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逝去的歲月已經(jīng)不再,但回憶起來都是一派動人的風景!
記得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我們在歡呼中國教育所取得的第8次課程教材改革的勝利,欣喜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各門“課程標準”誕生的那些歲月里,特級教師領銜的“名師工作室”,也開始如春風吹開花蕾一般,紅遍了大江南北。我們就像是一群不懈的行者,也加入了這股追逐新潮的人流。
然而,在各地的名師工作室風起云涌的當口,我們在踏歌而行的同時,不禁也觸發(fā)了許多的思索與感慨。
“名師工作室”的關鍵在于一個“名”字,它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對于這個“名”,歷史上不乏關注和認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就提出“正名”。雖說當時主要是想用社會等級名分的方法,以鞏固等級制度,但反過來看,也就是要不斷驗證“名”的存在價值,不能徒有虛名。《孟子·告子下》有云:“先名實者,為人也?!睂Υ?,朱熹的《孟子集注》說得很明白:“名,聲譽也;實,事功也。言以名實為先而為之者,是有志于救民也。”墨家對“名”的思考更直接,提出了“以名舉實”的思想,在《墨子·貴義》中就闡述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認為能否取實,即是否得其名的標志。莊子則認為,“名者,實之賓也”,意思是“名”若離開了“實”,也就什么都不是了……當時“名”與“實”的爭論竟成了一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名辯”思潮。
由是觀之,盡管社會上各行各業(yè)都有名手、名流、名家、名士、名人、名宿等,但這個“名”字,別人稱說容易,大可以取悅對方,但承受者著實不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p>
好在“名師工作室”的全稱中還有“工作”一詞,這說明名師是要努力工作的。“工作”就是“實”,出實情、做實事、求實效,不斷奮發(fā),與時俱進,自然也就“名副其實”了。
看來,“名師工作室”頂著一個“名”字,就應如履薄冰,如坐針氈,時時以“名”字反思自己,鞭策自己,激勵自己,求實、求實、再求實,真正達到“實至名歸”的境地。具體說來有三:
一是“實學”。即有切實的學問。師者,本來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引路人,是手執(zhí)能打開知識之宮大門金鑰匙的人?,F(xiàn)在,何況在“師”之前還要冠以一個“名”字,自然更會使人誠惶誠恐,不待揚鞭而自然奮蹄了。二是“實際”?!皩嶋H”本為佛家用語:“實”,意謂最高的法勝境界;“際”,指邊緣?!皩嶋H”也就是一切要從真實的存在出發(fā),有的放矢,講究實效,解決問題。不虛談妄語,不追求形式,不徒有其名,不嘩眾取寵,只是腳踏實地,長年如一日地實干。三是“實踐”。一個人要有真才實學,并能崇尚實際,都離不開“實踐”?!皩嵺`”所指應是人類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全部活動。“實踐”簡單說就是“做”,“做人”便是“做”字當頭,你只有不斷地努力去做,你才能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不能到能,不精到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名師”其實就是“做”出來的。
說一千,道一萬,說“名師”就必須由“名”循“實”,唯有“實至”方有“名歸”,名師才能無愧于“名師”。我的導師朱作仁教授,雖然作古已有好些年了,但他的“求實”精神,就永遠是我們的旗幟。他提倡要追求“大三實”:“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又提出了課堂教學要做到“小三實”:即“真實”“樸實”和“扎實”。這“大三實”和“小三實”穿越了時代的風雨而歷久彌新,告誡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小靶小庇小盀椤狈接小皩崱敝?。所有的“名師工作室”都應當推崇一個“實”字,以“實”正“名”,則“名師工作室”方能名下無虛,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