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荀子沿襲孔子“外王“的思想路向,其”禮“作為外在規(guī)范和內在價值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對主體的思想言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還與國家興亡關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言隆禮義殺詩書,并非只在宣揚禮而抹殺詩書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荀子;禮;殺;《詩》;《書》
作者簡介:王璐(1988.9-),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培華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先秦哲學。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5--01
《論語》中“禮”字凡75見,“義”字凡24見,“禮”是通達至“仁”的具體途徑,故孔子言“克己復禮為仁”。作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荀子延續(xù)了孔子主“禮”的發(fā)展路向,通過闡發(fā)“仁”、“義”、“禮”等原始儒家的核心范疇來型構自己的思想體系,然荀子在延續(xù)的基礎上,有了突破性改變。據(jù)統(tǒng)計《荀子》一書中“仁”字凡133見,“義”字凡316見,“禮”字凡344見,,以上數(shù)據(jù)的改變表明,在荀學中“禮”已經超越“仁”而站立了絕對地位,由于受到黃老學派的影響,荀子開始增加對“法”的重視,要了解“隆禮重法”的思想,必然須從“禮”字入手。
荀子言“禮者,表也(《荀子·天論》)”,禮是外在規(guī)范和內在價值判斷之結合?!岸Y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法先王,統(tǒng)禮義”,“禮”是大儒的標志,這和孔子關于禮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李中華在《中國人學思想史對與‘禮的規(guī)定》中說:“‘禮‘作為標準,貫徹于道德、制度、禮義等方面,并通過這幾個方面發(fā)揮其對人的影響作用,使?jié)撘颇?,讓人的思想、言行、活動都逐漸遵循禮的規(guī)定?!?/p>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又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使人欲逼不窮乎于物,物不必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者也”(《禮論》)。荀子從人之欲求對禮的起源作以闡明。
荀子之所以如此重視“禮”,是因為 “學習的程序,是從誦讀《詩》、《書》開始的,到《禮》終結,《禮》是禮法的總綱,也是各種條例的綱要,所以學習一定要達到《禮》的要求才算達到了終點,在這才具備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才更接近荀子提倡的大儒理想人格?!皩W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禮》者,法之大分也,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荀子將禮置于和師者同樣的高度,二者有著相同的導向作用,“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并且將“禮”的內涵更加深化,滲透與人的生活各個層面,“凡禮,事生,飾歡也;(《荀子·禮論》)”,“國之命在于禮”(《荀子·強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修身》)”, “隆禮至法則國有?!保ā盾髯印ぞ馈罚┥踔羾业呐d亡與禮密切相關。
對于荀子的“隆禮義而殺《詩》、《書》”《荀子·勸學篇》載道:“學之經莫速平好其人,隆禮次之……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觀點只是斷章取義,其段落全文為“學莫便近乎人?!抖Y》、《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避髯诱J為《詩》、《書》記載的是前代的舊事,不切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僅依此斷言荀子對《詩》秉持乃為否定態(tài)度是不嚴肅的。荀子說這段話的前提是認為學習要“始平誦經”,學習最簡單的方法則莫過于接近良師益友,《詩》是“故”的東西,它需要通過“近其人”來發(fā)展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然無否定《詩》之意?!对姟?、《書》二者固然有著重要的價值,但是如果沒有禮的指引和輔助那也只是水中月,霧中花而已。他言道:“學之經莫速好乎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不可以得知矣。放隆禮,未明了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辨,散儒也”。 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矣,廣之而可通矣,慮之而可安矣,反訟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沾情別利,以為名則辱,以群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足是邪?”
“殺”是相對“隆”而言的,是減少、降低之意。即禮義乃為第一位,《詩》《書》是第二位,這是荀子繼承孔子的禮的表現(xiàn)。是否知“隆禮義而殺《詩》《書》”也是荀子區(qū)分“雅儒”與“俗儒”的一個標志?!八兹濉钡囊粋€顯著的特點就是“不知”而把《詩》《書》貶低了一下,“雅儒”能夠隆禮義而殺《詩》《書》,即對前者崇尚對后者貶低。此外,荀子對“詩”還有自己的理解,《荀子》一書中32篇,其中論《詩》7見,引征詩句81見,荀子引征《詩經》其目的在于證明或加強自己的觀點。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十批判書》中說:“漢人所傳的《詩》《書》《易》《禮》以及《春秋》的傳統(tǒng)系統(tǒng),無論直接還是間接,差不多和荀卿有關,雖不必都是事實,但也并非全無可能。”清代汪中曾作過考述:他在《荀卿子通論》說:“荀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敝苡柰壬f:“在傳經事業(yè)上,荀子高于孟子?!?/p>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