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弗·羅斯柴爾德,1951年4月24日生于英國倫敦。早期從事酒店、餐飲和休閑行業(yè)顧問,目前任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企業(yè)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自稱歐洲著名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第九代繼承人之一,國際金融投資家、企業(yè)戰(zhàn)略家、國際慈善家,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紅十字會等十多家公益基金會和慈善組織機構負責人。
近日,其“山寨”身份逐漸被媒體揭穿,羅斯柴爾德家族也證實,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并非其家族成員,一些高校和地方政府“中招”。
媒體評論摘要
《人民日報》:摒棄功利的“傍名頭”心態(tài)
騙子的破產,值得各行各業(yè)的領導者、創(chuàng)業(yè)者、開拓者引以為戒,去偽存真是一方面,認真參悟走正路、行大道的道理則更為重要。無論決策科學、產業(yè)轉型,還是學術進步,都在呼喚剔除水分、立足根本的真東西。摒棄簡單速成的“傍名頭”心態(tài),埋首一項事業(yè)幾十年挖山不止,這樣的態(tài)度才能托舉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才能真正把握個人發(fā)展的前途。
新華社:“山寨羅”可恨 “缺心眼”更可怕
在譴責“山寨羅”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在國內外互動交流越來越頻繁的當下,我們應改變盲從的媚外心理,樹立理性的甄別意識,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異國他鄉(xiāng)的訪客。當遇到被賦予多種“頭銜”和“標簽”的人或事時,應擦亮眼睛,多留一個心眼,避免“自蒙雙眼”的現象再次發(fā)生。
《新京報》:“山寨”羅斯柴爾德讓多少人交了“智商稅”
騙子們早知道一些機構和人好“衣裳”,在背景渲染、文化造勢、官場“威嚴”的環(huán)境下,可謂如魚得水。而一些機構和人則視“羅斯柴爾德繼承人”這件“皇帝的新衣”為華麗的錦衣,爭相邀寵,智商選擇性地降為零。值得懷疑的是,奧利弗先生的很多次走訪和演講,恐怕不是他一個人在“戰(zhàn)斗”。想一想就能明白,一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趕場子”,恐怕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
輿情點評
不久前,民政部剛剛通報了一批“山寨”社團,其中不乏“國字頭”頭銜。奧利弗·羅斯柴爾德的“山寨”方法與之類似,都是利用人們對“頭銜”“排場”的信任,鉆了信息不對等的空子。另外,不排除有些組織愿打愿挨、各取所需,形成不良逐利怪圈的可能。
毋庸諱言,我們在很多領域都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加之熱情好客是我們的傳統(tǒng),容易在對外交往中放松警惕。高校接受捐贈是國際慣例,有助于高校科研教學的發(fā)展,清華校長的動機不可謂不好,校方亡羊補牢也足夠坦率。我們不妨看開一點,事件給清華上了一課,也給所有人上了一課,事情造成的損失不大,有助于提高全社會的信息甄別能力。
首先,相比普通公眾,這類商務活動面向的一般都是組織機構,只要認真考據,不難發(fā)現漏洞。其次,“我認識某個名人”的心理,談起來嗤之以鼻,親身經歷時又往往不能免俗,“沾光”作為一種日常心理需求可以理解。但在正事上,最好放平心態(tài),踏實做好自己??梢酝ㄟ^借助朋友的經驗和力量而奮斗,而非攀附名望。
監(jiān)測中還發(fā)現,此前曾有媒體積極報道過奧利弗·羅斯柴爾德的活動。媒體人也應當有把關意識,自律、準確,是新聞工作的基本規(guī)范。
(《網絡輿情》副總編輯 張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