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混合治理:緣起、維度創(chuàng)新與內涵延伸

2016-04-19 10:48汪良兵
關鍵詞:權威性治理結構所有權

洪 進, 劉 慧, 汪良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

混合治理:緣起、維度創(chuàng)新與內涵延伸

洪進, 劉慧, 汪良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摘要:隨著技術進步推動的組織變革與經濟全球化的深度演化,具有混合特征的新興組織形態(tài)引發(fā)了一系列更為復雜的管理問題,包括產權治理、管理控制、激勵機制等,并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的管理思維和方法。近三四十年來,混合型組織及其治理問題逐步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研究進展。但中國國內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仍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在系統(tǒng)梳理混合治理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混合治理的理論淵源、發(fā)展邏輯及重要結論進行了深入的總結和分析,以期推動這一研究在中國的開展和應用。

關鍵詞:混合治理; 治理結構; 所有權; 企業(yè)聯(lián)盟; 權威性

一、引言

資產專用性與交易不確定性是決定組織治理結構的關鍵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化,資產專用性和交易不確定性程度逐漸提高,由此帶來的機會主義風險使得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組織面臨著越來越高昂的交易成本。為了應對這種機會主義風險和滿足組織協(xié)調的要求,就需要針對不同的組織選擇不同的治理結構。又因為資產專用性程度與交易不確定性類型的具體差異,要求在市場和科層之間存在一些過渡的治理結構,即混合治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yè)對多種競爭策略的靈活運用,引發(fā)了虛擬企業(yè)、外包企業(yè)網絡、戰(zhàn)略聯(lián)盟等具有中間形態(tài)或混合特征的新型組織的不斷涌現(xiàn)。[1—2][3]297—319基于傳統(tǒng)的市場治理(Market Governance)與科層治理(Hierarchy Governance)的經濟學或管理學理論已無法準確地闡釋這種組織形態(tài)深刻變化的內在機制。Williamson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了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混合組織和混合治理研究,但并未迅速引發(fā)后續(xù)的廣泛研究。[4]382—384[5]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組織形態(tài)呈現(xiàn)出更加復雜而多元的特征,才引起相關學者陸續(xù)從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理論、組織行為學、博弈論、社會學、公共管理等不同學科角度來探索混合治理的維度、機制、分類、應用等問題。

中國學者也對混合治理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在組織形態(tài)、治理結構、雙邊治理、網絡治理、聯(lián)盟垂直一體化等方面展開了一些研究。[6—9]但研究的寬度和深度尚有不足。文章在混合治理研究文獻調研的基礎上,對其理論內涵及發(fā)展脈絡做了梳理和總結,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介紹混合治理源起的理論背景及特征;二是對混合治理發(fā)展脈絡進行簡要的概括;三是對混合治理主要研究領域進行歸納;四是總結與啟示?;旌现卫碓趪庖研纬梢欢ǖ难芯矿w系,但中國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少有關注,文章力圖對這一理論的起源、特征、進展、研究熱點等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以期推動這一研究在中國的開展。

二、混合治理研究的學科溯源

盡管文章主要聚焦于企業(yè)管理領域的混合治理問題,但這一問題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較為廣闊的學科背景和研究傳統(tǒng),因而對這一多元化的復雜圖景的回顧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實際上,混合治理研究源自于混合型組織實踐的廣泛存在。不同類型的混合型組織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活動領域早已存在,如公私合作型組織、多主體的聯(lián)盟或合作型組織、社會企業(yè)、非盈利組織網絡等。這些廣泛的實踐引發(fā)了各個學科研究者的思考和探索,涵蓋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多個領域。因此,一方面混合治理的研究源自于豐富的社會實踐,另一方面其理論傳統(tǒng)和研究方法則根植于這些不同學科的智力基礎。

首先,就現(xiàn)實基礎而言,具有一定混合特征的組織形態(tài)很早就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一些松散型的社會群體(村落、氏族等)和社會組織(如慈善機構、民間社團等)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也引起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學家對其特征和規(guī)律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對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運行及其控制機制的調查和分析。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由于全球范圍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雙重驅動,社會形態(tài)和組織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的研究也隨之繁榮,出現(xiàn)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如Homans人際交換理論、Parsons結構功能學派、Merton中觀功能主義、Coleman理性行動理論、Collins的綜合沖突理論、Garfinkel的常人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Bourdieu的社會實踐理論等。這些研究為混合組織治理提供了廣泛而堅實的理論基礎,如Parsons提出了AGIL模型,其核心思想就與Williamson關于混合治理結構的分析不謀而合。

更為重要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學的研究在社會關系網絡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尤其是Granovetter關于弱關系的研究、Burt關于結構洞的研究,以及Harrison White等關于社會網絡分析(SNA)的研究。實際上,社會學的研究傳統(tǒng)已經緊密地與經濟學、管理學交融在一起,共同推動著混合組織及其治理問題的探索。

其次,從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的角度來看,組織的混合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合作行為。[10—11]在長期的政治實踐歷史進程中,為了實現(xiàn)政治目標和有效的社會管理,政府常常尋求與企業(yè)、NGOs等外部組織的合作,以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尤其是在近三四十年來,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公共領域的混合組織現(xiàn)象更是贏得管理者和學術界的關注和研究,如在公共資源和環(huán)境管理、公共服務提供、減除貧困等領域中,一些學者針對戰(zhàn)略決策、領導力、組織邊界、治理機制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12]

最后,從理論基礎上看,經濟學為混合治理研究提供了最為重要的思想淵源和分析方法。早在20世紀 30年代,Coase就提出了“市場-企業(yè)”二分法,認為市場和企業(yè)是協(xié)調經濟活動的兩種組織形式,并運用“生產的制度結構”(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概念來分析各類復雜的組織形態(tài)。[13]在此基礎上,Williamson提出了“市場-混合組織-企業(yè)”三分法,并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研究。[14]治理結構是交易得以進行的一種制度安排,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人們可以根據(jù)交易屬性選擇適合的治理結構;市場和企業(yè)是交易得以實現(xiàn)的兩個端點,市場中交易的制度安排是市場治理,企業(yè)中交易的制度安排是科層治理;不同的制度安排可構成一張譜系圖,市場治理和科層治理是這張譜系圖中的兩個端點。在這兩個端點之間存在著大量的中間形態(tài),即混合治理。

就總體而言,Williamson為混合組織和治理的研究提供了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礎,隨后的研究進展主要體現(xiàn)在維度創(chuàng)新和內涵延伸上。Holmstrom和Milgrom首次將激勵、權威、所有權作為混合治理的構成維度,尤其是他們對權威這一維度的考量,是先前學者所沒有注意的。[15]972—991Makadok和Coff提出混合治理理論的新內涵,他們認為混合治理的屬性應是市場與科層屬性的組合,并運用新的構成維度對混合治理形式進行分類,包括授權、計件雇傭、自治利潤中心、聯(lián)營、特許經營和準一體化。[3]297—319值得注意的是,混合治理的應用也越發(fā)廣泛,從服務業(yè)、零售業(yè)、物流業(yè)等傳統(tǒng)行業(yè)深入到跨地區(qū)跨行業(yè)的組織,如跨國公司、科技園、鄉(xiāng)村企業(yè)等。

三、混合治理研究的發(fā)展脈絡

(一)“奠基石”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初

盡管有關混合組織及其治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但真正重要的工作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 Williamson的奠基性研究。實際上,Williamson對混合治理體系的研究經歷了很長的發(fā)展階段。起先,他認為大多數(shù)交易集中于高度分散、相互獨立的市場交易和高度集中、實行科層制管理的交易之間,但是這些交易是不穩(wěn)定的,勢必會向兩端轉變,并逐漸形成雙峰狀態(tài)(Bimodal Distribution)[4]382—384;隨后,他又指出,中間狀態(tài)的交易才是更普遍的形式,并且這種交易始終受到經濟學、法學與組織理論的關注[16];后來,他明確地用混合組織表示企業(yè)和市場之間的各類組織形式,并將混合組織中的交易安排稱之為混合治理。[17]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Williamson創(chuàng)建了較為系統(tǒng)的混合治理理論,運用“離散結構選擇分析”的方法,將治理結構劃分為市場治理、混合治理和科層治理,并從激勵強度、行政控制、自發(fā)適應、協(xié)作適應、契約法5個維度刻畫了不同治理結構的屬性,總結歸納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市場治理具有較弱的協(xié)作適應能力和行政控制能力,但具有很強的自發(fā)適應能力和激勵強度,它完全依賴于外部法律條約來解決沖突。與市場治理相反,科層治理具有較強的協(xié)作適應能力和行政控制能力,相應地具有較弱的自發(fā)適應能力與激勵強度,在科層治理模式下,科層是自己的法庭,它依賴自身的管理機制解決問題。在混合治理模式下,交易雙方往往建立長期的合作約定,但他們是平等的買賣關系,因此,混合治理同時具有市場治理和科層治理的部分特征?;旌现卫淼闹卫韺傩詮姸忍幱谥械人剑哂兄械葟姸鹊募顝姸群托姓刂颇芰?,其組織自身與組織間的適應能力也位于市場治理與科層治理之間,并同時依賴于法律條款和自身的管理機制解決問題。

表1 治理結構的屬性

注:++表示強; +表示中強; 0表示弱。

在這一時期,Williamson的研究結果影響力仍十分有限,主要局限在新制度經濟學范疇之內。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交易成本經濟學發(fā)展到了經驗研究的階段,一些研究學者對不同類型組織形式進行了更為應用性的探索。Masten分析了航空行業(yè)的制度選擇與治理問題[18]; Thorelli把組織網絡形式視為市場與政府間的混合形式,認為它是權利和信任關系的網絡[19];Perrow等觀察到中間組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形象地把它稱為“隆起的中部”。[20]混合治理理論的研究自此進入了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

(二)維度創(chuàng)新:20世紀90年代初—21世紀初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混合組織及其治理研究進入到了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在Williamson的經典理論架構基礎上,大多數(shù)學者開始以混合治理結構的內在屬性及其分析維度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首先,如前所述,Williamson關于治理結構的研究集中于激勵、行政控制、適應性、契約等維度解析方面,但他對企業(yè)權威性質的處理則相對模糊,更未將權威維度納入到解釋治理結構的理論框架之中。在Williamson看來,企業(yè)內部具有很強的行政控制能力,主要依賴于自身的科層式管理機制解決問題;他認為科層治理的出現(xiàn)是為了節(jié)約交易成本,獲得更高的效率,但科層治理只是一個有效的集中決策機制,而不是組織內部的權威控制結構,權威并不處于科層治理機制之內。但是,Holmstrom和Milgrom則進一步拓展了治理維度的研究,他們認為正是企業(yè)家對資源的權威控制,才使得企業(yè)可以依賴于內部機制解決問題,所以將權威作為判斷治理結構的關鍵維度之一。[15]972—991

其次,所有權也被納入治理結構的分析維度中。所有權與治理結構的聯(lián)系起源于委托代理理論。20世紀 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Berle和Means提出委托代理理論,倡導所有權和代理權的分離,而激勵代理人最直接的措施就是依據(jù)其任務完成度給予相應的報酬,但企業(yè)監(jiān)控所有任務往往是困難的和高成本的。[21]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激勵,并減少交易成本,資產所有權被拓寬,有時委托人將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分配給代理人。在科層治理結構下,委托人完全擁有所有權,在混合治理結構下,雙方各自擁有部分所有權,而當委托人完全讓渡所有權給代理人時,就形成了市場治理結構。這樣一來,所有權的不同分配也就帶來了治理結構的差異?;诖诉壿嫞琀olmstrom和Milgrom將所有權發(fā)展為判斷治理結構的第二個維度。[15]972—991同時,他們保留了激勵這一維度,認為組織的治理離不開激勵制度。這樣一來,Holmstrom和Milgrom在委托代理理論的基礎上,從權威、所有權、激勵這3個維度來分析混合治理結構的內在機制與屬性。

(三)內涵延伸:2000年至今

從2000年前后開始,混合治理研究從基本的理論構建走向應用性的內涵延伸研究,包括更細致的治理維度分析,以及各類企業(yè)的案例研究。Zenger和Hesterly認為,現(xiàn)有的大部分企業(yè)運用混合治理模式,混合治理本質上融合了市場轉化和科層治理的相關要素。[22]Seibert等認為,企業(yè)是一種類似于市場的科層治理模式,它賦予員工更多的激勵。[23]而相反地,Oxley和Sampson則表示一些市場關系已經融入了更多的科層特征。[24]

值得關注的是,Makadok和Coff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沿用了Holmstrom和Milgrom區(qū)分市場治理和科層治理的維度,用一種新的劃分方法對治理結構進行區(qū)分,并認為混合治理的屬性是市場和科層屬性的組合,具體的治理屬性如表2所示。[3]297—319

表2 市場、混合、科層治理結構的屬性

從表2可知,Makadok和Coff用所有權、權威、激勵這3個維度來區(qū)分市場治理和科層治理,同Williamson思想一致,市場治理與科層治理居于治理結構的兩端。[3]297—319市場治理的特性是代理人擁有資產,具有低權威和高激勵的性質,而科層治理是委托人擁有資產,具有高權威和低激勵的性質。與Williamson思想不同的是,這里混合治理的屬性不再都是中間強度,而是部分維度具有市場的屬性,剩余維度具有科層的屬性。如委托人擁有資產的授權模式,它具有市場的低權威屬性,同時也具有科層的低激勵屬性。他們根據(jù)3個維度的不同強度,將混合治理分為6種結構,包括授權、計件雇傭、自治利潤中心、聯(lián)營、特許經營和準一體化。具體的特征描述如表3所示。

表3 混合治理分類實例

簡言之,從Williamson的“奠基石”研究,到Holmstrom和Milgrom對混合治理維度的創(chuàng)新,再到Makadok和Coff對混合治理內涵的新思考,混合治理研究經歷了3個主要的發(fā)展階段。其研究的不斷深入與豐富,催生了相關研究領域的進展,包括組織適應性研究、企業(yè)內部權威性研究、企業(yè)聯(lián)盟中治理結構的研究等。

四、混合治理研究的若干進展

(一)適應性研究

Williamson將適應性納入治理結構的構成維度之后,不同學科的研究對其進行了發(fā)展和完善。Joyce從組織演變的角度將適應性組織識別為一種區(qū)別于復雜組織的最高發(fā)展階段,組織的演化過程就是組織的適應性形成過程,組織適應環(huán)境是組織得以生存及演化的前提和本質。社會學角度的研究關注組織中所有成員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由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組織變革導致每個成員重新學習和適應新環(huán)境,組織也就因此產生了新的社會化要求。關注知識學習的學者則認為,組織適應性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知識積累與組織學習的過程,對某一特定治理結構的混合組織而言,其知識系統(tǒng)越完善,適應能力就越強。這些重要進展在一定程度上為改善組織適應性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和實踐思路。[25]

(二)權威性研究

Coase的科層權威觀是矛盾的,他既肯定企業(yè)是權威性組織又在分析企業(yè)邊界時繞過權威;Williamson的科層權威觀是模糊的,他承認權威的存在,但又反對將權威納入理論分析之中[26];Holmstrom和Milgrom的研究表明正是企業(yè)家對資源的權威控制,才使得企業(yè)可以依賴于內部機制解決問題,并首次將權威運用到治理結構的構成維度中。Makadok和Coff在先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將權威作為劃分治理結構的維度,如計件雇傭、特許經營、準一體化的權威性較高,授權、自治中心、聯(lián)營的權威性較低。[3]297—319權威性的研究是一個由淺及深的過程,該研究已成為學術界較關注的領域,體現(xiàn)在組織間或組織中各個階層的博弈。

(三)企業(yè)聯(lián)盟中混合治理結構的研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一個企業(yè)想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企業(yè)間只有建立合作關系,互相利用資源網絡優(yōu)勢,才能不斷開拓新市場,所以企業(yè)聯(lián)盟迅速得到大家的關注。因此,選取與企業(yè)聯(lián)盟相匹配的治理結構顯得尤為重要。Borys 和Jemison將企業(yè)聯(lián)盟治理結構分為兼并、購并、合資企業(yè)、許可協(xié)議和供應商安排5種,以期推動企業(yè)聯(lián)盟在行業(yè)內的戰(zhàn)略認知。[27]Das和Teng把聯(lián)盟治理結構區(qū)分為股權型聯(lián)盟和契約型聯(lián)盟2種。[28]探究企業(yè)聯(lián)盟的治理結構是一項同時具有學術與現(xiàn)實意義的課題。

五、結語

通過對混合治理相關文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對混合治理的研究還相對匱乏,國外對混合治理的研究初成體系,但相對還較為零散。將來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混合治理的研究:

第一,深化混合治理的構成維度研究。該研究起步較晚,盡管不少文獻研究了混合治理的維度,但尚未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國外學者對混合治理關鍵維度的認識莫衷一是,尚未形成較為一致的共識。筆者認為可將混合治理的維度從內生和外生兩個方面分析,如組織內部的自發(fā)適應、權威、所有權等都可以看作是內生維度,而組織外部的協(xié)作適應、契約法等可以看作是外生維度。另外,可以進一步探討這兩方面各自的作用機理及相互關系。

第二,加深混合治理的理論和應用分析。Williamson認為治理結構是線性、離散的,混合治理介于市場與科層之間。Makadok和Coff的研究表明混合治理的某些屬性是市場化的,其他屬性是科層化的,這種新的認知,為不同治理結構的存在提供了理論基礎。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混合治理結構更為復雜,純粹的市場和科層是很少存在的,企業(yè)為滿足自身發(fā)展要求而具有的與之相適應的治理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被現(xiàn)有理論所解釋,但其具有現(xiàn)實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對混合治理結構的內涵進行更為多元化的分析,以更好地解釋現(xiàn)實的管理行為。

第三,結合中國的管理實踐,進一步強化混合治理相關領域的實證研究。對于中國這一轉型經濟體,其組織實踐具有更大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各類復合型的組織大量存在,給管理者和研究者帶來了極大地困惑。因此,應用混合治理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中國情景的管理問題極具重要性和迫切性,亟待經濟管理領域的學者加以重視和推進。

參考文獻:

[1] GRANDORI A, SODA G. Inter-firm networks: Antecedents, mechanisms and forms[J]. Organization Studies, 1995, 16(2): 183—214.

[2] MOWSHOWITZ A. Virtual organiz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stimula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M].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3] MAKADOK R, COFF R. Both market and hierarchy: An incentive-system theory of hybrid governance fo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2): 297—319.

[4] 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J]. General Information, 1978:382—384.

[5] WILLIA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 Ecology, 2007,342(2):189—190.

[6] 彭正銀. 網絡治理、四重維度與擴展的交易成本理論[J]. 經濟管理, 2003 (18): 4—12.

[7] 洪進, 宛曉梅. 虛擬R&D組織的契約性質及其治理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 (14): 24—28.

[8] 李維安, 周建. 作為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源泉的網絡治理——基本的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設[J]. 南開管理評論, 2004(2): 12—17.

[9] 楊瑞龍, 楊其靜. 專用性、專有性與企業(yè)制度[J]. 經濟研究, 2001(3): 3—11.

[10] JOLDERSMA C, WINTER V.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hybrid organizations[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1): 83—99.

[11] SKELCHER C.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hybridity[J].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Management, 2005: 347—370.

[12] SMITH S R. Hybridization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governance challenge[J]. Policy and Society, 2010, 29(3): 219—229.

[13]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4(16): 386—405.

[14] WILLIAMSON O 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36(2): 269—296.

[15] HOLMSTROM B, MILGROM P. The firm as an incentive system[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84(8): 972—991.

[16] WILLIAMSON O E. Citation classic-matkets and hierat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J]. Current Contents/Arts & Humanities, 1988(10): 16.

[17] WILLIAMSON O E.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 MASTEN S E.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aerospace industry[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4,27(2): 403—417.

[19] THORELLI H 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7(1): 37—51.

[20] PERROW C, Wilensky H L, Reiss A J. Complex organizations: Acritical essay[M].Scott: Foresman Glenview, 1972.

[21] BERLE A, MEANS G. The modern corporate and private property[J].Economic Journal,1969,20.

[22] ZENGER T R, HESTERLY W S. The disaggregation of corporations: Selective intervention, high-powered incentives, and molecular unit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7, 8(3): 209—222.

[23] SEIBERT S E, SILVER S R, Randolph W A. Taking empowerment to the next level: A multiple-level model of empowerment,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3): 332—349.

[24] OXLEY J E, SAMPSON R C. The scope and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R&D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8—9): 723—749.

[25] 呂鴻江, 劉洪, 程明. 多重理論視角下的組織適應性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7, 29(12) :56—64.

[26] 王光慶. 市場、企業(yè)與經濟組織的分析邏輯[D].廈門:廈門大學, 2004.

[27] BORYS B, JEMISON D B. 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 Theoretical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2): 234—249.

[28] DAS T, TENG B S. Risk types and inter-firm allianc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6, 33(6): 827—843.

Hybrid Governance: Its Origin, Innovation of Dimensions and Extension of Connotation

HONGJin,LIUHui,WANGLiangb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Abstract:With technology-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ep evolu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merging organization forms with hybrid characteristics have triggered a series of more complicated management issues such as property management, management control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are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inking and methods.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hybrid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governance issues ca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a circles, and have made some important research progress. However, domestic researcher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field. 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f hybrid governance,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summary and analysis on its theory origin, development logic and import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hybrid governance; governance structure; ownership; enterprise alliance; authority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204(2016)02-0064-06

作者簡介:洪進(1965—),男,安徽銅陵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產業(yè)政策,創(chuàng)新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7117221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09YJA630153)

收稿日期:2014-09-03

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14.0421

猜你喜歡
權威性治理結構所有權
一方支付首付購房,婚后雙方一起還房貸未取得產權證的,離婚時房屋歸誰?
探析所有權在物權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
論所有權保留
民主的悖論
探討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
基于院校治理的管理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途徑
國有企業(y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權利人放棄所有權只能適用注銷登記
哲學百科全書的經典之作
长春市| 新田县| 临泽县| 宁城县| 明溪县| 富民县| 象山县| 太仓市| 甘孜县| 土默特右旗| 正蓝旗| 开阳县| 肃南| 巍山| 客服| 东光县| 嘉鱼县| 巴楚县| 庆阳市| 镇康县| 措美县| 乃东县| 吉木萨尔县| 佛坪县| 儋州市| 渝北区| 孝感市| 唐山市| 田林县| 呼伦贝尔市| 太保市| 清流县| 三台县| 通州区| 宜阳县| 三原县| 福建省| 琼海市| 兴业县| 防城港市|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