“愿意再活這樣的人生”,79.9%認為自己“很負責任”。但在生命熱情方面,大學生的生命熱情處于中等狀態(tài)。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61.0%感覺“生命充滿活力”,66.9%表示“周圍世界充滿活力”,67.7%認為“每一天都是新的”(見圖2)。
圖2 大學生生命道德社會維度認知
說明:(1)與父母聊天;(2)與父母溝通順暢;(3)與家人相處融洽;(4)父母很關心自己;(5)與同學相處良好;(6)喜歡與同學交往;(7)同學間能相互幫助;(8)喜歡學校生活;(9)生活目標明確且令人滿意;(10)生活令人興奮;(11)生命有意義;(12)愿意再活這樣的人生;(13)自己很負責任;(14)明白自己活著的理由;(15)生命充滿活力;(16)周圍的世界充滿活力;(17)每一天都是新的。
二、大學生生命道德存在的不足、差異及其原因
當代大學生能正確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承認并尊重個體差異,具有較強的現(xiàn)代理性與公共道德,能較好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些正是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道德品質(zhì)。但在價值快速流變、社會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的社會中,處于身心劇變階段的大學生,面臨感性與理性的交織與沖突,也存在道德實踐不足、價值迷茫與意義困惑等問題。
1.宏觀層面:大學生生命道德存在實踐匱乏與認知度不高問題
大學生群體社會閱歷相對欠缺,實踐經(jīng)驗比較匱乏,對于社會認知還比較感性;同時,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的價值訴求具有明顯的功利化傾向,他們的道德信念具有極強的敏感性與波動性。部分學生道德實踐能力與道德信念不足,道德自我滿意度不高,道德關系不暢。
第一,部分大學生生命道德實踐能力不足。實踐是生命道德教育目標的終極內(nèi)核,也是考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評判標尺。生命道德需要借助道德行為與道德實踐體現(xiàn),“公正的人由于做了公正的事,節(jié)制的人由于做了節(jié)制的事,如果不去做這些事,誰也別想成為善良的人”②。盡管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團隊紀律與公共道德,但是生命道德技能存在缺失也是不爭的事實。這表現(xiàn)為生命關懷能力不足、生命視野過于狹窄及道德實踐的弱化。一是生命關懷能力不足。生命關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對自我與他者生命給予關愛并提升其生命質(zhì)量的能力。調(diào)查顯示,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17.7%很少“參加生命道德教育課程或活動”,12.3%沒有“參與過關懷殘障及弱勢群體的行為”,10.2%很少“落實做到實現(xiàn)生活愿景與目標”,9.5%較少“參與體能活動”,17.3%表示“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19.8%承認“與陌生人說話有困難”,14.3%“經(jīng)常不敢面對困難”,12.1%感覺“與別人在一起時覺得不自在”。其中,對自我生命關懷的不足影響了個體的身體健康。15.0%認為在生命目標達成方面“毫無進展”,18.5%“常常睡不好”,14.5%經(jīng)常“覺得身體不舒服”(見圖3)。二是生命行為視野過于偏狹。在道德的視界中,他者是不可或缺的維度。正是通過他者的認知與關懷,才彰顯了道德的價值維度。應當說,在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框架中,道德主體對他者視野的拓展程度與其行為的道德性成正相關性。調(diào)查表明,部分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關懷的視野依然不夠開闊。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11.3%“很少去了解別人對事物的看法”,13.3%“很少關注國際事務孕育國際情操”(見圖3)。視野的偏狹與單一,帶來孤立、片面與簡單的道德思維,形成自我中心式的道德人格,容易催生不道德行為的發(fā)生。三是道德實踐能力弱化。道德是生命的體現(xiàn)形式,生命是道德的載體。生命的健康程度會影響道德的踐行,而道德實踐能力關乎生命質(zhì)量。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相對道德認知,部分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退化,他們的“道德并不堅強”。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26.8%“偶爾會想不可告人的壞事”,35.7%“有時候會撒謊”,14.1%認為“道德并不堅強,有時想做壞事”,11.0%認為“做正當?shù)氖掠欣щy”(見圖3)。
基于社會轉(zhuǎn)型的時代境遇,受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與多元化社會思潮的融合與襲擾,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當代大學生容易發(fā)生“羊群效應”?!跋喈敳糠帧?0后’大學生淡化了對理想信念的追求,認為這些東西不切實際,虛無縹緲,不如追求個人物質(zhì)利益實惠。”③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風險性與不確定性給大學生帶來了恐懼與道德焦慮,使他們形成了“當下即是”思維。受這種世俗化、功利化與碎片化等即時性思維的影響,大學生群體不斷受到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等價值觀的沖擊,心靈的困惑與迷茫導致他們原有的道德責任感日益貶損與失落,并不斷消解他們的道德信念與公共精神。④簡言之,個體脆弱的自律機制在混沌的社會環(huán)境中難以抵擋諸多社會思潮的侵襲,意志薄弱者會發(fā)生價值觀的偏斜與滑坡,甚至是道德陣地的淪陷。
圖3 大學生生命道德實踐與道德信念
說明:(1)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2)與陌生人說話有困難;(3)不敢面對困難;(4)與別人在一起時不自在;(5)較少關注別人對事物的看法;(6)較少關注國際事務孕育國際情操;(7)達成目標方面毫無進展;(8)常常睡不好;(9)覺得身體不舒服;(10)偶爾會想不可告人的壞事;(11)有時候會撒謊;(12)道德不堅強,有時想做壞事;(13)做正當?shù)氖掠欣щy。
圖4 自我滿意度與生命價值認同
說明:(1)瞧不起自己;(2)自己沒有出息;(3)對自己感到不滿意;(4)自己的動作時常顯得笨拙;(5)身體的某些部分不太滿意;(6)自己與父母溝通不良;(7)家人不了解自己的想法;(8)自己在班上并不受歡迎;(9)覺得在學校孤單寂寞;(10)命運不是我所能控制;(11)常常覺得無聊;(12)感覺生活單調(diào)無趣;(13)空閑時空虛沮喪;(14)每天都一成不變。
第二,部分大學生道德認知度不高?!罢嬲牡滦圆粌H維持實踐,使我們獲得實踐的內(nèi)在利益,而且也使我們能夠克服我們所遭遇的傷害、危險、誘惑與渙散,從而在對相關類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撐我們,并且還用不斷增長的自我認識和對善的認識充實我們?!雹葸@表明,自我認識的增強、善的認識也是真正德性的必要維度。部分大學生道德認知度不高,主要表現(xiàn)在自我滿意度不高、道德關系不理想、生命意義迷茫三個方面。一是自我滿意度不高。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21.8%認為“自己的動作時常顯得笨拙”,33.1%對“身體的某些部分不太滿意”(見圖4)。若不能理性認識自我,不能肯定自我而為自己設置過高的價值預期則會適得其反,容易產(chǎn)生過重的心理負荷。二是道德關系不夠和諧。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但是部分大學生的親子關系和同學關系不夠理想。在家庭關系上,與父母之間缺少溝通或存在溝通障礙,導致自己不被家人所了解,如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31.3%認為“家人不了解自己的想法”;在同學關系上,29.7%表示“自己在班上并不受歡迎”,19.7%“覺得在學校孤單寂寞”(見圖4)。三是生命目標不明確,熱情不高。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14.5%“常常覺得無聊”,15.5%“空閑時空虛沮喪”(見圖4)。部分大學生對生命道德認知度不高,導致他們對人生產(chǎn)生了迷茫、困惑,如自我生命認知不足容易產(chǎn)生自卑情緒,人際關系不和諧容易產(chǎn)生矛盾,生命意義迷茫容易導致生命的困惑,從而產(chǎn)生消極情緒,虛度大學時光。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會因為缺乏正確的價值導向而不能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從而影響人生的發(fā)展軌跡。
2.微觀層面:大學生生命道德在生命自我、人際關系、社會意義層面存在顯著差異
生命道德觀是個體對生命之道德現(xiàn)象、道德規(guī)范的觀念與看法。當代大學生具有較高綜合素養(yǎng),他們勤奮好學、直面競爭、平等參與,對于生命道德具有基本的價值共識。作為一種觀念,生命道德觀必然與成長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的生命道德在性別、年級、專業(yè)及是否接受過生命教育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圖5 不同性別的道德行為差異比較
說明:(1)我的行為無法滿足家人期待;(2)不太喜歡我的家人;(3)我會偶爾想不可告人的壞事;(4)道德不堅強,想做壞事;(5)為勝過他人使用不正當?shù)氖侄危?6)表現(xiàn)良好的行為有困難;(7)較少參加生命活動;(8)較少參加關懷殘障者。
第一,從性別看,女性對于關懷生命的實踐強于男性。生命道德是生命間關系的應然反應,彰顯個體對生命的德性品質(zhì),它不僅聚焦普遍性的邏輯推論與道德演繹,更關懷具有個體特性的道德情感。生命道德具有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使男女對生命關懷的實踐存在差異。一是女性參加生命活動強于男性。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較少參加生命活動”的男女比例分別為20.2%、15.4%;“較少參加關懷殘障者”的男女比例分別為15.3%、9.6%。二是女性對不道德行為的自我控制強于男性。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偶爾想不可告人的壞事”的男女比例分別為33.7%、20.5%;“道德不堅強,想做壞事”的男女比例分別為18.7%、9.9%。三是女性對自我生命的認同度強于男性。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為勝過他人使用不正當?shù)氖侄巍钡哪信壤謩e為12.2%、4.9%;“表現(xiàn)良好的行為有困難”的男女比例分別為14.3%、7.9%。四是女性的親子關系強于男性。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我的行為無法滿足家人期待”的男女比例分別為17.9%、11.1%;“不太喜歡我的家人”的男女比例分別為10.4%、5.9%(見圖5)。基于男女在傳統(tǒng)的倫理學視域中與在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發(fā)展中存在的地位差異,男性被賦予了更大的社會使命與道德責任,更側(cè)重于道德理性與個體獨立性,他們的社會壓力更大且期望值更高;而女性則聚焦于道德情感與社會關系,傾向于相互依賴性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責任意識。因此,女生的親子關系更和諧,不道德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男生反之。
第二,從年級看,大學二年級學生的生命認知相對迷茫、道德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感較低。一是生命認知較為迷茫。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7.4%的二年級大學生“不了解生命的意義”,一、三年級大學生均低于3.5%;10.3%的二年級大學生“不明白自己的缺點并改進”,而一、三年級大學生分別為5.7%、5.3%;11.4%的二年級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生活目標”,而三年級大學生僅為6.5%;較少“參加生命活動”的二年級大學生達27.3%,一、三年級大學生分別是14.1%、15.5%。二是道德自我認同度相對較低。大學二年級學生選擇“有時候會撒謊”的高達45.6%,選擇“道德不堅強有時候想做壞事”的比例達16.4%。認為“我的品德好”的大學二年級學生為82.8%,而大學一、三年級學生分別為87.9%、88.6%?!拔覍ΜF(xiàn)在情形感到滿意”的大學二年級學生比例為44.6%,而大學一、三年級學生均超過54.0%。三是生命目標不清楚,感覺自我對生命有無力感。如19.4%的大學二年級學生認為“我的生活毫無目標與計劃”,而大學一、三年級學生分別為12.4%、10.6%;17.5%的大學二年級學生認為“自己尋找生命意義目標的能力較弱”,而大學一、三年級學生分別為10.9%、12.5%;17.5%的大學二年級學生強調(diào)“我的生命不是我能控制”,而大學一、三年級學生分別為10.5%、14.7%。從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的升格,是學生個體不斷成長、道德日益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體道德不斷發(fā)展的階段。如果說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對于生命道德的認知簡單明了,那么進入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則可能會進入相對迷茫與混沌的階段,而大學進入中后期階段又迫使他們不得不確定自己的生命目標。著名道德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 Kohlberg)在汲取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六階段、三層次”道德發(fā)展模型,強調(diào)每一階段代表了個體視角下社會道德的轉(zhuǎn)換,也是個體不斷脫離自我中心走向他者與社會系統(tǒng)的過程。⑥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二年級學生表現(xiàn)的生命道德狀況是其人生經(jīng)歷的一種正常狀態(tài),但也說明,需要加強對該階段學生道德的關注與引導,從而更好地提升生命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從專業(yè)看,理工類學生對生命認知與技能不足,道德自我認識水平相對較低。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從生命認知來看,理工科學生“不了解生命意義”的比例占6.9%,“不明白群己關系”的比例占4.8%,“不明白自己的缺點”的比例占9.1%,“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生活目標”的比例占12.1%。理工科學生對生命實踐活動參與比較有限,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16.3%“難以做到實現(xiàn)生活愿景目標”,20.5%較少參加“關懷殘障行為”。理工類大學生的道德自我認同度相對較低。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35.3%承認“我偶爾會想不可告人的壞事”,46.5%表示“我有時候會撒謊”,16.6%認為“我的道德不堅強有時想做壞事”,6.6%平?!安粫3謨x表大方”。由于理工類學生的專業(yè)以科學技術等自然科學為主,直接面對的是器材、物體結(jié)構(gòu)而非鮮活的人的生命,與作為人文科學的生命道德先天性存在排異;同時,在技術理性宰制的當下社會,價值理性思維的匱乏,也導致理工類學生生命道德的認知與實踐相對其他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均較低。
第四,從是否接受過生命道德教育看,大學生生命道德在生命自我認知、人際關系、社會意義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未接受生命道德教育的大學生,生命實踐技能相對較弱、自我認同度低、生活目標相對模糊。具體來說,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未接受生命道德教育的大學生生命道德的實踐技能相對較弱。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11.3%“不知如何實現(xiàn)生活愿景”,7.2%“難以面對挫折”,較少“參與服務性團隊”“參與關懷殘障行為”“做到實現(xiàn)生活愿景”的分別為9.2%、15.9%、13.0%(遠高于接受過相關教育的比例,見圖6)。二是未接受生命道德教育的大學生道德水平相對較低。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偶爾會想不可告人的壞事”“道德不堅強想做壞事”的達30.4%、16.3%;對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滿意的達33.7%;對自己生命的關懷能力不足,19.9%的大學生承認“很多情況下不能照顧自己”,21.3%的大學生“與陌生人說話有困難”。三是未接受生命道德教育的大學生親子關系與同學關系相對糟糕。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40.7%很少“將自己的想法告知父母”,26.7%較少“與父母一起聊天”。四是未接受生命道德教育的大學生生命意義相對缺失。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17.3%認為在達成生命目標方面“毫無進展”,17.8%感覺“生活無聊”,15.6%認為“每一天都是重復”,16.5認為“空閑時生活空虛沮喪”。整體上看,接受過生命相關教育的大學生的生命認知更深刻,解讀生命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關系的能力更強,把握生命意義與達成生命目標的愿景更強烈,他們對于他者生命與個體生活具有更美好的憧憬。生命道德教育能使大學生對生命保持更積極豁達的心態(tài),能“引導大學生維持心理平衡,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與社會支持,全面準確地把握和處理成長、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⑦。
圖6 是否接受過生命教育的學生的道德觀比較
說明:(1)不知如何實現(xiàn)生活愿景;(2)較少參與關懷殘障行為;(3)較少做到實現(xiàn)生活愿景;(4)偶爾會想不可告人的壞事;(5)道德不堅強想做壞事;(6)很多情況下不能照顧自己;(7)與陌生人說話有困難;(8)不很受學生歡迎;(9)不太喜歡學校生活;(10)每一天都是重復;(11)空閑時生活空虛沮喪。
三、對提升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多元思潮的碰撞與對話、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殘酷的現(xiàn)實使當代大學生對于生命的認知依然比較迷茫,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與明確生命目標、構(gòu)建良好的社會關系、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必須加強生命道德教育。
1.耦合大學生的現(xiàn)實訴求與生命道德教育的時代特質(zhì),尋求生命意義的真諦
生命道德教育具有極強的時代敏感性。“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雹嗑彤斚滤幍臅r代語境看,社會轉(zhuǎn)型與技術宰制成為考察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兩個維度。其一,生命道德教育是社會快速轉(zhuǎn)型語境下對大學生感到價值迷失等道德問題而做出的回應。在這場由過去、現(xiàn)在向未來快速轉(zhuǎn)化的進程中,傳統(tǒng)的意義與價值被批判、被摧毀,新的社會價值正在建構(gòu)。新出現(xiàn)的思想意向與原有的價值結(jié)構(gòu)必然發(fā)生抵牾,甚至發(fā)生激烈沖突,諸多人在精神層面的無依與焦灼日趨嚴重,而大學生更是諸多新觀念、新思潮的“易感人群”。在這種時代語境下,生命消費主義、生命虛無主義等思潮吞噬著大學生的生命價值理性,使原本是道德本體的身體流變?yōu)榧兇獾墓ぞ呃硇浴F涠诂F(xiàn)代技術的宰制下被肢解、甚至隱遁?,F(xiàn)代技術為解讀生命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如果說現(xiàn)代生物技術如器官移植技術、基因技術將完整的生命肢解為碎片,那么網(wǎng)絡技術尤其是微信應用等技術則將交往的生命徹底消解,并隱遁為純粹的虛擬存在。如果說生物技術宰制下的生命是“去整體化”,那么虛擬技術視角下的生命則是“去實體化”。不論整體化的肢解抑或是實體化的隱遁,都造成了生命完整性與社會性的弱化,彰顯了生命在現(xiàn)代技術宰制下的脆弱性。在生命道德教育過程中,必須針對大學生生命意義迷茫的現(xiàn)實與虛擬交往中責任淡漠的現(xiàn)實,培植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
從生命意義感視角看,生命道德教育在于拯救“意義喪失癥”“意義空虛癥”的個體。生命意義已不再是哲學家思辨的形而上學范疇,而是當代大學生消解“本體性焦慮”而必須回答的現(xiàn)實問題。每一個個體都是生命意義的追問者,意義不但是生命價值詮釋的確證,也是成就生命的一種導向儀?!盁o論是世界的敞開和自我的體認,抑或世界的變革和自我的成就,都內(nèi)在地指向意義的呈現(xiàn)和意義世界的生成。人既追問世界的意義,也追問自身之‘在’的意義;既以觀念的方式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意義,又通過實踐過程賦予世界以多方面的意義?!雹岫髮W生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建構(gòu)的關鍵時期,正值追尋生活目標與自我肯定的重要階段,容易感受生命意義的缺失。意義缺失導致大學生自我認知發(fā)生困難,甚至感受存在空虛而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此次調(diào)查中部分學生對于生命中“無聊”“空虛”的感悟,孤獨感的增強以及生命目標的茫然,均凸顯了尋找生命意義的迫切性。霍普斯金大學的社會學家對48所大學的7948名大學生做過一項統(tǒng)計調(diào)查。在被問及“什么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時”,78%的學生回答其首要目標是“找到生活的目的與意義”。⑩生命道德教育強調(diào),生命意義并非已經(jīng)完成,而是一個不斷建構(gòu)與實現(xiàn)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其與生俱來的獨一無二的生命意義,個體應當了解它并追求這種獨特使命。賦予何種意義、選擇何種方式是生命主體自己意愿的結(jié)果,正是這些選擇決定了個體的發(fā)展。生命道德教育以關懷生命為出發(fā)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向的生命意義觀,找到正確的生命方向,讓他們的生命處于一種健康狀態(tài)。
2.將生命道德植入社會實踐中,修復生命道德中“知行斷裂”的現(xiàn)象
3.以對話教育培植生命主體性,強化道德自主選擇能力
生命主體性是生命道德教育區(qū)別于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根本品質(zhì)。在道德教育科學化、知識化與理想化等傳統(tǒng)模式中,道德教育將道德作為規(guī)訓人的外部力量,強調(diào)人對道德知識的掌握與道德規(guī)范對人的約束。生命道德教育摒棄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工具理性范式,凸顯生命在道德視野中的主體地位,修復了生命在道德視界中的缺位現(xiàn)象,最終實現(xiàn)生命與道德的融合。調(diào)查中,不少大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缺失”與“生活目標不明”的表達,是個性被壓抑后獲得自由時的茫然,更是生命主體性在個體價值轉(zhuǎn)型期呈現(xiàn)的無力感。彰顯生命自主性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訴求,在現(xiàn)代開放社會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對自主、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觀具有天然的親近,對強制灌輸、絕對服從則具有內(nèi)在的排斥。
注釋
責任編輯:思齊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Life Mor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 Inspection Concentrated on Guangdong Region
ChenHua
Abstract:Life morality, the sollen of virtue of life, intrinsically contains the recognition,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Due to its essentially reflecting the individual outlook of life, worldview and values, the moral opinion of life becomes the point of moral review. In order to deeply know about the life mor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 conducted a survey in ten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udents universally have high degree identif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life, strong rational spirit and citizen′s moral quality. Furthermore, most students have explicit aims filled with passion of life, who can cope with the relationships of fellows, teachers and families. Nevertheless, a subsection of students have weakness in moral beliefs, deficiency in practical competency of life and low quality in self-satisfaction, in which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mensions of genders, grades, specialties and groups of whether being educated with life morality or no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ffects of the educations of life morality, we must not only combine the realistic appeals of students with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morality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life meaning, implant the life morality into social practice to repair the crack of knowing and doing in life morality, but also cultivate the life subjectivity through dialogue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autonomous selecting ability of morality.
Key words:life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6)03-0086-09
作者簡介:陳化,男,廣州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學院教授,芝加哥大學訪問學者,碩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廣州510182)。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和諧社會視域下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2009tjx086)。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