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春雨過,又至清明時。三月乍暖還寒的溫晴小日子還未過完,四月一連幾曰的陰雨綿綿便急不可耐地宣示清明的到來。看著窗外雨珠點點,春困之意緩緩散開,想來是骨子里探春的基因作祟,伴著清明的細雨聲,身體不自覺地行動起來,緩緩游移,開始準備踏青食春的行裝。
按老一輩的規(guī)矩,清明時節(jié)總是要踏青、祭祖、插柳、食青團……這么籠統(tǒng)地走個過場。雖說已是將傳統(tǒng)的清明活動作了精簡,但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還是過于拘謹與乏味。就我而言,比起背著沉重禮教包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更愿把清明看作是一個全家歡坐一堂共享春食的好日子。一家人歡歡樂樂、有說有笑地一起準備祭祀的菜看,事罷,再三三兩兩地窩坐著曬曬太陽,聊點家常。若身在異地,還可借著機會賞春踏青一番……這樣的清明似乎更合時宜。
其實在中國,很多節(jié)日的慶祝、度過都離不開那一方小小的餐桌,仿佛某些食材、菜看的存在就是為了這些特定的日子,清明白不例外。青團,江南一帶生活的人清明節(jié)必吃的小食。將漿麥草或艾草煮熟搗碎,擠壓出汁,與糯米粉拌勻揉制成團子,再包入豆沙餡搓成團蒸熟,外表油綠如玉,口感糯韌綿軟,那撲鼻的香氣更是讓人心醉。不過,好吃咸食的我,還是更喜歡改良版的咸餡青團,特別是混有春季新鮮野菜的那種。當(dāng)然,清明的美味不止于此。除了大眾版的青團,還有馓子、歡喜團、清明果、清明螺、潤餅等多種美味,可說是從小食到主菜一應(yīng)俱全。再加上清明前后特有的野菜和這時節(jié)最為鮮美的長江刀魚,稍加篩選便可湊成一桌春味十足的清明宴。
有時,節(jié)日只是一個由頭,一個讓平曰各自東奔西走的家人共聚一桌溫馨用餐的由頭。但有了由頭,自然不能差了“配件”。趁著清明涼風(fēng)過,尋春踏青之余,也不要忘了春食這等人生美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