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會茹+姜瑛
【摘要】弗蘭尼茨基以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理論為基點,發(fā)現(xiàn)、重建馬克思主義和當代社會批判的人道主義基礎。他認為異化范疇恰當確切地反映出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哲學本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理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所有其他前提都是從異化理論中引申出來的。
【關鍵詞】弗蘭尼茨基 異化 社會批判 人道主義 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B543 【文獻標識碼】A
弗蘭尼茨基對異化范疇的理解與闡釋
弗蘭尼茨基肯定了異化理論的價值,把它看作是馬克思思想中最重要的或核心的部分。把異化看作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必然現(xiàn)象,認為“人的歷史就是人的異化以及排除各種異化形式的歷史。異化涉及到人類歷史的一切領域:經濟的、政治的以及最廣義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①
弗蘭尼茨基非常重視和高揚異化理論,在他看來,異化理論是對人的本質和存在結構的一個重要剖析,深刻體現(xiàn)了馬克思學說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與其它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分析和闡釋異化理論不同,弗蘭尼茨基并不把異化現(xiàn)象看作是一種“惡”,而是從異化中看到它的積極意義。在他看來“人只有把自己徹底分裂、把自己異化,才能在他迄今艱難的歷史進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進步”。②人類在歷史發(fā)展中,要經歷把自己本身的力量、能力和自己本質的無限性異化為異己的、幻想的、神秘的、政治的和經濟的東西的階段,而且只有通過制造、生產一些使其在本質上變成奴隸,使其不能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生活和運動的關系,人才能進一步向前發(fā)展。這些關系是一定歷史時期所必需的,它們本身又總是對先前各種特定關系的否定,因而是人類發(fā)展的一大進步,在弗蘭尼茨基看來,這是理解人的進步的關鍵。
在如何看待自由與異化這一矛盾時,弗蘭尼茨基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fā),強調人的自由和能動性同克服異化是緊密相聯(lián)的,他認為,自由是人的本質,人不是自發(fā)發(fā)展的產物,必然性的盲目工具,人能夠認識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人對制約著他的規(guī)律認識越多,他在自己的社會活動中越自由?!皻v史的進步并不總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沖突,像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常常看到那樣。人對于解決這種沖突,不是漠不關心的,否則便是對生活在哪種制度之下,物質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與否,一視同仁。但問題是人能進一步創(chuàng)造自己對象和自己本身相互關系。因此解放也就是克服分裂、擺脫一切形式的異化(意識形態(tài)的、精神的、政治的、社會的等等)?!雹?/p>
弗蘭尼茨基認為,異化是人的自我異化,即人從其本質,也就是其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方式的異化,而這種異化的根源和基礎又正在這一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存在方式)本身。但是對異化本質的這種理解會帶來許多問題,它意味著,即使承認揚棄異化的歷史可能性,也不能期望異化的揚棄會隨著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而自行完成,相反,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而在弗蘭尼茨基看來,正是這一點決定了異化理論的重大價值,它不但對于批判資本主義,而且對于分析社會主義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弗蘭尼茨基并未停留于對異化的本質的抽象反思,而是依據(jù)對異化本質的認識,對當代人類社會中的異化現(xiàn)象進行了批判性分析。
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xiàn)象的分析與批判
弗蘭尼茨基認為,按照馬克思的思想,社會主義不僅要推翻資產階級社會和廢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且還要消除以異化為特征的所有階級社會。弗蘭尼茨基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xiàn)象和馬克思關于這個問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弗蘭尼茨基看來,“在迄今最發(fā)達的社會—資產階級社會中,非凡的物質進步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以人的本質最深刻地非人道化為其反面的,非人道化已經嚴重到了這樣的地步,以致為克服這種情況提供了物質和社會的前提”。④
在弗蘭尼茨基看來,雖然資本主義在歷史上曾起到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這種社會的進步是在資本主義雇傭制度下使人沉淪為社會機器的一部分而實現(xiàn)的。在資本主義的雇傭制度下,人們追求最大化的利潤,一切都被商品化。人淪為可計量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成為機械化當中的一個鏈條,人被物化了。在弗蘭尼茨基看來,人的物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典型形式,在這種物化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人化的,人格被分裂成雙重人格。資本主義社會雖然通過科學和國家的組織形式成功地緩和了資本主義市場趨利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但人的物化使人的其他所有關系非人化。雖然資本主義社會也倡導的真、善、美為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潛力,自由、平等、民主權力等政治追求雖然是人邁向自由的步履。但是它在進一步發(fā)展中又造成了使人無法忍受的狀況,造成新的矛盾,因而,要在資本主義社會形式內部解決這些根本的歷史矛盾和危機是不可能的。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經濟活動占主導地位的,對利潤的追求是遠遠大于追求實現(xiàn)政治民主權利的。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建立消費性社會使廣大民眾鐘情于商品、消費于商品,形成對商品的依賴,進而實現(xiàn)對群眾的操控。
弗蘭尼茨基指出異化雖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特征,但并不是資本主義的中心問題。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能夠存在下去,正是因為依靠這種無所不在的異化結構和異化意識。資本主義社會不曾、也不會把人從各種異化形式中的解放當作自己最基本的歷史任務,它不會消滅統(tǒng)治人的獨立的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權力,而只會使之更加堅固。
在他看來,社會主義革命的意義就在于消除使人受壓抑的各種異化形式。“因此,這種變革的唯一的基本的涵義,不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不是消滅資產階級的剝削,而是消滅私有制度所特有的社會經濟關系,更確切地說,是消滅使生產者脫離他的產品、脫離分配的制度所特有的社會經濟關系?!雹莸牵灰a資料不是社會所有,就不可能消滅各種形式的異化。諸如國家、資本等等對生產和分配仍然起著支配作用,對勞動者也起著支配作用。異化的存在,使自由問題仍是迫切的問題。
弗蘭尼茨基認為,不能把克服異化,消除異化僅僅簡單化為社會改造,廢除私有財產,不能把異化僅僅看作是經濟領域中的現(xiàn)象,革命力量的首要任務就在于使人擺脫異化,消滅私有制,并不會根除雇傭關系。只要勞動者還不能管理自己的生產過程(從計劃到分配價值),那么雇傭關系就會一直存在。勞動者仍然處于雇傭、從屬地位,雇傭關系把舊的勞動分工、舊的從屬關系、舊的個性分裂固定起來,這樣便必然會束縛人的發(fā)展。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帶來的長期的非人道的狀況中產生出來的新的人道意識,就成為社會主義最迫切的需要。
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問題的分析與闡釋
弗蘭尼茨基對人和人道主義、異化和異化的消除等問題的看法,在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界是非常深刻的,但他并不認為,只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社會主義就能成功地解決了異化問題,從此人們就能夠一路順風地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弗蘭尼茨基認為社會主義“不單純只是由于經濟的必然性而要代替舊的社會并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組織的社會?!雹尴麥邕@個私有制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因為國家資本主義也會導致典型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否定,然而,它在實質上并沒有改變雇傭關系—異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基礎。
弗蘭尼茨基深刻地理解了“雇傭關系”的實質,看到這種“雇傭關系”的存在給社會和人所帶來的問題,并指出這種問題的嚴重性,并指出它不會隨著私有制本身的消滅而自行消滅。只要勞動者還在自己的生產過程(從計劃到分配生產的價值)處于從屬地位,那么雇傭關系并沒有消除。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這種關系,就是不能繼承迄今已經存在的一切關系,而是要徹底克服那些使人成為從屬的、被蔑視和被異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弗蘭尼茨基指出,聯(lián)系當代歷史進程來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是,必須通過鏟除任何形式的經濟的和政治的異化,鏟除和消滅資本主義的社會 。因此關于人是自由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存在這一思想,以及自由生產者聯(lián)合體的主張,乃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根本思想。在弗蘭尼茨基看來,這一核心思想包含著社會主義的基點,因為按照馬克思的理解,揚棄普遍的異化,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必須通過以自由生產者的聯(lián)合體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主義。由此,弗蘭尼茨基得出以下結論:社會主義的問題實質是新的人道主義問題。
弗蘭尼茨基對人和人道主義問題的重視,并非僅僅出于理論的興趣,而是他把有關人道主義的理論問題同人道主義的實現(xiàn)問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全部理論研究都指向一個目標,就是論證要消除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異化問題。對于如何消除社會主義的異化境況,弗蘭尼茨基認為自由生產者的聯(lián)合組織的勞動者自治機構是人擺脫異化并得到解放,實現(xiàn)消滅一切非人道狀況的現(xiàn)實道路。對于哲學在消滅異化這一歷史事業(yè)中所起的作用,弗蘭尼茨基認為:“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的任務不僅在于對人科學地說明世界,而且還要成為人的克服一切形式的思想異化現(xiàn)象的理論手段,成為人在爭取擺脫一切障礙、阻撓、蛻化、神秘化現(xiàn)象,一句話,在爭取擺脫一切喪失人性的現(xiàn)象的歷史性斗爭中的指路明燈?!雹?/p>
在如何克服異化問題上,弗蘭尼茨基認為,如果說雇傭關系會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那將是天大的錯誤。他猛烈地抨擊了“斯大林主義”,說它是“用一種所有制代替另一種所有制,即用國家所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用一種雇傭關系代替另一種雇傭關系”。⑧
弗蘭尼茨基對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進行了分析與批判,他認為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模式走向僵化,甚至背離了社會主義本質的主要因素在于斯大林主義的社會主義的理解。他剖析了斯大林主義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強調指出,這種國家社會主義在很多方面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背道而馳。首先,最根本的問題在于,馬克思所設想的那種以生產者的聯(lián)合體或者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為主要形式的直接民主并沒有得以形成,國有化進程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工人階級受剝削的地位和異化狀態(tài)。蘇聯(lián)模式(斯大林主義模式)的社會主義體現(xiàn)的是對人民的統(tǒng)治,是人的異化的一定形式,凡是國家統(tǒng)治一切的地方,個人必然化為烏有。在弗蘭尼茨基看來,如果社會主義把政治社會、即國家和政治對于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個人的統(tǒng)治絕對化,那么他就不會進一步發(fā)揚人道主義。勞動者的力量無論異化為個人所有者的力量或者國家所有者的力量關系的本質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在上述任何一種情況下,勞動者仍然處于雇傭從屬地位,而雇傭關系則把舊的勞動分工、舊的從屬關系、舊的個性分裂固定起來,這樣便必然會束縛人的發(fā)展,即他的能力的發(fā)展。弗蘭尼茨基指責斯大林主義把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由理解為用國家政黨的統(tǒng)治來代替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這樣做導致一個嚴重后果的產生,那就是國家極權主義的出現(xiàn)。而在國家極權制度下,權力至上的官僚制度嚴重地妨礙個人和社會的自由發(fā)展。因此在他看來,國家極權主義社會仍然原封不動地保留著異化。
對于人類是否會徹底揚棄異化,進入一個完全無異化現(xiàn)象的社會,弗蘭尼茨基給予了否定性的回答。在他看來,人類歷史是一個開放過程,永遠不會創(chuàng)造出寫完人類歷史之書最后一頁的社會。這是烏托邦—它同馬克思主義沒有共同之處。
弗蘭尼茨基異化理論評析及意義
對于如何看待和克服社會主義中的異化問題,弗蘭尼茨基認為:社會主義實質是“要建立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即消滅人剝削人的一種真正平等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民成為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成為自己命運的真正主人,由他們自己來實現(xiàn)對社會生活的一切主要領域(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管理。”⑨
弗蘭尼茨基認為,只有超越和克服蘇聯(lián)國家社會主義模式,才能克服社會主義的異化。實行以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取代現(xiàn)存的國家和政治機構的社會自治,則是克服這種社會主義模式的有效途徑。弗蘭尼茨基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消亡”和“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思想,在自治社會主義中將得到真正體現(xiàn),實行社會自治,能夠有效抗衡社會主義中的官僚主義及其變種的國家集權主義。自治社會主義是代替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的,一條可供選擇的基本道路。在弗蘭尼茨基看來,自治社會主義真正地使群眾從政治經濟活動的各種異化形式逐步擺脫出來,使人由歷史的客體或附庸變成真正歷史進程的主體。
弗蘭尼茨基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已有了實行自治的現(xiàn)實可能性。自治是共產主義的萌芽,是將來人與人之間關系還不發(fā)達的形式。有了這一點,社會主義才有權被稱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在這種自治社會里,“勞動人民把自己的歷史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通過自己的委員會制度和自治關系,解決所有最重大的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問題,因而對所有事務的管理不再是政治領域的事”。⑩弗蘭尼茨基把自治制度看作是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使人獲得解放的歷史途徑,認為它將使人擺脫經濟上和政治上的依賴性,消除個人的分裂,促進人的全面本質的發(fā)展,建立最符合“人性”的社會。
弗蘭尼茨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對現(xiàn)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的思想不僅運用于資本主義,而且應用于現(xiàn)實社會主義之中。批判了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的官僚政治,把國家看作是現(xiàn)實社會異化的主要根源,過于片面地強調工人自治,排斥國家的一般性政治管理。無視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內容和歷史使命的重大區(qū)別,無視無產階級專政對于社會主義過渡的客觀事實,把過渡時期的一切禍害歸結到社會主義身上是不正確的,其社會變革方案從抽象的人道主義的原則出發(fā),往往脫離現(xiàn)實的可能性,陷入了理想主義誤區(qū)。但其異化理論對于無產階級革命之后,社會主義如何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的問題,而且極富現(xiàn)實意義。
弗蘭尼茨基的異化理論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發(fā)展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尤其在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克服異化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保持人的尊嚴、發(fā)展人的個性、豐富人的情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加強人的自我意識和主體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分別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⑤⑦[南斯拉夫]普雷德臘格·弗蘭尼茨基:《馬克思主義史》(上),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63年,第99頁,第124頁,第105頁。
②③④⑥⑧⑨[南斯拉夫]普雷德臘格·弗蘭尼茨基:“人道主義解說”,《人道主義、人性論研究資料》(第4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67頁,第68頁,第70頁,第72頁,第74頁,第74頁。
⑩[南斯拉夫]普雷德臘格·弗蘭尼茨基:《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楊元恪、陳振華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8頁。
責編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