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寧市華僑中學 彭旭輝
?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文興寧市華僑中學彭旭輝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在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必須注意給學生留下美的印象,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
開講是一堂課的序幕,如果這個頭開得好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愛憎之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教《紀念白求恩》一文時,我首先采用配樂朗誦朱子奇先生寫的《紀念白求恩歌》:“秋風吹著細雨,延水奏著哀曲,從遙遠的五臺山,傳來的悲痛的消息……”我用悲痛的聲音向學生傳遞了對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沉痛心情,激發(fā)了學生體會和學習白求恩精神的決心,喚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如果說開講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序幕的話,那么范讀也是教學中審美滲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如劉成章的融搖滾和勁舞為一體的散文——《安塞腰鼓》,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在觀看畫面的同時,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一群茂騰騰的后生……”這詩情畫意的范讀使學生心馳神往、情感激蕩,喚起他們美的想象,陶冶著他們審美的情感。
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更是審美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許多課文尤其是那些優(yōu)秀的散文、詩歌、著名小說,只有帶感情地誦讀,才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其語言美、意境美、氣勢美。如教朱自清的《春》,不讀,如何感受盼春的急切心情“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響在你耳畔的就不僅僅是一組普通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春天美麗的景色。誦讀,把無生命的語言轉化成有生命的實感,引導學生體會意境,揣摩構思,感知形象,品評語言,給學生以美的體會。
中學語文課本精選了各類優(yōu)秀作品作為教材,本身就是美育好材料。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一方面抓住作者所展示的富有樂趣的百草園的景物之美;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如何把事物寫得可觀、可觸、可感的方法,感受文章那種形象逼真,給人清新童趣之美。
美好的東西是需要播種的,教師就是播種美的園丁。詩文中的美好人情、美好景色,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凈化學生的靈魂。在我們的教科書中,除了意趣美、自然美、生活美、還有余音繞梁三日不止的音樂美(《絕唱》);“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悲壯美(《梅嶺三章》);“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鄉(xiāng)愁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美(《愛蓮說》)……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不同教材的美的內涵。
首先,要讓學生展開審美想象,深入探究作品中包含的美,這一點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尤其突出。如,在講辛棄疾的《西江月》時,我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在這幅畫面里作者描述了多少種景物?哪些是靜態(tài)的?作者的心情如何?于是學生的思維在討論中活躍起來,描述了一幅這樣的畫面:皎潔明亮的月光驚醒了樹枝上的喜鵲,微風中飄來鳴蟬的歌聲……竟然在小溪邊見到了以前的茅草屋。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生活畫面,學生能不深深地感受到詩詞的美嗎?
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觀察身邊的各種人和事物,理解美的本質。文學作品中的美畢竟只是一種形象的參考,而身邊的美才是我們真正要去體會的。單以人物美為例,雖然社會上很多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但教師以“奉獻自己,教書育人”為樂,醫(yī)生以“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為樂,清潔工以“美化環(huán)境,凈化城市”為樂,一般勞動者以“創(chuàng)造財富,服務社會”為樂……每個人都有著他豐富多彩的、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和內在美。
總之,要把審美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把學生帶入藝術境界,一詞一句讓學生感受到情趣,一篇一章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