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英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指出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所必需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和生活結合才能發(fā)生作用。長久以來,英語教學圍繞考試這根指揮棒,脫離了語言教學的實際運用,教師覺得難教,學生學得沒有信心,讓英語學習生活化已經(jīng)成為英語課程改革的最大呼聲。下面淺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所獲得的幾點體會:
1. 教育意識向生活化轉變
英語教學大綱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是以知識為中心,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英語教學大綱逐步轉向了知識+技能。2011年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將英語的整體課程建立在“人與意義”的理論概念之上,把立足點放在人上,更加重視人對語言的使用上。正因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語言只有運用到人的實際生活中才有意義,這意味著教師必須把課堂生活化。
2. 課堂教學源于生活、基于生活
2.1 教學內(nèi)容源于生活
教學內(nèi)容是教學之本,江蘇現(xiàn)行的《牛津中學英語》這套教材體系完整、結構合理。教材中創(chuàng)設了大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語言情境:如牛津英語7下Unit2 School life,這是學生熟悉的話題,通過學習激發(fā)了學生表達自己校園生活的欲望,如學習的科目、課外活動等等,同時還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又如8上《Unit 7 Seasons》,上課之前,我讓學生收集了大量與季節(jié)和天氣相關的形容詞和詞組,比如:hot, cold, windy, snowy, turn green, make snowmen等,這些知識都源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讓他們嘗到了成功的喜悅。當然,每套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任何教材都不是為某一特定的學習者群體編寫的。因而,教材與實際需求之間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需要,學生學情,合理、有效地選擇和使用教材。
2.2 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生活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任務型教學指出,語言的掌握不是靠單純的技能訓練或知識的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比如7下Unit 3 task,通過對范文的學習之后,要求完成一篇外出旅游的計劃。于是,我設計了“我是小小導游”的情境,讓學生為自己的好朋友計劃“蘇州一日游”,在完成這個真實生活任務的過程中使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2.3利用多樣的教學手段理解生活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 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是指把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作為直觀教具應用于各學科教學領域。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制作圖片或實物模型,用投影,錄像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符合教材和生活實際的情景,以其生動,形象的特點吸引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
2.4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美化生活
談及英語課,不少英語教師會一致反映:公開課很熱鬧,常態(tài)課靜悄悄。誠然,教師在公開課上精心設計了多種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發(fā)言積極,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最后學生多數(shù)是“啞巴英語”。因此,英語課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組織多種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7下《Unit 5 Halloween》,課前要求學生從網(wǎng)絡上或其他渠道去搜集有節(jié)日的資料,還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特別的節(jié)日,在課上交流。通過搜集資料,學生不僅了解了我國許多節(jié)日,而且還有很多外國節(jié)日的民俗習慣。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復活節(jié),感恩節(jié),愚人節(jié)等。同時學生們還自己設立了很多有趣的節(jié)日如No Homework Day, Housewives Day等等,在交流時都非常興奮。在這些創(chuàng)新活動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3. 課堂所學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英語學習的生活化不僅表現(xiàn)在課堂上,而且還體現(xiàn)在課外的延伸和拓展中。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言知識來設計富有趣味性、科學性的英語活動,使學生切實感到身邊有英語,用英語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英語產(chǎn)生親切感,增強學生運用英語的意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了以下活動形式。
3.1以作業(yè)為橋梁,實現(xiàn)生活化的再擴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以往的英語作業(yè)局限于讀、抄、背,形式單一,內(nèi)容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布置作業(yè):
3.1.1交流性的:課外與教師、學生交流,積極與外國人交流,把課上所學恰當應用到生活中。
3.1.2習得性的:每天堅持聽讀課文錄音,收看英語類的電視節(jié)目。每學期完成兩本英語課外閱讀(如書蟲系列),閱讀適宜的英語類報紙,做好相應的筆記。
3.1.3操作性的:如7下《Unit 4 DIY》這個單元,布置學生完成一個簡單的小制作,并且用英語寫下基本的制作步驟。這一作業(y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英語。
3.1.4拓展性的:如8下 《Unit 5 Good manners》這個單元,布置學生在網(wǎng)上收集他們感興趣的國家的禮儀。學生收集了各國的各種禮儀,包括公共場所禮儀(如圖書館、博物館)、拜訪禮儀、餐桌禮儀等等,制成海報,拓寬了知識面,還增強了學英語的興趣。
3.2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英語
當今社會,英語已經(jīng)非常普遍,我經(jīng)常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英語。比如(1)開展英語信息收集比賽,比比誰收集的英語信息多。如Coffee (咖啡)、Bank of China(中國銀行)、No smoking(禁止吸煙)等。(2)觀看英語兒童電影,每學期觀看2-3部英語原聲動畫電影,記錄下聽到的詞匯和句子,寫一小段觀后感并在班級中交流。
3.3.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英語,作為一門第二外語,在中國本身不具備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那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聽說氛圍和語言環(huán)境,對于英語學習就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英語課外讀物(如書蟲系列),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活動,英語情境劇表演、唱英文歌曲、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營造一切機會讓學生說英語,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說英語的習慣。
英語的交際性實實在在地呼吁了教師要將英語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樂學英語、會學英語,并快樂地使用英語。
參考文獻
[1] 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 周序, 彭勤露. 英語教學“生活化”淺析[J]. 教學與管理, 2006(0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