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發(fā)展分期之我見

2016-04-12 01:47:06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

蘇 坤

(上海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40)

一、劃分的難處

都說后現(xiàn)代主義 “不吃香”了,[1](P4)“衰退”了,[2](P9)“結(jié)束”了,[3]~[7]“死”了,[8]~[15]頒布了“訃告”,[16](P19)給“埋葬”了。[11][17](P3)既然如此,那就該給后現(xiàn)代主義來個時期劃分,回顧一下它的歷史,理清它的發(fā)展軌跡,用詹明信的話來說,“我們不能不做時期劃分”。[18]

然而這并非易事??_爾曾撰文討論其難處。他首先用問號來標示該文的標題——《給后現(xiàn)代主義做時期劃分?》(Periodizing Postmodernism?),顯然是質(zhì)疑其可能性。其次,文中他“探索了企圖以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名來給當下時刻劃分時期的幾個難處”。[19]難處有三:一是協(xié)調(diào)問題(coordination problems) ,二是延續(xù)問題(continuation problems),三是敘事問題(narrative problems)。所謂“協(xié)調(diào)”是指時期上的協(xié)調(diào)和主題上的連貫一致。在時期問題上,后現(xiàn)代主義“存有許多時間間歇”。在后現(xiàn)代主義主題是否連貫、實踐是否一致問題上,“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不一致”,比如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舞蹈和繪畫(雕塑和攝影)“相互間有異,不能一致”。[19]延續(xù)問題是指“后現(xiàn)代主義是否基本有別于現(xiàn)代主義,或者它只是延續(xù)已見于現(xiàn)代主義的主題或過程”。[19]顯然,此問題的答案是:是又不是。但問題也就出現(xiàn)在這里:既然是延續(xù),何以要稱它為后現(xiàn)代主義?既然不是延續(xù),那么那些所謂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早就見于現(xiàn)代主義又如何解釋?就敘事問題,卡羅爾“堅持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一開始就是個概念錯誤,因為它企圖對當下(the present)進行歷史描寫,而這是無法辦到的”,因為缺少了他所說的“歷史距離”。[19]顯然,在卡羅爾的邏輯中,后現(xiàn)代主義是發(fā)生在今天的事件,故而我們尚沒有足夠的“歷史距離”來敘述它。

后現(xiàn)代主義“滑溜溜的難以界定”,[13](P1)界定它無異于“命名不可能命名之物”;[20](P289)它是個“大傘術(shù)語”,“其定義存于變化和機遇之中,與人如何解讀現(xiàn)在和過去密不可分”。[21](P4)實際上,后現(xiàn)代主義的定義可以因人而異,比如利奧塔和哈貝馬斯兩人的定義就完全不同;后現(xiàn)代主義可以因時而異,比如進入21世紀后哈桑討論“什么是后現(xiàn)代主義”與他20世紀80年代時說的就不一樣;①后現(xiàn)代主義可以因地而異,比如英國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就不像美國的那么強烈;②后現(xiàn)代主義還可因藝術(shù)的類別甚至文類而異,比如前面提到的卡羅爾就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舞蹈和繪畫(雕塑和攝影)主題上“相互間有異,不能一致”,還比如麥克黑爾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與小說的發(fā)展“不平衡”。[22](P81)后現(xiàn)代主義可以從美學角度來界定,也可以從哲學、經(jīng)濟、政治、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界定。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種種后現(xiàn)代主義(postmodernisms)。假如非要只有一個的話,那這個后現(xiàn)代主義就是瓦克喬爾(Wakchaure)說的“大傘術(shù)語”,涵蓋了很多很多。

既然連“什么是后現(xiàn)代主義”都說不清,那么,要給后現(xiàn)代主義做時期劃分就難了。給后現(xiàn)代主義做時期劃分,首先得知道它始于何時、終于何時。然而理論家和史學家就此也不能有統(tǒng)一的看法。就始于何時,麥克黑爾認為在1966年,詹克斯(Jencks)認為在1972年7月15日,基倫(Killen)認為在1973年。[23](P301~302)就終于何時,1975年就有報紙宣布“后現(xiàn)代主義死了”,[13](P1)“到1989年,后現(xiàn)代主義之死好像幾乎是不可避免之事”[17](P5)(因為那年貝克特死了,柏林墻倒了),1993年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和批評家費德曼說“后現(xiàn)代主義的確死了”,[8](P157)還有人說2001年9月11日后現(xiàn)代主義“給埋葬在(世貿(mào)中心大樓的)瓦礫里”。[24](P140)理論家和史學家就后現(xiàn)代主義的生與死給出了如此不同的日期,因此要確定后現(xiàn)代主義時期就“無法兜圈子”,即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至什么時候結(jié)束來做成一個“周期”(cycle)。③更何況,還有人說我們尚處在(后)現(xiàn)代時代之中,④如此我們就缺乏“歷史距離”,所以如果要寫,寫下的也不是歷史(過去史),而是當下了。但給當下如何做時期劃分呢?

如前所述,畢竟還有很多人注意到后現(xiàn)代主義“結(jié)束”了、“死”了,甚至還有“訃告”?,F(xiàn)在有人要問什么是后現(xiàn)代主義,恐怕多半會用過去時,即問 “后現(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What Was Postmodernism),就像麥克黑爾等人那樣。⑤2011年,《20世紀文學》發(fā)表題為《后現(xiàn)代主義,然后呢》(Postmodernism, Then)的??藰祟}本身就告訴人們,后現(xiàn)代主義“不僅可以被認為是當下的事,而且也可以被認為是剛剛過去的事”。[6](P292)如此看的話,就不是沒有一點“歷史距離”了。再說,雖然詹明信說過時期劃分面臨“危機”,但他同時又“覺得從教育學上說很有必要”。[25](P2)

二、后現(xiàn)代主義史的三個故事

實際上,已經(jīng)有人對此做了嘗試,比如凱爾納和貝斯特(Kellner and Best),伯頓斯(Bertens),以及麥克黑爾。如果說文學歷史如羅伯特·克羅奇(Robert Kroetsch)所言“根本就是講故事”,[26](Pvii)那么,他們幾人的所為實際是講了三個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故事。

1991年,凱爾納和貝斯特在《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批評性的質(zhì)疑》一書中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便對后現(xiàn)代主義話語進行了粗略的“考古”,“探索后現(xiàn)代這一術(shù)語在不同理論領(lǐng)域中的非平衡發(fā)展史”。[27](P6)在他們的“考古”中,1870年英國畫家查普索使用過“后現(xiàn)代繪畫”一詞,而作為“同現(xiàn)代時期決裂的‘后現(xiàn)代’概念出現(xià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直到六七十年代,它才被廣泛地引入到文化理論領(lǐng)域,用來描述同現(xiàn)代主義相對立的或取而代之的那些藝術(shù)作品”,[27](P11)“到了70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xiàn)了更多用后現(xiàn)代一詞來指稱一個新歷史時期的書籍”,[27](P14)而“到了80年代,后現(xiàn)代話語分裂成了譴責新發(fā)展的文化保守主義和頌揚新發(fā)展的前衛(wèi)主義兩個派別”。[27](P17)凱爾納和貝斯特的“考古”到1980年代就結(jié)束了。

1995年,伯頓斯發(fā)表《后現(xiàn)代主義理念》,其副標題是“A History”,“History”之前用的是不定冠詞,顯然是說這只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之一。在伯頓斯的講述中,后現(xiàn)代主義“首先是指出現(xiàn)于50年代的反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shù)策略并在60年代持續(xù)發(fā)展的綜合體”,“在70年代,后現(xiàn)代主義逐漸被納入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軌道”,“在50年代它只是平靜的文學批評池中泛起的漣漪,但在80年代則變成了洶涌大潮”。[28](P3,P5,P11~12)伯頓斯寫此書的目的,是“企圖描述”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的“后現(xiàn)代主義大辯論”。[28](P14)此書于1995年出版,因而他的故事講到1990年代初就結(jié)束了;他不可能預見19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的事。

進入21世紀,講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故事的是麥克黑爾。2004年,麥氏在討論后現(xiàn)代主義長詩時還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之死的報道大為言過其實”,說到“即便后現(xiàn)代主義不再存在”,也是用虛擬語氣來表述。[22](Pix)可見那時他對后現(xiàn)代主義之死的說法還是持保留態(tài)度。但時隔7年后,在思考了“后現(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2007)與“后現(xiàn)代主義何時開始”(2008)的基礎(chǔ)上,他發(fā)表了《決裂、時代、空位》一文,開篇就說:“如果我們尚不能肯定我們是否真的走過了后現(xiàn)代主義,那么最清楚不過的,是我們已經(jīng)告別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頂峰期”。[29]此文的標題明白地標示了他思考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展過程。所謂“決裂”(break),是指后現(xiàn)代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決裂。文中,麥克黑爾重申了他在《1966年精神崩潰:后現(xiàn)代主義何時開始》一文中的觀點,將后現(xiàn)代主義的誕生或者說決裂期定在1966年;而后現(xiàn)代主義發(fā)展到頂峰階段,真正進入自己的“時代”(period),是在1970年代;后現(xiàn)代主義的衰退是在1989年,他稱這是“國王空位期”(interregnum),意指后現(xiàn)代主義不再是國王了,而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國王又尚未確定,因此是“(舊王已死新王尚未即位的)空位期”?!翱瘴弧笔呛蟋F(xiàn)代主義經(jīng)過的第三道門檻,“此時要問的,便是進入什么門檻?過渡到何處去?”[29](P333)

三、后現(xiàn)代主義史的第四個故事

要寫史,就得將史劃分成若干時期,否則這史寫不成,一如珀金斯(David Perkins)所言,“不將史劃分成若干時期,就無法寫歷史或文學史”。[25]

依據(jù)奧爾的研究,寫文學史“至少有四種不同的模式”:(1)過程式,這里又可分為興衰周期式和出生—成熟—死亡或出生—死亡—復活三段式;(2)尋找文學主流式,比如尋找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3)力圖避免隨意依據(jù)時間式,比如只以哪個世紀、哪個年代為線索而置文學之質(zhì)于不顧;(4)以事件或政治領(lǐng)袖為基礎(chǔ)的歷史時期劃分式,比如一戰(zhàn)或二戰(zhàn),伊麗莎白時代或維多利亞時代。[25](P2)下面,我將用第一種里的出生—成熟—死亡式來寫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雖然“劃分時期多少有些武斷”,[30](P22)但我還是可以依照這種模式將后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劃分成三個時期:1950年代過渡期,1960—1970年代鼎盛期,1980—1990年代頹勢期。

1.1950年代——滲透存在主義之思的過渡期

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們剛從戰(zhàn)爭的惡夢中醒來,需要重新思考和認識人的生存以及生存其中的世界,而當時迎合這種需要的就是存在主義哲學。正如布雷德伯里所言,“毫無疑問,二戰(zhàn)后早些年最有影響地表達了西方思想和感覺的是存在主義哲學”。[31](P264)因此,存在主義哲學就成了當時思考和認識的工具,而思考的結(jié)果認為這個世界是荒誕的,人的生存是孤獨的、無意義的。

將哲學上的存在主義思考表現(xiàn)在文學上,就有了荒誕派文學(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憤怒青年”文學(如奧斯本的《憤怒地朝后看》和金斯利·埃米斯的《幸運的吉姆》)、“跨掉一代”文學(如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和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還有像艾里森的《看不見的人》、賴特的《局外人》、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和梅勒的《鹿園》,這些黑人和猶太作家的作品也透示出“存在主義的自我界定”。[32](P131)“悲喜劇可被視為戰(zhàn)后寫作的主要模式”,[33](P60)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反英雄”人物,其“標志是焦慮不安,身份沒有根基”?!?0年代的小說,密切相關(guān)的主題是沒有根基和身陷困境”,[33]其突出的特征是內(nèi)容上的憤世,主人公對所處的社會憤然不滿,然而其批評卻往往是在嘻嘻哈哈的冷嘲熱諷中完成。

1950年代,現(xiàn)代主義大師不少已去世:葉芝辭世于1939年,菲茨杰拉德辭世于1940年,沃爾夫、喬伊斯、安德森辭世于1941年,斯泰因辭世于1946年。雖然海明威、??思{和斯坦貝克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三人都流露出已過最佳時期的痕跡,難以代表戰(zhàn)后一代美國人的精神面貌”。[32](P127)萊斯利·菲爾德(Leslie Fiedler)甚至認為“??思{和海明威都是‘死后’得到文學諾貝爾獎的(意指他們已落伍了,其最好的作品留在了身后)”。[33](P52)這些都說明,現(xiàn)代主義已終結(jié),文學已轉(zhuǎn)入一個新的時期——后現(xiàn)代主義時期。 在海森的觀察中,“理論上最早探討由現(xiàn)代主義向后現(xiàn)代主義過渡的批評家之一是歐文·豪(Irving Howe)”,他于1959年寫下《大眾社會和后現(xiàn)代小說》(Mass Society and Post-Modern Fiction)一文?!癙ost-modern”這一詞匯在當時的文學批評界非常新穎,但豪在這篇文章中并非贊揚后現(xiàn)代主義這一新生事物,相反卻“站在現(xiàn)代主義一邊,視文學中的新發(fā)展為衰退的征兆”。[34](P24)

相對于1960、1970年代來說,1950年代是“平靜的”。然而正是在這個“平靜的50年代”(tranquillized fifties),[33](P56)“批評家首次使用‘后現(xiàn)代主義’這一術(shù)語來描繪新的文學試驗”。[20](P293)但是如豪那樣,他們多半不是以贊賞的態(tài)度來對待后現(xiàn)代主義。可是這并不說明1950年代的事件不重要,相反,如馬威克所言,“50年代小而意義不大的運動,在60年代卻變得重大和意義非凡了”。[35](P6)雖然在1950年代,后現(xiàn)代主義“只是平靜的文學批評池中泛起的漣漪”,[28](P11)但是沒有漣漪豈有大潮?

2.1960、1970年代——大興形式試驗的鼎盛期

1960年代就不那么“平靜”了,有人稱它為“搖晃的60年代”(Swinging Sixties)。[31](P416)

“搖晃”首先見于各種“造反”。其一,是黑人造反,即民權(quán)運動。民權(quán)運動聲勢如此之大、影響如此之深,以至于被描寫為“20世紀60年代的內(nèi)戰(zhàn)”。[36](P3)其二,受黑人運動的鼓舞,“新女權(quán)主義從民權(quán)運動中得到了靈感與策略”,[37](P1447)發(fā)起了“所謂的‘婦女解放’運動”。[38](P189)比蒂·費里丹(Beety Friedan)“非常有影響的《女性神秘》掀起了全國范圍的女權(quán)抗議新階段”,[37](P1447)對婦女的“提高覺悟”(consciousness-raising)影響非常大。其三,學生運動席卷世界各地。到19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孩子進入成熟期,成了成年人、大學生。這些年輕人一因“未經(jīng)歷經(jīng)濟大蕭條和世界大戰(zhàn)”,二因“成長于繁榮的消費文化和電視的統(tǒng)一效果之中”,三因?qū)鋺?zhàn)不滿,四因客觀上大學“越來越官僚化和等級森嚴,是在不覺中邀請……大學生來造反”,[37](P1437~1438)所以一次次起來造反,如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造反以及法國的“五月風暴”。其四,反越戰(zhàn)運動給學生運動推波助瀾,他們除了上街游行抗議越戰(zhàn)外,還千方百計逃避越戰(zhàn),如吃得胖胖的超過體重要求,大量喝咖啡超過血壓要求,假裝癮君子或酒鬼,甚至假裝同性戀。難怪有位大學校長悲嘆:“昨天的象牙塔成了今天的狐貍洞?!盵37](P1441)這場被詹明信稱為“第一場可怕的后現(xiàn)代主義戰(zhàn)爭”,[39](P44)的確如里夫斯所言,給學生的造反“增添了燃料,將它變成了一種改變美國文化的力量”。[38](P186)

“搖晃”也見于文學批評里。到了1960年代,“有很多人談?wù)撔纶呄颉蟋F(xiàn)代主義”。[32](P160)1950年代末,“后現(xiàn)代主義”一詞在賴特·米爾斯(Wright Mills)和歐文·豪手里還是個“負面標記”,表示“不那么現(xiàn)代”。[40](P12)但進入1960年代,情況就發(fā)生了變化,該詞在萊斯特·菲爾德手里則是用來“贊賞美國年輕人身上的新感覺”。[40](P13)但“后現(xiàn)代主義”一詞的廣泛傳播要到1970年代才見到,“真正的轉(zhuǎn)折點是在1972年秋,出版了《界線 2》(boundary2),其副標題就是‘后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雜志’”。[40](P15)《界線 2》“本質(zhì)上是文學刊物”,但“開始時偏愛薩特的存在主義,漸漸越來越傾向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40](P16~17)⑥《界線2》是“70年代初后現(xiàn)代主義的積極促進者”。[28](P46)

“搖晃”還見于文學上試驗性的前所未有。1960年代,作家和批評家驚呼“小說家走到了十字路口”,文學已經(jīng)“枯竭”,需要“補充”。此時,那些“將被稱為第一代‘后現(xiàn)代派’的作家明確地質(zhì)疑敘事傳統(tǒng),尤其是那些創(chuàng)作連貫與封閉的敘事傳統(tǒng)”。[41](Pxii)他們從現(xiàn)代主義文學那里繼承著碎片化、非線性敘述、語言的漂浮不定、異樣排版、拼貼畫、滑稽模仿等實驗技法,但在運用時程度上更趨極端和張狂,用心上更趨凸現(xiàn)不確定原則(如庫弗運用叉式情節(jié)和碎片布局的《保姆》,福爾斯賦予數(shù)個結(jié)尾的《法國中尉的女人》,加斯玩弄排版花樣的《威利·馬斯特的孤妻》),或凸現(xiàn)文學創(chuàng)作的虛構(gòu)性(這一點充分表現(xiàn)在元小說的創(chuàng)作里,如巴思的《迷失游樂宮》和霍克斯的《第二層皮》),或凸現(xiàn)讀者的作用(如卡爾維諾的《如果一個旅行者在冬日的夜晚》和B·S·約翰遜的活頁小說《不幸的人》)。

與“搖晃的”1960年代相對照,1970年代被布雷德伯里描寫為“干癟的”(sagging)年代、“更無特色的”年代、“枯燥無味中度過的”年代。[31](P416)也有人將1970年代描寫為“非年代”(“undecade”),只不過是“60年代之后的年代”,“一個很容易忘記的年代”。[42](P4)到1970年代末,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也發(fā)生了些許變化:一方面,試驗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試驗內(nèi)容卻有了些變化,借用和混用通俗文類似乎多了起來,且試驗性上似乎也不像1960年代那么“搖晃”,而是顯得有些“干癟”。用湯普森的話來說,“后現(xiàn)代主義在70年代末已經(jīng)沒有大氣勢了”。[43](P49)1960年代的“平裝本革命”把平裝本做成了一種時尚,使先前明確的小說分類,如經(jīng)典的與驚險的,不再分得清清楚楚,而是“常常并肩而坐或說并架而居”。[44](P503)“從70年代開始,舊的文類明顯特征開始不清晰,暢銷小說往往是雜交文類”。[45](P632)

3.1980、1990年代——更見傾向通俗的頹勢期

1979年撒切爾當選英國首相,次年里根入主白宮,整個1980年代,“兩個政府奉行新的、頑固的保守政策”,[31](P442)不僅是經(jīng)濟上的,而且也是文化上的。文化上的“保守”表現(xiàn)在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關(guān)系發(fā)生的變化:受到現(xiàn)代主義文學極度推崇的精英文化不再那么受推崇了,此時,作家“將形式創(chuàng)新與語境、格調(diào)、讀者的轉(zhuǎn)換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作那種有時看似陳舊讀起來卻新鮮的小說”,[41](Pxix)其目的是打破精英與通俗的界限,而打破的目的又是為了求得更多的讀者,這一點尤其在年輕一代(或說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身上更為明顯。他們或借用通俗文類,或混淆文類,或改寫經(jīng)典,其用心就是吸引更多的讀者,努力將作品做成暢銷書。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經(jīng)常借用的通俗文類有偵探小說(如艾科的《玫瑰之名》和奧斯特的《紐約三部曲》)、科幻小說(如吉布森的《神經(jīng)漫游者》和馬丁·埃米斯的《倫敦戰(zhàn)場》)、色情小說(如卡特的《性施虐女人》和霍克斯的《弗吉妮:她的兩生》)、西部小說(如麥瓜恩的《不是誰的天使》和伯勒斯的《死路之處》)、歷史小說(如拉什迪的《午夜兒童》和唐·德里羅的《天秤星座》)、經(jīng)典作品改寫(如阿特伍德的《藍胡子的雞蛋》和阿克的《遠大前程》),等等。對1980年代大肆借用或混用通俗文類,格雷布斯曾評論道:“借用大眾文化的文類和意象和以概念藝術(shù)理論為主導,賦予了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和藝術(shù)某種新穎,但同時這種借用又不再新奇了,以至于批評家甚至開始談?wù)摵蟋F(xiàn)代主義終結(jié)了。”[46](P102)

應該說借用、混用或改寫的傾向在鼎盛期(甚至過渡期)就有,如多克特羅1960年借用西部小說的《哈德泰姆斯歡迎你》,品欽1966年借用偵探小說的《第49批拍賣品的叫賣》,巴塞爾姆1967年改寫的童話《白雪公主》,埃麗卡·楊1973年借用色情小說的《害怕飛翔》。但是198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新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身上,這一傾向更為明顯和濃烈。

所謂新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是就第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而言的。然而就第一、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稱謂,西方評論家措辭有異。從下面的批評家的討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第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通常是指1960年代發(fā)表作品的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是指1980年代發(fā)表作品的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

2007年湯普森在他的《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文化》一書中提到“新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指的是創(chuàng)作生涯“始于70年代”或“在80年代呈頂峰期”的作家,[43](P38)其中包括唐·德里羅、托尼·莫里森、凱西·阿克、威廉·吉布森、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等。湯普森強調(diào)說,“將這些作家放在‘新后現(xiàn)代主義’的標題之下并不是提議這是場新的運動,而是提示后現(xiàn)代主義寫作的主導模式自1970年代末以來發(fā)生了變化”。[43](P39)此外,布拉德福德在《今日小說》中用了一章的篇幅(第四章)來討論“新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如馬丁·埃米斯、戴維·米切爾(David Mitchell)和阿里·史密斯(Ali Smith)。布氏認為,新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已經(jīng)與多數(shù)人視為不齒的文化結(jié)構(gòu)串通一氣;他們的激進主義趨于迎合市場的需求”。[47](P48)

其實2005年格林在他的《晚期后現(xiàn)代主義:新世紀的美國文學》一書中明確提到了“第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其代表有托馬斯·品欽、威廉·加迪斯、威廉·加斯、約翰·巴思和羅伯特·庫弗。[16](P3)可惜他沒有明確提到“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只提到1990年代唐·德里羅的作品“在兩代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同時也提到“晚期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其中包括理查德·鮑爾斯(Richard Powers)、戴維·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等。從格林的這些措辭中,我們可以看出唐·德里羅和那些晚期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實際就是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了。這一點也可以在雷賓(Robert Rebein)和霍布里克(Andrew Hoberek)那里得到印證,他們都明確地提到“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前者將唐·德里羅和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視為其代表,[48](P220)后者所列的代表有托尼·莫里森和唐·德里羅。[14](P243)

既明確提到“第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又明確提到“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是葆拉·蓋、利布倫和利維,他們在《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諾頓選集》的“前言”中,先明確提到“將被稱為第一代‘后現(xiàn)代派’的作家”,后明確提到“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41](Pxii,Pxviii)且對兩者略做了些區(qū)別:前者指1960年代“明確地質(zhì)疑敘事傳統(tǒng),尤其是那些創(chuàng)作連貫與封閉的敘事傳統(tǒng)”的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后者指“最近一代后現(xiàn)代作家”。[41](Pxviii)對于他們來說,“后現(xiàn)代主義不突出形式困難,而是將形式創(chuàng)新與語境、格調(diào)、讀者的轉(zhuǎn)換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作那種有時看似陳舊讀起來卻新鮮的小說”。[41](Pxix)英國的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馬丁·埃米斯曾有“后現(xiàn)代狡猾”(postmodern trickiness)一說,以此來區(qū)別于第一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布雷德伯里解釋說,“后現(xiàn)代狡猾”是埃米斯“認為他這一代的作品有別于他父親一代的作品之質(zhì)”,“指的是風格、文類、文化層次和等級的混合與合并”。[31](P454~455)

其實到了1980年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不能像其父輩那樣玩形式試驗了,因為比如“在美國文壇,后現(xiàn)代主義寫作決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了”,[43](P39)他們得玩點新的,比如“骯臟現(xiàn)實主義”。此主義“不同于英國現(xiàn)在的寫作”,“也很不同于通常理解的美國小說”;它“沒有貝婁、梅勒傳統(tǒng)中的英雄,也沒有巴思、加迪斯和品欽這樣的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游戲風格”,但卻“專注于地方色彩和細微差別,語言平穩(wěn),舉止平緩,故事樸素,不裝飾,講的是平常悲劇”。[43](P48)其代表人物有雷蒙德·卡佛、理查德·福德(Richard Ford)等。這些作家“在很多方面是文學極簡主義者,反對過度的和支離破碎的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但卻吸取美國講故事的傳統(tǒng),綜合了不同風格的作家,比如從海明威、斯坦貝克、奧康納到硬派偵探小說家”。[43](P49)雷賓認為,“自90年代以來,文學市場上實際見不到試驗后現(xiàn)代主義,其根源主要是認識論的再定向:……就‘70年代后結(jié)構(gòu)派提出的語言與模仿說的問題’,80年代以來的當代作家較之其后現(xiàn)代主義前輩,方法上更沉著、成熟”。[49](P21~22)他再三堅持,“當代現(xiàn)實主義作家‘不是簡單地回到’先前幼稚的現(xiàn)實主義,而是‘吸納后現(xiàn)代主義最永久的貢獻,繼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現(xiàn)實主義’”。[49](P22)

四、后后現(xiàn)代主義或時代?

有沒有第三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似乎尚無人直面這一問題。但對后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卻是有人提到的,比如史密斯在《后現(xiàn)代主義與情感轉(zhuǎn)向》一文中就提到“‘后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和“后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且在文章的注釋2中寫道:“‘后后現(xiàn)代主義者’一詞比較笨拙,現(xiàn)已越來越用于描述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一代作家,他們視自己為后現(xiàn)代美學傳統(tǒng)的繼承者,并對此傳統(tǒng)既擁抱又改造”。[50](P425,P438,P422)此外,麥克勞林在2013年提到“新世紀代小說家”,并提出“后現(xiàn)代主義與被稱為后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個區(qū)別是后現(xiàn)代主義者表現(xiàn)——實際是歌頌——極不確定的現(xiàn)實,辦法是在小說中不斷地試驗自我指涉。而后后現(xiàn)代主義者則趨向于在小說中有時強調(diào)自我指涉,比如在理查德·鮑爾斯或丹尼斯·約翰遜(Denis Johnson)的小說里,表面上好像回到了現(xiàn)實主義習俗,但同時又依然堅持現(xiàn)實的不確定性”。[51](P289)其實,麥克勞林在2012年就寫了《后后現(xiàn)代主義》一文,認為“后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笨拙術(shù)語,但它適合于那些在后現(xiàn)代主義建構(gòu)的文化和美學當中工作并企圖超越之的作家”。[52](P213)顯然,史密斯的“后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和麥克勞林的“新世紀代小說家”,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然而,我們從史密斯和麥克勞林那里卻看到批評家的一個動向:關(guān)注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是什么主義。比如:1995年湯姆·特納(Tom Turner)的后后現(xiàn)代主義(post-Postmodernism);2000年埃里克·甘斯(Eric Gans)的“后世紀主義”(post-millennialism);2006年艾倫·柯比(Alan Kirby)的“偽現(xiàn)代主義”(pseudo-modernism);2010年蒂莫休斯·弗穆倫(Timotheus Vermeulen)和羅賓·范登阿克(Robin van den Akker)的“元現(xiàn)代主義”(metamodernism)。⑦

此外,柯比還提出“數(shù)碼現(xiàn)代主義”(Digimodernism),說它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接班人”,[12](P3)莫拉奴提出“世界現(xiàn)代主義”(Cosmodernism),[53]以及伯瑞奧德(Nicolas Bourrriaud)提出而被吉本斯解釋為“可被視作后后現(xiàn)代主義的東西”的“另類現(xiàn)代主義”(Altermodernism)。[54](P238)凡此種種,都是力圖解讀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那個“別的什么東西”。

“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之戰(zhàn)在當今即21世紀初結(jié)束了。沒有哪一方是贏家,但分享小說中間之路的是雙方的雜交”。[47](P78)在世界進入21世紀之際,“小說試驗早已不是先鋒派的憤慨,而是成了召之即來的習俗”。[31](P539)如今,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進入了各種文學選集,已成了經(jīng)典(canon),亦即成了“條條框框”(rule,這是canon在希臘語里的含義)。因此,作為新生事物它已經(jīng)死了,但不會絕無蹤跡;它還會出現(xiàn),就像莫里森小說《寵兒》里的寵兒,死了又出現(xiàn),只是以幽靈的形式罷了。因而我們大概可以說,不論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是什么主義,它都是“從后現(xiàn)代主義開始”⑧的。這真應了艾略特的詩句:

所謂開始常就是結(jié)尾

而要結(jié)尾就是要開始。

結(jié)尾之處乃開始之地。⑨

注釋:

①2003年,哈桑發(fā)表《超越后現(xiàn)代主義:走向信任的美學》一文,用一節(jié)的篇幅專門討論“后現(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What was postmodernism)?!昂蟋F(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我沒有把握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就它我今天所知道的比我30年前知道的少。當然,這是因為我變了,后現(xiàn)代主義變了,世界變了,歷史概念不像柏拉圖思想和幾何形狀,它們要經(jīng)受時間的暴虐” (Hassan: 3)。 參見Hassan, Ihab. “Beyond Postmodernism: Toward an Aesthetic of Trust.” Journal of the Theoretical Humanities 8.1 (April 2003): 3-11。

②比如,英國文學史家史蒂文森就說過,“一如約翰遜、布雷德伯里和許多其他作家所表明的,后現(xiàn)代主義在英國不是最強的,……與國外的發(fā)展相比,英國的‘試驗傳統(tǒng)’處于下風” (Stevenson 1986: 223)。參見Stevenson, Randall. The British Novel since the Thirt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 T. Batsford Ltd., 1986。此外,我們還看到,英國的“憤怒的青年”不如美國的“垮掉的一代”試驗性那么強,他們沒有誰能超過伯勒斯。

③“period”一詞源于希臘語periodos,原本意指“周期”(cycle),從詞的結(jié)構(gòu)看,peri- around + hodós, a going, a way,就有“兜圈子”(a going around)的意思了。

④如哈貝馬斯1981年發(fā)表的文章《后現(xiàn)代性——一項未竟的事業(yè)》(“Modernity - An Unfinished Project”)。文中他批判德國和法國的后現(xiàn)代理論,“擁護現(xiàn)代性,視之為一項包含著尚未現(xiàn)實的解放潛能的未竟事業(yè)”(參見凱爾納和貝斯特: 260)。又如帕洛夫在其2002年的《21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新的”詩學》(“21st-Century Modernism: The ‘New’ Poetics”)一書中,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是“現(xiàn)代主義的第二次浪潮” (Perloff: 5)。 參見Perloff, Marjorie. 21st-Century Modernism: The “New” Poetics. Massachusetts &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⑤前面提到,哈桑在2003年用一節(jié)的篇幅討論過“后現(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早在1997年,弗勞(Frow) 發(fā)表《時間與商品文化:文化理論與后現(xiàn)代主義》第一章便討論“后現(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此外,麥克黑爾(2007)和萬德勒(Wandler, 2009)也都撰文專門討論此話題,標題就是《后現(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參見Frow, John. “What Was Postmodernism?” in Time and Commodity Cultur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 and Postmoderni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13-63; McHale, Brian. “What Was Postmodernism?” Thamyris/Intersecting: Place, Sex & Race 15.1(2007): 39-56;布萊恩·麥克黑爾:《后現(xiàn)代主義曾為何物》,胡全生譯,《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7.7 (2009): 78-88; Wandler, Steven. “What Was Postmodernism?”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5.3 (Fall 2009): 416-422。

⑥這里我們也能看到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發(fā)生與存在主義哲學關(guān)系密切?!督缇€2》的創(chuàng)立者斯帕羅斯(William Spanos)1972年在該刊上撰文稱,“后現(xiàn)代主義想象……是種存在主義想象”(參見Bertens: 46)。

⑦以上均見Wikipedia, “Post-postmodernism.” (accessed 26 June, 2014)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Post-postmodernism&oldid=550888472。

⑧此為凱利(Adam Kelly)2011年文章的標題(“Beginning with Postmodernism”) 。 參見Kelly, Adam. “Beginning with Postmodernism”.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7.3-4 (Fall/Winter 2011): 391-422。

⑨T.S. Eliot, Four Quartets,轉(zhuǎn)見Waugh,1992: 3 。參見Waugh, Patricia. Practising Postmodernism, Reading Moder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 1992。

[1] Potter, Garry, and José López. After Postmodernism: The New Milleunnium[A]. In José López and Garry Potter (eds.) After Postmodernism: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Realism[C].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2001: 3-16.

[2] Stierstorfer, Klaus. Introduction: Beyond Postmodernism - Contingent Referentiality?[A].In Klaus Stierstorfer (ed.) Beyond Postmodernism: Reassessments in Literature, Theory, and Culture[C]. 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3:1-10.

[3] Berardinelli, Alfonso. From Postmodernism to Mutation: How the Twentieth Century Draws to a Close[J]. Diogenes 47.186 (1999): 93-105.

[4] Adams, Rachel. The Ends of America, the Ends of Postmodernism[J].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3.3 (Fall 2007): 248-272.

[5] Dubey, Madhu. Post-Postmodern Realism?[J].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7.3-4 (Fall/Winter 2011): 364-371.

[6] Gladstone, Jason, and Daniel Worden. Introduction: Postmodernism, Then[J].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7.3-4 (Fall/Winter 2011): 291-308.

[7] Breu, Christopher. Disinterring the Real: Dodie Bellamy’s The Letters of Mina Harker and the Late-capitalist Literature of Materiality[J]. Textual Practice 26.2 (2012): 263-291.

[8] Federman, Raymond. Before Postmodernism and After[A]. In Heide Ziegler (ed.) The End of Postmodernism: New Direc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tuttgart Seminar in Cultural Studies, 04.08-18.08.1991, M und P, Verl. für Wiss. und Forschung, 1993.

[9] Girous, Henry. Disturbing Pleasures: Learning to Love Popular Culture[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dge, 1994.

[10] Malpas, Simon. The Postmoder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11] Kirby, Alan. The Death of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J/OL]. Philosophy Now 58 (November/December 2006): Accessed 29 May, 2012. http://www.philosophynow.org/issues/58/The_Death_of_Postmodernism_And_Beyond.

[12] Kirby, Alan. Digimodernism: How New Technologies Dismantle the Postmodern and Reconfigure Our Culture[M]. New York and London: Continuum, 2009.

[13] Featherstone, Mik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M]. 2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7.

[14] Hoberek, Andrew. Introduction: After Postmodernism[J].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3.3 (Fall 2007): 233-247.

[15] Manolache, Viorella. Beyond of the prefix “Post-”: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s[J].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8.2 (2011): 3-23.

[16] Green, Jeremy. Late Postmodernism: American Fiction at the Millennium[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7] Toth, Josh, and Neil Brooks. 1 Introduction: A Wake and Renewed?[A]. In Neil Brooks and Josh Toth (eds.) The Mourning After Attending the Wake of Postmodernism[C]. Amsterdam and New York: Rodopi, 2007: 1-12.

[18] Summit, Jennifer, and David Wallace. Rethinking Periodization[J]. 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 37:3 (Fall 2007): 447-451.

[19] Carroll, No?l. Periodizing Postmodernism?[J]. Clio: Journal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26.2 (1997): 143-65.

[20] Waugh, Patricia. Postmodernism[A]. In Christa Knellwolf and Christopher Norri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Vol. 9: Twentieth-Century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289-305.

[21] Wakchaure, Suresh. What is Postmodernism?[R].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eminar on Postmodern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ture, Jan. 27-28, 2012: 1-8.

[22] McHale, Brian. The Obligation toward the Difficult Whole: Postmodernist Long Poems[M]. Tuscaloosa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4.

[23] McHale, Brian. 1966 Nervous Breakdown; or, When Did Postmodernism Begin?[J].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69:3 (September 2008): 391-413.

[24] Ahmed, Akbar S. Postmodernism and Islam; Where to After September 11?[A]. In Pelagia Goulimari (ed.) Postmodernism: What Moment?[C].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7: 40-145.

[25] Orr, Leonard. Modernism and the Issue of Periodization[J].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7.1 (March 2005): 1-7.

[26] Hutcheon, Linda. The Canadian Postmodern: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Canadian Fiction[M]. Toronto,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7] 道格拉斯·凱爾納, 斯蒂文·貝斯特.后現(xiàn)代理論:批評性的質(zhì)疑[M]. 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8] Bertens, Hans. The Idea of the Postmoder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9] McHale, Brian. Break, Period, Interregnum[J].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7.3-4 (Fall/Winter 2011): 328-340.

[30] Burbach, Roger. 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 Politics: From Zapatistas to High-Tech Robber Barons[M]. London and Stering: Pluto Press, 2001.

[31] Bradbury, Malcolm.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8—2001[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32] Bradbury, Malcolm. The Modern American Novel[M].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3] Halliwell, Martin.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950s[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7.

[34] Huyssen, Andreas. The Search for Tradition: Avant-Garde and Postmodernism in the 1970s[J]. New German Critique 22 (Winter 1981): 23-40.

[35] Marwick, Arthur. The Sixties: Cultur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France,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c. 1958-c.1974[M]. London & New York: Bloomsbury Reader, 2012[1998].

[36] Isserman, Maurice, and Michael Kazin. America Divided: The Civil War of the 1960s[M].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7] Tidall, George Brown, and David E. Shi.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M]. Vol. 2, 4th ed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38] Reeves, Thomas C.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A Brief History[M].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9] 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0] Anderson, Perry.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M]. London: Verso, 1998.

[41] Geyh, Paula, Fred G. Leebron, and Andew Levy. Postmodern American Fiction: A Norton Anthology[M].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42] Kaufman, Will.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970s[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9.

[43] Thompson, Graham.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980s[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7.

[44] Stevenson, Randall. The Last of England? Vol. 12 1960—2000[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45] McCracken, Scott. The Half-Lives of Literary Fictions: Genre Fictions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A]. In Laura Marcus and Peter Nicholl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618-634.

[46] Grabes, Herbert. Making Strange: Beauty, Sublimity, and the (Post) Modern “Third Aesthetic”[M]. Amsterdam and New York: Rodopi, 2008.

[47] Bradford, Richard. The Novel Now: 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48] Rebein, Robert. 9 Turncoat: Why Jonathan Franzen Finally Said “No” to Po-Mo[A]. In Neil Brooks and Josh Toth (eds.) The Mourning After Attending the Wake of Postmodernism[C]. Amsterdam and New York: Rodopi, 2007:201-222.

[49] Leypoldt, Günter. Recent Realist Fiction and the Idea of Writing “After Postmodernism”[J]. Amerikastudien 49.1 (Winter 2004): 19-34.

[50] Smith, Rachel Greenwald. Postmodernism and the Affective Turn[J].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57.3-4 (Fall/Winter 2011): 423-446.

[51] McLaughlin, Rober L. After the Revolution: US Postmodern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Narrative 21.3 (October 2013): 284-295.

[52] McLaughlin, Rober L. 16 Post-postmodernism[A]. In Joe Bray, Alison Gibbons and Brian McHale (eds.)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xperimental Literature[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212-223.

[53] Moraru, Christian. Cosmodernism: American Narrative, Lat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Cultural Imaginary[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1.

[54] Gibbons, Alison. 18 Altermodernist Fiction[A]. In Laura Marcus and Peter Nicholl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38-252.

猜你喜歡
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從后現(xiàn)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元藝術(shù)與后現(xiàn)代主義
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幻想
格特魯?shù)隆に固┮虻默F(xiàn)代主義多元闡釋
淺談后現(xiàn)代主義對服裝設(shè)計的影響
魯迅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3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英語學習(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田东县| 通化县| 盖州市| 定州市| 裕民县| 化州市| 永靖县| 泰和县| 正安县| 且末县| 仪陇县| 陇川县| 察隅县| 元阳县| 藁城市| 时尚| 杂多县| 仁怀市| 北流市| 横峰县| 永济市| 舟曲县| 丰都县| 利津县| 达拉特旗| 旅游| 卢氏县| 铜山县| 兰州市| 长春市| 惠东县| 油尖旺区| 界首市| 德格县| 宁晋县| 诸暨市| 郎溪县| 遂川县| 桐庐县| 侯马市|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