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寶霞
如果說基礎教育是在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語文教學是在為學生的精神成長打底,那么富有人文情懷的閱讀完全可以為學生構建起精神家園。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⑦可見,讀什么樣的書,怎樣讀書對青少年的成長影響巨大。這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中學一線,很多老師寧愿多做一張試卷,多講評幾道習題,也舍不得空出時間多給學生一次自主閱讀的機會,因為他們覺得眼前的各種考試、各種排名是自己和學生都輸不起的,閱讀的意義雖然“深遠”,但若考試成績差,家長會指責,學生也會退縮,自己在別的老師面前也難以獲得認同。
美好的愿景敵不過沉重的現(xiàn)實,雖然無奈悲哀,但確也有幾分合情之處。要改變這種無奈,減少這份悲哀,我認為一個有追求的老師,至少要學會在課堂閱讀管理與應試化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點”至關重要,它是消除家長猶疑心理的關鍵,是鼓勵學生擁有閱讀自信的關鍵,也是在那些忽視閱讀者面前樹立專業(yè)尊嚴的關鍵,更是閱讀生命得以延續(xù)的關鍵。在實踐中,我覺得進行主題閱讀、鑒賞性閱讀和開展豐富的閱讀交流活動便是這樣的 “平衡點”,它們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昂首挺胸、揚眉吐氣地行走在閱讀的大道上,而且可以持續(xù)增強閱讀的影響力,不斷延續(xù)“閱讀生命”。
所謂“主題閱讀”,就是以教材的閱讀主題為主線,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因為類似背景知識的積累會使學生相對容易地理解相關話題的文章,這也有利于將閱讀方法由課內習得遷移到課外應用,并且促進對同一主題的感知、思考逐漸走向全面、深刻、獨到。目前不少教材都有配套的《讀本》《同步拓展閱讀》,但在中學一線,不少老師往往會因教學時間緊、教學任務重而將他們“打入冷宮”。這種白白浪費現(xiàn)有優(yōu)質資源的做法實在令人痛心。我們推行的課堂閱讀管理就是要改變這種做法。課堂上老師應切實做到精講精練,將時間用到刀刃上,做到學生會的、能自己解決的內容堅決不講;課后簡單重復的機械性練習堅決不做。這樣堅持下來,就可以節(jié)約不少教學時間,這些時間便可以用來完成主題閱讀,這樣的閱讀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也可以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獲得思想、情感、智慧,促進相關主題知識體系的生成。
“鑒賞性閱讀”主要用在文學類作品的閱讀與欣賞方面。這種閱讀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一個學期中可以運用兩到三次,因為它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想象與聯(lián)想能力、思考和表達能力。在進行鑒賞性閱讀時,需要注意過程的階段性、層次性,可以從給文章寫評注開始,逐漸發(fā)展到談感受、寫評論。對寫得好的同學一定要及時表揚,對其中優(yōu)秀的可以通過在班上朗讀、印發(fā)文章的方式,促進大家一起來學習、點評。這樣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便可以不斷豐富閱讀的內涵了。
開展讀書交流報告會,排練課本劇,圍繞某一閱讀主題進行辯論等豐富多彩的閱讀交流活動,也可以相機穿插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這些活動在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理解力、表達力、思考力的提高。這些能力正是應試閱讀能力中最需要的。我在班上將這幾方面的活動有機組合,實行了兩個學期之后,我的學生在閱讀能力和寫作方面都有了可喜的提升,現(xiàn)在他們閱讀的興趣越來越濃。
這些為了促進學生心智成長、健全青春、豐富人生而進行的活動,因為找到了閱讀與應試教育之間的平衡點,而且在激發(fā)智慧、豐潤心田、培植精神、塑造靈魂方面也會逐漸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閱讀是一種美好的生命行為,可以構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園。從而使閱讀的生命得以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