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王夫之關(guān)于《小雅·采薇》一篇中末章“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質(zhì)疑聲不斷。如張庭烈《〈采薇〉詩末章四句并未用反襯手法》、趙立生的《〈詩經(jīng)·小雅·采薇〉末章四句“以樂景寫哀”說質(zhì)疑》、《“楊柳”牽別情 “雨雪”添哀思——〈小雅·采薇〉“楊柳依依”名句賞論》、姚愛武的《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等,或肯定“以樂景寫哀”,否定“以哀景寫樂”,或從王夫之詩歌理論入手,分析這種評價與他詩歌理論的矛盾,無不啟發(fā)后進(jìn)的探究。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它對后來的詩歌從諸多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詩經(jīng)》中的《小雅·采薇》一篇得后人評價,“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fēng)》”,是三千年前一位解甲退役的老兵在歸途中的唱嘆曲。其中有對艱苦的戍邊生活的簡單描寫,有曠日持久與日俱增的鄉(xiāng)愁,有保家衛(wèi)國的責(zé)任感和自豪感,有“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憂懼。而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中對其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的評價已深入人心。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币詷肪皩懓?,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知此,則“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與“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情之深淺宏隘見矣。況孟郊之乍笑而心迷,香啼而魂喪者乎?
按照王夫之的理解,杜甫從淪陷的長安逃出來,冒死到鳳翔朝見肅宗,驚魂方定,喜由心生,所以在《喜達(dá)行在所》之三里說:“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1]他的心情是愉快的,自然“心蘇”。詩句是以樂景寫樂。另一例,出自唐人李拯《退朝望終南山》[2],說自己退朝罷,心情不錯,看終南山景色是美好的,晴明滿長安也是好的,也是以樂景寫樂。“乍笑”是喜,“心迷”也指喜,是以樂景寫樂;“香啼”是悲,“魂喪”也是寫悲,是以哀景寫哀。王夫之在這兒強(qiáng)調(diào)的是以樂景寫樂、以哀景寫哀不若《采薇》篇中的以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對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表達(dá)來的深刻,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對本詩的這種情景色調(diào)對立的結(jié)合方式評價是頗高的。除此之外,在王夫之的《詩廣傳·卷三》中他又進(jìn)一步明確了這一觀點:
往伐,悲也;來歸,愉也,往而詠楊柳之依依,來而嘆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
但王夫之的對這幾句詩的評價是否合適呢?
先來看《采薇》詩中老兵的遭際與境遇:與家人分別,在外戍邊征戰(zhàn)多年,不能回家;戍邊條件艱苦,衣食無著,居無定所;長年收不到家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參加的是保家衛(wèi)國的戍邊戰(zhàn)爭;垂暮之年在回家的路上,滿心凄涼憂懼,歸途艱難。首先,設(shè)身處地想來,這位老兵思鄉(xiāng)的情感肯定是非常濃烈的,多年不歸,在外條件艱苦,收不到家信,這種與日俱增的思鄉(xiāng)情緒和對家人安危的擔(dān)憂通過薇菜從發(fā)芽到長大的過程抒發(fā)出來。其次,作為匹夫的自豪感。這不是一個只有一己私情的老兵,否則的話,他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就會大打折扣?!氨硕S何,維常之華”、“四牡業(yè)業(yè)”、“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彌魚服”,通過這些比興和描寫我們不難讀出這個老兵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和保家衛(wèi)國的自豪之感,因為有這種情感,所以不能把這首詩的主題單純地定位在厭戰(zhàn),它還包含著匹夫的擔(dān)當(dāng)意識,詩歌的主題也正因為這種意識得到了深化和升華。再次,是無限的憂懼、無限的悲涼哀傷之感。離家之時,是楊柳依依的陽春三月,歸家之日,大雪紛飛,主人公已近垂暮之年,家人怎么樣了,不得而知;自己滿身傷病,青春年華拋灑戰(zhàn)場,不免哀傷,況大雪當(dāng)?shù)溃新菲D難,饑渴難耐,所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情感一哀而下,以哀傷收尾。詩歌正是循著這樣的情感線索,由思鄉(xiāng)的憂懼到報國的自豪,再到回家路上的無限悲涼,由一己的情感升華到作為“匹夫”的高尚,再回到一己的情感,真實而深刻。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之對“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以“哀景寫樂”來評價是有待商榷的。主人公可能在剛接到回家命令時會有短暫的狂喜,但思量前后,瞬間轉(zhuǎn)悲。他的家可能已經(jīng)是“松柏冢累累”了,自己戍邊征戰(zhàn),九死一生,經(jīng)歷的太多,已沒有了生的激情,毫無喜樂可言了。
在這兒有必要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什么是“樂景”?什么是“哀景”?關(guān)于兩者的劃分有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沒有,那這“樂景”“哀景”又是站在什么立場、從誰的情感角度來劃分的?同樣寫到雪,岑參說,“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白卻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释üαI(yè)的岑參到了西域,滿眼都是奇特與驚異,大如席的雪花無疑又帶給他驚喜;帶著無限失落的李白從長安出來,覺得仕途艱難,壯志難酬,漫天飛雪成了他行程的阻礙,悲由心生。這就說明,從具體的詩歌情境中游離出來的雪到底是“樂景”還是“哀景”顯然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樂景”、“哀景”的劃分還得回到詩歌本身,也就是說還得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朱光潛在《美感經(jīng)驗的分析(三):物我同一》一文中曾指出:“我們對于人和物的了解和同情,都因為有‘設(shè)身處地’或‘推及及物’一副本領(lǐng)。本來每個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處某種處境,有某種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至于知道旁人旁物處某種境地有同樣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時,則全憑自己的經(jīng)驗而推測出來?!盵3]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決定了物象的情調(diào)是什么樣的。進(jìn)一步而言,天物榮凋本身不帶有絲毫的情感,它們身上的情感是人為加上的,是樂是悲這要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如何,為哪種物象情調(diào)的出現(xiàn)做了情感準(zhǔn)備和情感投入(當(dāng)然,這點抒情主人公可能自己也意識不到)。“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在河畔關(guān)關(guān)求偶的雎鳩鳥之所以闖入抒情主人公的視野,打動他的心,是因為這個年輕的男子正在為情所困,求偶不得;杜甫之所以“靜影千官里,心蘇七校前”的情感前提是他歷盡波折終于見到了皇上,陡然感覺到江山社稷有救了,感覺到自己有望實現(xiàn)“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政治理想了。這也就是王國維的“以我觀物,物皆著我色彩”。
為什么在王夫之評價之后又有許多詩評應(yīng)和呢?這兒有個抒情角度的問題,即是以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抒發(fā)來看還是以詩歌欣賞評鑒者的角度來看。樂景寫哀,以詩歌閱讀者的眼光來看,大略是合理的。離別的時節(jié)是陽春三月,滿眼生機(jī),古人說“春山含笑”,這是“樂景”(這是過往的審美經(jīng)驗造成的)??墒蔷驮姼柚魅斯裕x別親人,戍邊征戰(zhàn),不知何時歸來,這一別很可能就是生離死別。盡管春光燦爛,楊柳扶風(fēng),但被離別的愁緒占滿了,他應(yīng)該是感覺不到盎然的春意的?!皸盍酪馈睂λ麃碚f,甚至帶了悲哀的色彩。這樣看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悲哀的,“楊柳依依”也應(yīng)該是悲哀的。德裔美國學(xué)者阿恩海姆以完形心理學(xué)著稱于世,他說,垂柳是“悲哀”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垂柳枝條的形狀、方向和柔軟性本身就傳遞了一種被動下垂的表現(xiàn)性。“樂景”不是抒情主人公的情緒,而是后來的詩歌欣賞者的情緒。其實,在這以“哀景寫哀”并不減輕詩歌情感的表達(dá)力度。
那如果不是這樣,那這一句詩到底蘊(yùn)含著什么呢?
從《小雅·采薇》的前三章可以看出,薇菜只是從發(fā)芽到長大,看似只過了一年的時間,其實這個士兵在外多年,回家時已近垂暮之年了。為什么這樣說呢,答案就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這一句詩有兩層意思:第一,告訴了我們這個士兵離家和回家的時節(jié),離家在春天,回家在冬天;其次,它告訴我們這個士兵離家和回家時的年齡,離家正處青春年少,回家時已是垂暮之年。在這兒春天和冬天不只是自然現(xiàn)象中的季節(jié),它們更表示著抒情主人公的生命季節(jié)。
其實,這與古代詩歌中的“天人合一”的抒情方式有關(guān)?!疤烊撕弦弧钡奶岱m然出現(xiàn)較晚,但在先秦的典籍中已經(jīng)有這種思維方式的萌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包含諸多層面,有一個層面就是天人相通。古人覺得,世間的一切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是可以同人的生命情感相通的。而《詩經(jīng)》中的“比”、“興”用法就是這種思維在詩歌寫作中的具體運(yùn)用。在這里抒情主人公借春天和冬天兩個季節(jié)中的風(fēng)物來表示自己的生命季節(jié):離開時正值青春年少,歸來時老邁遲遲,也就是漢樂府中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回”。只有這樣理解,詩歌的語意才通順,情感的抒發(fā)才順暢;也只有這樣理解,才能在后來衍生出古代文學(xué)“傷春”,“悲秋”的主題。
注釋:
[1]《喜達(dá)行在所》之三 杜甫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今朝漢社稷,新數(shù)中興年。
[2]《退朝望終南山》李拯 紫宸朝罷綴鴛鸞,丹鳳樓前駐馬看。惟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
[3]朱光潛.《文藝心理學(xué)》[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39頁。
岳永潔,山東旅游職業(yè)學(xué)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