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月來接連有青少年自殺,不少人都在研究問題的起因,媒體也熱烈討論時下青少年面對的問題,以解釋慘劇成因,并慨嘆社會為學生提供的支援似乎并不足夠。來自教育制度的壓力,往往被列為青少年自殺主因之一。
然而,有人也提出其他因素,包括臨床因素(例如香港缺乏輔導員)及文化因素(例如社會競爭激烈、生活壓力沉重)。
其間也有不少人提出解決辦法,例如教育制度不要以考試為本;提供訓練積極思維的課程,以增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增加輔導員人數(shù);盡早識別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并提供適當輔助,以及鼓勵青少年訂立不自殺契約等。這些建議立意良好,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個問題沒有迅速及簡單的解決辦法。
然而,若以另一角度分析最近發(fā)生的悲劇,我們可以看到情況的另一個方面。這個方面未能就問題的因果關系提供深層次的解釋或解決方案,但卻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這些悲劇的某些共通點及起因。
我所要提出的是聚類錯覺(clustering illusion):一些事件看似按照特定模式或趨勢發(fā)生,但事實上彼此沒有關系,只是個別事件自然地以偶然的次序發(fā)生。換句話說,我們不斷追尋近期這些慘劇的成因及解決方法,但方析問題的方向可能是錯的。
當然,九天內(nèi)有七起自殺案,人們希望找出個案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種情況甚少出現(xiàn),尤其自殺者都是我們珍視的年輕人。然而,若深入探討自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及相關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其實比表面所見的更加復雜。
短短數(shù)天內(nèi)有多名學生自殺,當然令人吃驚。自去年9月新學年開始,至今已有22起學生自殺案,比前幾年同期多了一倍。
但問題是:學生自殺案近期突然大幅飆升,其性質是否類似飛機失事等慘劇有時可能于數(shù)小時或數(shù)日內(nèi)接連發(fā)生,僅屬偶發(fā)事件?又或者香港的年輕人自殺事件,證實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的確造就了一個令人憂慮的趨勢?
把年輕人自殺的慘劇歸納為統(tǒng)計學上的異?,F(xiàn)象,聽起來雖然冷血無情,但事實是香港有數(shù)十多萬學生,學生自殺案驟然多出幾宗,很可能是聚類錯覺的結果,也可能有學生模仿他人行為,令悲劇深化。
事實上,香港整體自殺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反映有關方面對精神健康等問題的處理方式合理有效,處理抑郁癥等疾病的措施也恰當。
至于應否把問題歸咎于教育制度,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最近在香港進行過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未滿18歲的人士自殺,通常都是因為在人際關系方面遇上問題(例如家庭、同伴和戀愛關系),只有小部分個案與學業(yè)直接相關。
無論最近的連串悲劇是一個不幸的真實趨勢,還是只是統(tǒng)計學的一個臨時現(xiàn)象,我們自然都會努力追尋事件起因,并尋求解決辦法。
但我們應該明白:人們在自然認知方面是存在偏差的。當有多起事件接連發(fā)生,且看似并非偶發(fā)時,我們往往會急于解釋個中的意義,倉促找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