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知箴
【摘 要】樂俑,是我國古代墳?zāi)怪杏脕硖娲钊伺阍岬?、用于表現(xiàn)音樂內(nèi)容的偶人,按照用途可分為樂舞俑、奏樂俑、戲弄俑和說唱俑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奏樂俑中的琵琶樂俑。
【關(guān)鍵詞】唐代;琵琶樂俑;琵琶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63-02
唐代是我國琵琶演奏藝術(shù)發(fā)展的高峰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琵琶演奏已成為一項雅俗共賞的音樂節(jié)目。目前所見的唐代琵琶樂俑共計43件,這些樂俑的演奏姿勢和所持琵琶的形制都不盡相同,筆者擬從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樂俑所持琵琶的形制
筆者根據(jù)樂俑所持琵琶頸部的特征將琵琶主要分為三種形制,簡述如下:
(一)直項琵琶樂俑
該類樂俑共計18件,典型的有安陽楊偘墓琵琶俑(圖1)。1983年5月,該樂俑出土于河南安陽第二制藥廠唐墓,屬初唐時期,女俑斜抱一琵琶,梨形音箱,直項。
圖1 圖2 圖3
(二)曲項琵琶樂俑
該類樂俑共計9件,典型的有洛州刺史賈敦頤墓琵琶俑(圖2)。2009年10月,該樂俑出土于河南洛州刺史賈敦頤墓,其年代為顯慶元年,女俑橫抱一曲項琵琶,琵琶為梨形音箱,曲項,張4弦。
通過觀察九件樂俑所持的曲項琵琶,我們可以看到,其基本形制特點為梨形音箱,頭部向前或向后彎曲,張4弦。
關(guān)于曲項琵琶的形制,薛收的《琵琶賦》中有載:“爾其狀也,龜腹鳳頸,熊據(jù)龍旋。戴曲履直,破觚成圓。虛心內(nèi)受,勁質(zhì)外宣?!雹偃毡灸瘟颊齻}院藏有唐代曲項琵琶的實物——螺鈿楓琵琶(圖3),如圖所見,樂俑所持曲項琵琶的形制與正倉院所藏琵琶的形制基本一致,同時也與薛收《琵琶賦》中的記載是相符的,說明這種曲項琵琶在當(dāng)時確實是存在的。
(三)其他形制的琵琶樂俑
其他形制的琵琶樂俑共計16件,其中有故宮博物院藏琵琶俑(圖4)。該樂俑由故宮博物院于1959年收購,屬初唐時期。如圖所見,女俑斜抱一琵琶,為長梨形音箱,首部殘缺,張5弦。
日本奈良正倉院藏有唐代五弦琵琶的實物,例如:螺細(xì)紫檀五弦琵琶(圖5)。故宮藏樂俑所持琵琶首部殘缺,是否為直項已不可知,但其他部位的形制與五弦琵琶的實物基本相同,故筆者推測這件女樂俑所持的琵琶很可能就是五弦琵琶。
圖4(正面) 圖5(背面)
二、琵琶樂俑的演奏姿勢
琵琶樂俑的演奏姿勢包括琵琶的抱持姿勢和彈奏方式,其中抱持姿勢又可分為三種。
(一)琵琶的抱持姿勢
1.橫抱琵琶樂俑
橫抱琵琶樂俑共計16件,典型的有插秧村琵琶俑(圖6)。該樂俑1955年出土于陜西西安插秧村唐墓,男俑橫抱一琵琶。
圖6 圖7
2.斜抱琵琶樂俑
該類樂俑共計23件,其中斜抱又分為首部上傾的斜抱和首部下傾的斜抱。
(1)斜抱(首部上傾)
該類樂俑共計5件,如青州琵琶俑(圖7),出土于山東青州古墓,該女俑斜抱一琵琶(首部上傾)。
(2)斜抱(首部下傾)
該類樂俑共計18件,典型的有故宮博物院藏琵琶俑(圖8)。該樂俑1952年由鄭振鐸捐贈,屬盛唐時期制品,女俑斜抱一琵琶(首部下傾)。
圖8 圖9
3.豎抱琵琶樂俑
該類樂俑共計4件,例如:長治琵琶俑(圖9)。1961年4月,該樂俑出土于山西長治市東郊北石槽三號唐墓,屬初唐時期,女俑豎抱一琵琶。
在這43件琵琶樂俑中,橫抱琵琶樂俑共計16件,斜抱琵琶樂俑共計23件,豎抱琵琶樂俑共計4件??梢姴捎眯北玫淖藙葑疃?,大部分也都是首向下的斜抱,與今日琵琶的演奏姿勢大相徑庭。
(二)琵琶樂俑的彈奏方式
通過對這43件唐代琵琶樂俑的彈奏方式的分析,除去無法判斷的,剩余的琵琶樂俑中,撥彈的有19件,手彈的有10件,可見,唐代時琵琶的演奏還是以撥彈為主。
綜上所述,我們可發(fā)現(xiàn)曲項琵琶確實是存在的,同時可以看到抱持琵琶的姿勢有橫抱、斜抱(首向上和首向下)和豎抱,且以斜抱姿勢為主。琵琶的彈奏方式則有撥彈和手彈兩種,多數(shù)采用撥彈的方式。
由于這些樂俑所持的琵琶并非完全寫實之作,所以本文僅對唐代的琵琶樂俑進行了簡單客觀的梳理和初步分析,以此管窺唐代琵琶的發(fā)展?fàn)顩r,希望能為琵琶發(fā)展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注釋:
①莊永平:《琵琶手冊》第395頁,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參考文獻:
[1]段振美.安陽市第二制藥廠唐墓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1986(03).
[2]黃吉軍.唐代洛州刺史賈敦頤墓的發(fā)掘[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08).
[3]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北京卷、山東卷)[M].河南:大象出版社,1996.
[4]劉東升.中國古樂器[M].湖北: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