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心理效應指人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chǎn)生的相似心理反應的傾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小學第一學段的孩子們來說,寫話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利用心理效應能較好地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充分張揚個性,從而促進其共同發(fā)展。
一、首因效應——消除畏懼心理
首因效應是給人留下第一印象產(chǎn)生的效應。第一印象指兩個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能在感知者心中保留較長時間,且不易改變。
孩子進入學校時,對所有的學習內(nèi)容都充滿著新鮮感,包括寫話和習作。為什么在隨后的學習中會對習作產(chǎn)生畏懼心理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在認識“作文”這個朋友的時候,父母、老師或者學哥學姐們總會告訴他們:作文很難寫,很重要,要好好學!好好寫!帶著這種“恐懼”心理,加之隨后碰到的困難,“作文”便永遠地失去了魅力。因此,小學第一學段寫話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必須根據(jù)首因效應,消除畏懼心理。
在第一次要求學生寫話前,我悄悄地用手機錄制了他們在課余的許多有趣的話語,并進行整理,寫了一篇《我們的話》。上課后,我先讀了那篇小短文,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fā)出咯咯的笑聲?!靶∨笥褌儯@些話寫得好嗎?”孩子們拼命地點頭?!跋氩幌胫浪麄兊淖髡??”我鄭重地叫出孩子們的名字,并播放了錄音。教室里響起了一陣嘖嘖的贊嘆聲……于是,我告訴孩子們,其實寫作文就這么簡單,平時怎么說,就可以怎么寫。寫好作文,就可以記下我們的生活,等長大了看看,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隨機,我又出示了上幾屆學生自制的作文集——從孩子們明亮的眼睛中,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和“習作”一見鐘情了!
二、登門檻效應——激發(fā)向上心理
一個人如果接受了他人一個小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一個同類性質(zhì)的更高的要求,心理學上稱這種現(xiàn)象為“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的運用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寫話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登門檻”效應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期望,即建立門檻,然后再層層遞進,讓學生通過一個個“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斷向前,走向成功,增強自信。
二年級下冊《識字七》是一首表現(xiàn)愛護動物主題的拍手歌,孩子們很喜歡讀,但如果當場要求寫這樣一則長長的詩歌,一定會被認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為此,我先讓孩子們模仿課文的樣子,任選一個數(shù)字,寫一句話,孩子們欣然動筆,兩分鐘后便完成了。我請十個寫不同數(shù)字的孩子連起來讀一讀,隨機告訴他們詩歌要注意字數(shù)差不多,如果能注意押韻,讀起來會更好聽!然后就大大地表揚了他們:瞧,這就是一首我們自己寫成的拍手歌,不到兩分鐘就完成了,孩子們真的好厲害哦!
看著學生紅撲撲的小臉,我知道時機成熟了:下面再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寫一句話,但是要求不同的主題,可以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沒問題。兩分鐘后,五花八門的主題讓我驚訝:有注意安全的,有講究禮儀的,有節(jié)約糧食的,還有自我保護的。趁熱打鐵,我又布置了一個回家作業(yè):寫拍手歌,可以寫三句,可以寫五句,也可以寫十句。第二天收上來的小詩竟然沒有一首是三句的,五句的只有兩個,甚至有一個孩子寫了十五句。
三、共生效應——培養(yǎng)合作精神
自然界中有一種現(xiàn)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而與眾多同類植物生長時,則枝繁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這種自然現(xiàn)象稱之為共生效應。共生效應中體現(xiàn)了一種合作精神。第一學段的孩子年齡小,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都比較淺薄,但是他們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喜歡和同伴一起學習、游戲。在寫話學習中,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通過“分組合作—交流互評—修改提升”,能促進自己和他人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一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蘭蘭過橋》,上完后,我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孩子們小組合作設計一座未來的橋,一起畫一畫、寫一寫,然后派代表上臺介紹,其他小組進行點評:有沒有把橋的樣子和作用說清楚,你們還有什么可以補充的?最終評選出“最佳的橋”和“最佳工程組”?;顒咏Y(jié)束后,請孩子們再次修改,并把畫張貼起來進行展覽。
這樣的團隊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激情,相互的合作和互相的點評給言語發(fā)展搭起了支架,共同的成功更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完善所寫文字的欲望。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瓦拉赫效應——鼓勵個性表達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中學時,他表現(xiàn)得十分“笨拙”,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zhì),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點燃了并獲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一旦找到了發(fā)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后人稱這種現(xiàn)象為“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教師可以根據(jù)瓦拉赫效應,挖掘?qū)W生的閃光點,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發(fā)展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空間和機會。
第一學段的孩子在寫話時往往容易人云亦云,模仿性較強。在肯定他們善于向別人學習的同時,我告訴孩子們和別人一樣的句子只能得三星,而有自己特色的句子就可以得到五星,因為那是屬于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熬渥邮俏易约旱摹背闪撕⒆觽兊墓沧R。
二上課文中有用“像”字寫話,很多孩子都寫了“妹妹的臉蛋像蘋果。”“月亮像彎彎的小船?!蔽揖凸室獍櫫税櫭碱^說:“這些都是一年級的句子,誰能讓你的句子也升到二年級來呢!”于是,孩子們紛紛出謀劃策:“妹妹的臉像蘋果,又紅又圓?!薄霸铝料駨潖澋男〈自谱谏厦鎿u呀搖!”……從此以后,“讓自己的句子盡可能成為高年級句子”又成了孩子們寫話的努力方向。
鼓勵個性表達,瓦拉赫效應讓孩子們的寫話成了塑造自我的一個平臺,真正彰顯著“我手寫我心”的小學生習作的真諦。
在寫話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有很多,本文僅總結(jié)了幾種在教學中最常用的心理效應。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一門“靜等花開”的藝術(shù),只要我們用心去呵護、用心去感染、用心去尋找更多的心理效應構(gòu)建我們的教學,就一定能等到孩子們“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日子!
參考文獻:
[1]林樂波,畢一星.教育心理效應解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
[2]黃大龍.課程改革中幾種心理效應的運用[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
[3]徐明星.妙用心理效應,激發(fā)習作興趣[J].江蘇教師,20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