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學 邱文華
對《游褒禪山記》一處譯文的質疑
●江西省南康中學 邱文華
筆者在教學中注意到,近年來人教版必修2的“教師教學用書”一直把《游褒禪山記》中“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句話視為因果關系的復句,筆者認為其理解值得商榷。先看相關段落的原文和譯文——
原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保ㄈ私贪姹匦?《游褒禪山記》)
譯文:“地方平坦而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并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人教版必修2 “教師教學用書”《游褒禪山記》譯文)
筆者認為,這句話應該是一個單句而非復句,教參對該句的翻譯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要判斷該句是單句還是復句,關鍵是要弄清“人之所罕至焉”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句子;而要弄清“人之所罕至焉”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對其中“之所”作用的把握尤為關鍵。
在文言文教學中,“之所”結構常被分解為“之”和“‘所’字結構”。
作虛詞時的“所”字,它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來說,“所”大多用在動詞(包括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或動詞短語之前,使其后面的動詞或動詞短語變?yōu)槊~性短語,因此,“人之所罕至焉”中的“所罕至”是一個名詞性的短語,意為“很少到達的地方”(“焉”為句尾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
再看“之”字,“之”在文言文中用法比較復雜,這里只談作助詞時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獨用,一種是和“所”字連用。
單獨用時,助詞“之”主要有下面幾種作用:可譯作“的”,如“欲誅有功之人”(《鴻門宴》);可作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可作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可起調節(jié)音節(jié)作用,如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國也》);可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主謂結構變?yōu)槠Y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等。上面幾種用法都不適合我們所探討句子中“之”的用法。
“之”和“所”字組合在一起成為“之所”結構時,“之”可看作是定語的標志。王力先生在其編著的 《古代漢語》中說:“由于‘所’字和動詞結合以后組成的詞組帶有名詞性,所以能夠被定語所修飾。”這話可視為“之”用作定語標志的依據(jù),據(jù)此,句中的“人”可視作“所罕至”的定語。而類似的例子在中學教材中很常見,如:“縱一葦之所如”(《赤壁賦》)、“較秦之所得”(蘇洵 《六國論》)、“亦余心之所善兮”(《離騷》)、“君之所知也”(《燭之武退秦師》)等等?!叭酥敝裂伞敝械摹爸币矊俅祟愑梅?。
據(jù)此,我們可認定,“人之所罕至焉”并非一個獨立的句子,而只是作為單句“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中的一個成分。“人之所罕至”意為“人們(的)很少到達的地方”;句中作為連詞的“而”,并非表因果關系,而是表并列關系。
最后,要準確理解該句的含義,還有一個詞語我們需探討一番,這個詞語就是“險遠”。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教參和復習資料都認為“險遠”在該句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筆者也同意此種看法。如果把它當詞類活用看待,“險遠”就跟“人之所罕至焉”一起作“在于”的賓語,我們便可把該句譯為:“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和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但筆者更傾向于保留“險遠”形容詞的詞性特點,讓它跟“人”一起作“所罕至”的定語 (上面王力先生的論述可作依據(jù)),這樣,我們便可把該句譯為:“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和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p>
這兩種翻譯,于事理和語法都說得過去,但筆者認為第二種翻譯更簡潔。而無論哪種翻譯,都比教參的理解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