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君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詩之音韻的奇葩
——美國隱居女詩人瑪麗·基林·邁澤爾及其格律詩
丁浩君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美國女詩人瑪麗·基林·邁澤爾可稱為是繼朗費羅之后的另一位“歌的詩人”,其對先輩詩藝的追尋與拓新,使我們見證了傳統(tǒng)與繼承間詩歌脈動的生命之泉。分析了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生態(tài)土壤及所遵循的不同的詩歌美學旨向,并對詩人邁澤爾嫻熟的詩歌節(jié)奏與斑斕的詩歌韻律作以評介,從而感受傳統(tǒng)的魅力。
邁澤爾;格律詩;音韻;節(jié)奏美瑪麗·基林·邁澤爾生于美國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是愛爾蘭移民的第二個孩子。其父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愛爾蘭移民來到美國,并落腳于蒙大拿州的銅礦城市巴特。
美國Webster大辭典曾對當代女詩人下過這樣的定義:“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藝術(shù)家,具有極大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表達才能及對所述之筆有獨特的掌控能力”作為一位終生執(zhí)著于詩的求索境界,且以詩美韻律的實踐為第一生命的隱居女詩人,其孤凄的身世、以詩為伴的生平都堪與美國先期于世的另一位隱居女詩人艾米莉·迪金森相得映照。邁澤爾于迪金森去世三年后出生,儼然承繼了孤獨女詩人的大部分特征。作為平民百姓,兩人都未曾有過長久的讀書生涯,卻都在孤寂的一生中皈依詩門,并以各自獨特的、對詩的闡釋、對詩的不同的美學追求及其表現(xiàn)手法,為后人再現(xiàn)了平民詩人內(nèi)心涌動的詩潮,也為后繼的研究者提供了美國詩人原生態(tài)的土壤及可資可鑒的異邦詩人生長的獨特境遇。就其隱居、寂寞及對傳統(tǒng)詩藝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及成就方面,瑪麗·基林·邁澤爾則是位堪與美國先期的女詩人艾米莉·迪金森比肩的美國近代女詩人。
邁澤爾出生于美國蒙大拿州“憑刻苦自學獲得了教師終身證書,結(jié)婚后便辭別講壇。再生第二個孩子后,因患神經(jīng)紊亂癥后隱居在家?!痹谇逍褧r,她“如饑似渴地讀書,尤喜于研究英語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對發(fā)生在這個世界上大家習以為常的種種事物作出精細的品味”。邁澤爾的隱居,雖有不幸的疾病在先,卻顯出奇跡般的神通,由于婚前的教書生涯及對事物的積累,她對歷史事件,公眾所關(guān)心的話題以及當?shù)氐娘L俗事貌都一一了然于心?!八鶅A注的情感、細微的事態(tài)描述簡直就是一個舉世觀光的旅行者的視覺和境界”。然而,她的詩作都是寫作于加州海陸相交的城市舊金山。她的足跡至遠未曾超越過舊金山灣區(qū)數(shù)百公里范圍內(nèi)??v觀歷史,古今中外不乏詩人選擇退居山林,獨處苦思或避紛爭于朝,或棄功名于世,獨處苦思并將他(她)們的精神之思積淀成詩,流傳于世。而孤獨,則成了他們詩之生命的選擇,落得個清靜悠閑。他們孤獨的隱居生活都是和自然界的景物有關(guān),又都從外界滲透到內(nèi)景——隱居的處地和獨居偶所。自稱為畫詩的美國詩人卡明斯則干脆把孤獨這個詞的英文字母拆散并排成一首詩,形如零落飄下的孤葉,將孤獨之境與視覺的秋葉飄然下落的視覺完美融合。中國古代的一些表現(xiàn)孤獨與落魄的詩句也每每既有寫景又有抒情,如司空曙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又如馬戴的“落葉他鄉(xiāng)樹,孤夜人”等。這種窒息的孤獨使詩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生”與“死”的主題間徘徊,從立意寫生變幻成悲然寫死,由傷感變幻成為狂喜。
邁澤爾的一首詩,冠以“求生”,將生與死作了瞬間的切換:
我,未曾亦永不會得生,
只因你心之庇所拒絕將我收容。
我將以無形之體于死亡中悲吟,
直到生命的呼吸體施與降臨
像灰濛的霧靄頭頂彌漫,
如死亡之幽靈輕踮著腳尖——
嬰兒的心靈,渴望貼與你的心房,
卻不曾被丟棄給無盡的遺忘。
太久的渴望,那副欣喜
你屈狀的臂彎,你親吻的熱息,
于寬闊的隧道,死亡不時威立
我卻在等你,平伸出渴望的手臂,
次復一次的傷擊,隧道變冷
比卷縮的蓋單還促人心驚
比你身臥的葬衣,那引發(fā)愁緒的尸身,
還引人心痛萬分。
在這里,詩人以一個纖細的生靈,呼喚著一個“將生”的機遇。乞望著“這無形之體”成為“生命的呼吸體”。在對“母親”的殷切呼喚中,找尋開啟“隧道”的生命之機,渴求心靈“貼于你的心房”,而變冷的“隧道”,使生靈難以存息,然而,對生命的冷漠對一個渴望面世,尋求溫暖的生靈的漠然,又何嘗不在當世的人間獲以飽嘗而苦苦尋求“再生”的解脫呢?病魔在身,久無親友陪伴,從一個孤獨的隱居女人心里迸發(fā)的,儼然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異化,人與自然的依賴關(guān)系也出現(xiàn)了扭曲。依如美籍德裔社會哲學家、心理學家、新弗洛伊德主義創(chuàng)始人費羅姆所闡釋的“……因為人類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離開了自然,居于動物王國之上并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被拋棄者。動物王國的無法返回和物質(zhì)家園的沒有依靠迫使人類自誕生就永遠懷上了深深的孤獨情結(jié)?!币嗳缫晃晃鞣皆u論家所闡釋的那樣“或許我們正處于一個恐慌的時代,人類在世界上的處境已失去了穩(wěn)定和不變的自然程序,失去了一整套的正常的禮儀”。
這無助的恐慌,這孤獨的精神氛圍之下,我們卻讀到了一種掙脫——從一個柔弱且?guī)в胁∩淼呐由砩暇`放的沖決之力。她在一首題為“萎靡之路”(A Weary Way)的詩中,發(fā)出了“我要一躍”(I Would Go Out)的呼聲,面對命運的苦澀,死亡的威脅,她從內(nèi)心迸發(fā)出決然的抵御:
“I must have space when Death’s swift shadow falls,
So that my wings may spread for my last flight”
“我須留與空間待死亡的疾影臨落,
方展雙翼凌空作最后的振翅一飛”
詩人的單音節(jié)選詞猶如一顆顆子彈,鏗鏘有力,并選以“抑揚格”的步律,以“輕重”的往復,笑傲死亡的降臨。誠然,她也有常人的反省和自悟,欣喜于與上帝的心靈對話和接受自我般的心靈撫慰,她寫到:
多少次于恐懼中呼喚
卻不曾有人聽見,
倘有人會意聽懂,
亦不會報予一聲。
于是,默然于一個人的萎靡,
無人與我相依,
無人賜予一記激勵
來承接我的恐懼。
是我的心在哭,卻無人得聽,
我是否不該這般癡情,
敢于眾人面前點評
是否該將這命運一一順應?
某處定有顆心溫暖慈祥
會向這里投來觀望;
會停下來祝福與我,
把愛的憐憫細語傾說。
……
你說過“我的孩子,你可曾思量,
你本不該陷入這般悲傷”,
這是我所聽到的唯一
“你不必這般悲傷于恐懼”。
“你要知道我就蕩在你的身邊
你卻不能將我窺見,
是你自己封閉了自己
于這悲傷的笆籬”。
這里,詩人以悲憐的哀痛,向造物主上帝發(fā)出“承接我的恐懼”的救贖之聲,并幡然于自己所囤的“封閉的籬笆”,完成了一次真正意義的與上帝的親近。從這種反省自悟中,我們也看到詩人明快的一面。兩位相繼于世的女詩人,憑己卓越的才能和淵博的學識,自陷孤獨卻乞靈于詩,斗室之圍下卻完成了一個智者馳騁千里的精神漫游,她們的詩作不求發(fā)表,只求在奇特的意境中、超然的韻律節(jié)奏下記載心靈的激越流動。作為中產(chǎn)階級女子,她們或許渴望像男人一樣走出家庭,到大千社會中去嘗試,但她們面對男權(quán)社會的高山面前,迪金森選擇的是退卻,而邁澤爾雖走入了婚姻,卻未安于相夫教子,在與疾病的苦苦搏斗中,她高揚了女權(quán)主義的大旗,追求自我,放飛心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突圍。
關(guān)于詩歌的押韻,黑格爾曾視其為“同韻的復現(xiàn)”,隸屬于浪漫型藝術(shù)。他曾揭示到“浪漫型詩一般著重感情的‘心聲’,所以專心致志地沉浸在字母、音節(jié)和字的獨立音質(zhì)的微妙作用里;它發(fā)展到對聲音的陶醉,學會把聲音的各種因素區(qū)分開來,加以各種形式的配合和交織,構(gòu)成巧妙的音樂結(jié)構(gòu),以便適應內(nèi)心的情感”?!爸劣谠妱t絕對要有音節(jié)或韻,因為音節(jié)和韻是詩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富于意象的富麗詞藻還更重要”。詩歌由于有了押韻而使得它在歌唱或朗讀時產(chǎn)生出抑揚頓挫的音韻美。
對于飽讀詩書的邁澤爾來說,其音律的追求和拓新,從詩歌聽覺形象的營造和追求,尤其是對美國以朗費羅外代表的詩意嫻熟、音韻優(yōu)美的傳統(tǒng)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方面,為我們揭示了其人生藝術(shù)生命不同的一面。
作為傾畢生精力于英詩格律研究的大師,邁澤爾的格律詩創(chuàng)作實踐充滿著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對音律模式的刻意追求。在她的800首詩中,英詩之傳統(tǒng)體式的英雄雙行體占有一定比重。這種詩體每節(jié)兩行,每行五音步,抑揚格,兩行同韻,如詩人的“Via Crucis”一詩:
“What purpose can be served because men live”[A]
Agnostics cry,and who can answer give?[A]
“Is life in vain because men soon must die”[B]
And petulant with pain he questions why![B]
(兩節(jié)中,除第二節(jié)第二行第二個音步為非主流音步“抑抑格”外,其余均為“抑揚格”音步)
“既然得生,那人活著該為哪般?”[A]
于莫名的哀號,誰人解惑這疑難?[A]
“既然必死,那生是否歸于徒勞?”[B]
于痛的恐慌,他迸發(fā)出一記問號![B]
詩人也寫了為數(shù)不少的三行詩(Tercet),三行同一尾韻(triplet)。并嘗試各種韻式的組合,其中包括隔行尾韻“ABAB”式的四行體詩(Quatrain),但也有稱之為吻韻(抱韻)的詩(envelope stanza),比如詩人的“當年輕已死”(When Youth is Dead)一詩中,詩人感嘆于年老將至,坦然地寫道:
…
Come softly,Age,that I may not despair,[A]
That I may see how beautiful you are,[B]
No shrink in fear,from seeing you afar,[B]
Be gentle,Age,and take me unaware.[A]
(該詩為抑揚格五音步,第一行第一個音步為揚抑抑格。最后一行為四音步,其第四音步出現(xiàn)短缺音節(jié)Catalectic)
……
輕些來吧,衰老,我當不至陷入焦躁,[A]
我許會一睹你是那般的優(yōu)美,[B]
且不會遠遠望來,因懼而頹廢,[B]
溫和些來吧,衰老,請在無意中將我捉牢。[A]
還有些六行詩,(6—line staza)其韻律安排簡直就是她的專利,她未按“AABAAB”“ABABCC”“AB?CABC”或“ABCCBA”的傳統(tǒng)押韻模式,而以“ABABAB”創(chuàng)而代之,如“黃昏中的孩子”(Childrenat Dusk)
Sweet are the various bird notes,[A]
Piping or cheeping or trill,[B]
Pouring from many absurd throats[A]
When the day’s traffic is still-[B]
The multitudinous-heard notes[A]
That ripple from hollow and hill.[B]
(該詩為抑揚格,四、三音步交錯排列。第一、二、三行以揚抑格開始,俗稱“變格”)
美妙是眾鳥的歌喧,[A]
吱吱,咕咕,啾啾,[B]
莫名的群嗓傾吐婉轉(zhuǎn),[A]
當白天的繁忙走進清幽[B]
涌來的是八方的和弦,[A]
細浪般在凹地與山巒間奔走。[B]
而在其他的六行體詩中,詩人亦作出了不同的韻腳安排,其形式更為獨特,如詩人的“魚情心馳”(Fishing Fleets)一詩的第一節(jié):
Tis no kind of night for fishing,[A]
With the water madly swishing[A]
On the shore.[B]
The thunder heads are brewing,[C]
And the frightened Kittens mewing[C]
At the door.[B]
(該詩一、二、四、五行為三音步,第五、六行為一音步,分別接續(xù)第二、五行的內(nèi)容使意義有突降之感。此外,三音步各行尾韻均為“揚抑抑格”,和整體混步,兼有聽覺、視覺雙重美感。)
這不是典型的垂釣之夜,[A]
水面嘩嘩歡縱劇烈,[A]
撲向岸旁。[B]
迅雷急瀑在匆匆醞釀,[C]
恐懼的貓咪的聲聲哀響,[C]
傳自門廊。[B]
詩人的五行詩的韻腳更是集五行詩之所有形式,但用“ABAAB”形式(兼有其余“ABABB”和“ABCCB”兩種形式)為多,四音步,抑揚格,十音節(jié),如“雪鳥兒”(Snow Birds)一詩
Gleaner of Beauty!The wonder is why[A]
The poets are woefully still.[B]
Have they not seen you go fluttering by[A]
Like spangles of jet on the tissue of sky[A]
That is blown from the snow-sheeted hill.[B]
You are small restless bodies that ceaselessly form[A]
Quick patterns with changing of wings;[B]
You beat through the snow in a crusading swarm [A]
Like scraps of confetti blown in by the storm[A]
To retrace these invisible rings.[B]
美之聚者,真弄不清[A]
詩人竟會對你暗然。[B]
可否一睹你振翅疾飛的靚影[A]
像機翼的掠光遠襯著如沙的天穹[A]
從覆雪的山上一路飄旋。[B]
你飛揚的纖體不停地聚集[A]
羽翼輕旋交織著疾逝的陣容;[B]
你征戰(zhàn)的群體掠過雪地,[A]
像五彩紙絮被來風一掃而去[A]
復卷起一環(huán)環(huán)飛動的隱形。[B]
翻閱邁澤爾九本英詩作品,人們不禁為一個精通詩韻的奇才而發(fā)出驚嘆,作為對英詩音韻的嫻熟駕馭者,堪為英詩音韻的集大成者,在為自己的隱居獨處注入詩韻的情趣、自覺接受傳統(tǒng)詩美熏陶的同時,她為自己作品中音韻的調(diào)整與修改浸注了多年的心血?!霸陂L達二十年漫長的恢復期以后,她的身體逐漸康復并繼續(xù)她的詩歌寫作,經(jīng)年不輟,不斷朗讀,不斷修改終達臻今日的成熟”。這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源于她的教師身份——一個傳知解惑、充滿靈性的思維之體?;榍凹盎疾∫郧暗慕處熒牡臒羟芭啠囵B(yǎng)了她嚴謹求精的質(zhì)量意識,出自她手中的一首首詩歌,宛如她先前圍坐身邊的一個個嗷嗷待哺的知識學子,她要把內(nèi)心中最明亮的一面展示給他們,把最動人的心靈之聲傳遞給他們,那種本能的藝術(shù)良知召喚著她要用畢生的努力為孩子、為世人捧獻出最優(yōu)美的詩句,因而,她選擇了最令學子和大眾“讀則上口,背則順暢,進而能留下來、傳下去”的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形式來啟迪她的老幼讀者。作為詩人、教師終身證書獲得者的邁澤爾與迪金森所不同的另一點還在于,她是位詩歌誦讀的努力倡導者和精心實踐者。在她的詩句中,你幾乎找不到信手寫來、不拘韻律節(jié)奏的詩行(詩句),這種努力當然會遭致一些“因韻害意”論者的批評,但卻給世世代代詩歌傳送者一個不容詆毀的事實,深邃的意境,伴與優(yōu)美的旋律,是古今中外詩家之作品得以傳世的基本要素。捧讀女詩人的篇篇詩作,我們每每幾乎都要誦讀出聲,這種集英漢兩種詩學傳統(tǒng)、兩種文化積淀基礎(chǔ)上的一致,使我們看到了蕓蕓眾生,大千世界的內(nèi)在規(guī)律,使我們欣慰地感知“地球村文化”背景下,中西詩學所流淌的、一致的脈動。
邁澤爾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格律詩800余首,這和狄更生所寫下的1800首詩歌相比,僅是她的一個零頭,就數(shù)量來說不免微不足道,且沒有一首在她生前得以面世。兩位美國隱居女詩人的詩作均是死后由親友或家人陸續(xù)發(fā)現(xiàn)、整理和結(jié)集出版的。邁澤爾則由于家境原因,其于1965年去世后一直默默無聞。直到1988年,其兒子哈里·濟·邁澤爾將母親的16本詩稿整理成9本詩集,于1988—1990年間陸續(xù)出版。這9本書分別是:《Vista for Age》(生輪憶往)、《Children at Dusk》(黃昏中的孩子)、《Moments of Vision and On Quiet Wings》(凝重之視和恬靜的羽翅)、《The Bend in the Road and Wind Among the Ce?dars》(路至轉(zhuǎn)彎處和雪松林的風)以上4本由美國皮爾。波因特(Pierpont Press)出版公司于1988年出版?!禨ober Hours of Day and The Fifth Virgin》(日間清醒時和第五位圣女)、《Where Beauty Bannered and This Secret Ground》(美在飄揚處和奇妙之地)、《Reins of Far Lands and Let April Languish》、(駕馭遠方和任四月淡去)、《The Recluse Heart and Some Happier Tomorrow》、(情愫正當時和明天更好)、《Broken Cedar and In Lyric Mood》(斷裂的雪松和抒情之際)則由美國溫特姆出版公司(Wyndham Hall Press)于接下來的兩年內(nèi)出版。
其兒子在介紹文章中說“世間萬物,從一個深居簡出的女人心靈中流淌出來的真誠,那番別致、細微和虔誠。那些嫻熟于詩歌韻律的人都會對她的致力于效仿韻律大師的努力而肅然起敬,這也是她的詩作的一個顯著特征”。
詩人詩選的編輯Mike Bcuch在編后記(An Af?terwords)中說:“任何一位精于英語詩歌韻律的人在誦讀的同時,都會感到她那種極力追尋和仿效先輩詩人卓絕的詩律技巧和手段的致力之心,與此同時,又會欣賞到她那與眾不同的詩律創(chuàng)新之處”。
Joe.M.Ruggier美國著名詩歌編輯,在他的詩歌雜志Ivol.3,No.1中評論到:“她的詩歌中所透出的哀婉之心和悅耳之韻,使我們看到一位隱居一生,多愁善感的智者詩人。她的作品浸滿真誠,確屬新奇。她深諳人間之愛,又深深領(lǐng)受了人間之痛。她無論對何物有感,都是那樣的深厚,而激情從未減退。她的直率的鏡像都倒映在她那晶瑩透光的詩句中。她的作品體現(xiàn)了英詩的音韻之美,她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韻律節(jié)奏,驗證了人間的各種美律,為世間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點亮了人性之光”。
另一位詩人Knelt在“與她的詩共同生活了一年多時間后”說到:“我為她的詩激動得落淚,盡管有的地方讀來稍有不平衡之處,我卻感到她那過人的機智,清晰而有洞察力的直覺,精妙而又富于激情的細膩……”。
詩人曾滿懷期望地留言,要將自己的詩留給“能讀并喜歡保留的人”,正如其詩歌的編輯者、她的兒子Harry.J.Meisel在該詩集的序言中所表述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能保留下來而不致失傳”。
詩人瑪麗·基林·邁澤爾去世前曾預言:“大多數(shù)作家的作品在生前總是默默無聞而不為人所關(guān)注,而逝后總會被人發(fā)現(xiàn),并最終贏得賞識”,也許她自己便是一個典例。
[1]Mary Keelan Meisel.Broken Cedar,In Lyric Mood [M].Wyndham Hall Press,1990.
[2]Mary Keelan Meisel.Sober Hours of Day[M].Wynd?ham Hall Press,1989.
[3]Mary Keelan Meisel.Where Beauty Bannered[M]. Wyndham Hall Press,1990.
[4]Mary Keelan Meisel.Reins Of Far Land[M].Wynd?ham Hall Press,1989.
(責任編輯:彭琳琳)
丁浩君(1962-),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外語部副教授,學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2016-10-19
I1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