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朱德熙先生著《語法講義》中的一些不太符合當今人們語感的語料進行了歸納與整理,并利用CCL語料庫進行查閱、比較與分析研究其出現(xiàn)的頻次,最終將其分為四種不同類型的語感問題。
關鍵詞:語法講義;語感;時代性
作者簡介:孫藝菲(1995-),女,遼寧遼陽人,就讀于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H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5--01
引言:
學者張普(2000)曾經說過:“語感(nItuition)是對語言運用的正誤、優(yōu)劣、常殊的一種直覺,或者說就是對一種語言現(xiàn)象流行通用程度的感覺。”在學習《語法講義》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其中一些不合現(xiàn)代漢語語感的語料,在此做些淺顯的討論。
一、語言的時代性造成的語感問題
1、P121,*跑得個快
作者(指朱德熙先生,下同)認為:“‘跑得個快是把述補結構‘跑得快和述賓結構‘跑個快混合在一起的格式?!比欢鵁o論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在日常交際中,我們幾乎都沒有見到“跑得個快”這個詞組,因此覺得不太符合語感。學者宋玉柱(1995)認為,實際上“跑得個 快”這樣的說法是近代漢語的現(xiàn)象,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卻難得發(fā)現(xiàn)。在近代漢語中,這個“得”是完成體的標志,大體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了”。因此,“跑得個快”也就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跑了個快”。
2、P188,*把一個南京城走了大半個
筆者(指本文章作者,下同)查閱,此句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中的一句,原文如下:
沈大腳道:“正是。十七老爺把這件事托了我,我把一個南京城走了大半個,因老爺人物生得太齊整了,料想那將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來說。(吳敬梓《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成書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年代較為久遠。而語言是發(fā)展變化的,尤其新中國成立后,對語言采取了大規(guī)模的規(guī)范措施,因此此類句多留存于鄉(xiāng)間的口語或俚語中,今天來看,語感略顯生硬。
3、P56,*寬大了一個特務分子。
“寬大XX”,這種用法屬于文革時期的遺留,現(xiàn)多存于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口語中已很難聽到。而現(xiàn)在的“寬大”一詞多用于形容詞,指面積或容積大,或指人大度寬厚。所以語感不好。
二、句子單用(缺少附加成分)造成的語感問題
4、P17 *問題應該分析。
這是作者在闡述主語對謂語來說是受事時所舉語例,我們認為“問題應該分析”較為黏著,應當作為語法成分附著在句子中,如說“這個問題應該分析”或“問題應該分析一下”。單獨說話時不太符合語感規(guī)律。
5、P87,*那就這么吧 、*下回別這么了。
在口語中,一般“這么”很少后面不附著“樣”、“辦”、“做”、“的”等詞,直接說感覺比較怪異,具有較大的語感爭議,很難完全為當今的人們接受。
6、P111,*便道走行人。
如果單說“便道走行人”語感不好,需要添加對比描寫,如改為“便道走行人,不走卡車”可能語感上更容易接受一些。
7、P188,*(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別人、*(把)這些事情都置之度外。
作者認為像上述句子去掉“把”后,為受事主語句;筆者認為,如果缺少介詞,如:把、將,上述兩個句子是站不住腳的,也就是很難單獨成句。
三、語言流行程度造成的語感問題
8、P50, *?兩縣人。
作者將兩縣人歸類于準量詞中,但是兩縣人語感明顯比三站路、一世紀較差。并且在語料庫中只有6條記錄,可以看出當今無論文學上還是口語上都是不大常用的。不如換成“兩縣人民”語感更好。
9、P139,*買上了當了
“買上了當”、“買上當了”都可以說,語感無礙;但是“買上了當了”則讓人說著拗口,語感上較為生僻。
例:他的鍋買上了當 ,花了三十五塊錢。(路翎)
餓死事小,買上當了事大。(張愛玲)
10、P165,*我看看來了
一般只說“我來看看了”。
如:不許我來看看了 ?(《狼人》)
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也可以說“看看來了”,如下例:
聽信了他的指點,就趕回看看來了(聶云嵐 《玉嬌龍》)
但是“我看看來了”缺乏語感及相關語料支撐,說起來不通順。
四、其他類型造成的語感問題(方言特色、語言歧義)
11、P187,去年又把老伴兒死了
“把+指人的名詞+死了”這種格式很帶有地域性方言特色,如:
老太太是前年把老頭子死了的(賈平凹 《懷念狼》)
賈平凹的作品中帶有陜北方言的藝術特色,這種用法是經過藝術處理后的手法。因此,我們普通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脫離了刻意營造出來的方言環(huán)境,會覺得語感不是非常順暢。
12、P196,就(是)廠長沒走
該句加上“是”后,句子意義發(fā)生細微變化,“就廠長沒走”強調的是只有廠長沒走;“就是廠長沒走”則更強調廠長沒走這個已知事實,可以表示原因或者讓步條件。
放在句子中,可以更明顯地比較二者差異:
別人都走了,就廠長沒走。
我也想走,就是廠長沒走,我不方便走。
結語:
《語法講義》是朱先生于1961年開始編寫的語法著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唯其重要,所以審慎?!墩Z法講義》經過50余年時代變化,其中語料語感的語感問題,本文在此略加以指出,以供學界參考。
參考文獻:
[1]朱德熙. 語法講義[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
[2]張普,2000.信息處理用動態(tài)語言知識更新的總體思考[J]. 《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
[3]宋玉柱. 讀《語法講義》獻疑[J]. 漢語學習, 1995, (3): 9-12.
[4]呂叔湘、丁聲樹. 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 75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