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柄仁(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100021)
?
方志理論概念體系梳理
段柄仁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100021)
摘要研究并構建地方志理論的概念體系,是地方志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志理論概念體系的構建,首先應探索確定一些遵循原則。我國方志界對地方志理論體系構建的共識已初見端倪,大體框架主要由基礎理論、編纂理論、應用理論、管理理論和方志史等5個部分組成,與此相應理論的概念體系也有了提示和導向,這就是圍繞地方志這個核心概念而展開的延伸概念、派生概念、延伸和派生概念的屬概念即再生概念等構成了一個上下銜接,左右關聯(lián),層次性和整體性都比較強的體系。
關鍵詞概念體系核心概念延伸概念派生概念再生概念
概念是事物的性質和全貌經抽象概括所作出的精準的表述,它是理論的節(jié)點,理論的精華,理論的核心內容??茖W的理論研究,總是從實際出發(fā),探索事物產生、發(fā)展和終結的原因與過程,獲得規(guī)律性認識,形成許多概念,然后把有關的概念加以綜合連接,引申構建,形成了學科的理論體系。與此相應,學科的理論體系一旦形成,學科理論的概念體系也就同步產生,而其中的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具有了特定時空的穩(wěn)定性和社會傳播的廣泛性,研究并構建地方志理論的概念體系,也是地方志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方志理論概念體系的構建,首先應探索確定一些遵循原則。比如這個體系所涉及的只是地方志理論的概念,因此其框架設計應以地方志理論體系為依據,為規(guī)范。又如每一個概念的存在,既有相對的獨立性,更是整體中的一分子,概念之間有清晰的邊沿和區(qū)割,也有相互的聯(lián)系和映照,某個概念也只有放在特定體系中,才能充分展示其性質、特征和面貌。因此,這個體系的框架設計,必須體現(xiàn)概念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關聯(lián)的規(guī)律性、科學性。第二,概念是有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各個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容,要使其體系化,必須分門別類,使每一個概念恰如其分地歸位。概念與概念輕重不同,有的是平行關系,有的是種屬關系,作為體系,必須分清層次,做到前后有分,上下有序,多元一體。第四,概念只是在一定時空中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但并非一成不變。因此不同歷史時期對同一概念的表述常有差異,同一時代的不同學派或不同學者對同一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地方志理論概念體系的構建中對特定概念的解析,應以當代學者的共識為主,必要時可輔之以不同見解。
目前,我國方志界對地方志理論研究已顯現(xiàn)百花齊放蓬勃展開的態(tài)勢,對理論體系構建的共識已初見端倪,大體框架主要由基礎理論、編纂理論、應用理論、管理理論和方志史等五個部分組成。與此相應理論的概念體系也有了提示和導向,這就是圍繞地方志(或方志)這個核心概念而展開的延伸概念、派生概念、延伸和派生概念的屬概念即再生概念等構成了一個上下銜接,左右關聯(lián),層次性和整體性都比較強的體系。
即“地方志”(或“方志”)。其他概念都是以它為中心,圍繞它而展開,脫離這個核心,也就離開了這個體系?!暗胤街尽备拍钍欠街景l(fā)展到一定階段而誕生,最早見于《周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指的是對方國情況的記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伴隨著歷史發(fā)展有增有減,別名、異稱不斷出現(xiàn),但它的主體內容、基本指向,一直在延續(xù),成為地方志文獻的專用名詞。到民國時期,出現(xiàn)了“地方志”一詞,“方”,原指古代方國,也是地方的意思,方國相對于宗主國。從秦朝開始逐漸形成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帝國后,方國逐漸消失。中央政權相對應的是地方,記載地方情況的文獻成為中央資政之所必需,“方志”演變?yōu)椤暗胤街尽币彩琼樌沓烧碌氖?。在當代人眼中,“方志”和“地方志”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表述。國務院2006年頒布的法規(guī)《地方志工作條例》,使用的就是“地方志”而不是“方志”,把這個概念定義為“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資料性文獻”。實際上,無論“方志”還是“地方志”,概念在其出現(xiàn)之時,內涵和外延,都不很穩(wěn)定。“方志”名詞出現(xiàn)時,志書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史志尚未分家,志書的體例也未定型;“地方志”名詞出現(xiàn)時,已有不屬于地方的全國一統(tǒng)志和許多專志。目前“地方志”的概念中不僅包括了所有的志書,而且把國外引進的《年鑒》中《地方綜合年鑒》也納入其中。
也就是地方志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表述。這是方志史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方志界對方志產生與發(fā)展有一種粗疏簡略的傾向性概述:源于部落文明,長于秦漢隋唐,成于兩宋,發(fā)展于元明清和近現(xiàn)代。也就是“地方志”直至宋代才大體定型,在這之前是屬于從萌芽到成型的成長期,在這之后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使之成為根深葉茂、繁花似錦、果實累累、獨立撐天、成片成林的中華文化永續(xù)傳承的基礎性載體。在“兩宋”前早期形態(tài)的志書,“地方志”概念的表述伴隨其應用目的和內涵的變化而變化,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排列,在“方志”之后,主要是秦漢時期的“上計”,是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推動了中央對地方報送社情民意的要求而產生,“計書上於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地記”,兩漢時,地方向中央報送的地情,由地理和人物風情分別發(fā)展融合而摧生;“圖經”,隋唐時期把文字和地圖結合起來,由“地記”演變而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還曾使用過《圖志》《記》《志》《錄》《傳》等不同名稱。兩宋《圖經》《圖志》的內容,由以記述地理為主向以記述人文歷史為主過渡,體例也以內容的分門別類記述結構相對固定下來,“物以類分,類為一志”。體裁則《記》《志》《傳》《圖》《表》《錄》皆備。名稱也由《圖經》到《圖志》,逐步過渡為《志》。之后,還出現(xiàn)《記》《傳》《錄》《乘》《考》《書》《集》《簿》《典》《略》《譜》《編》等別名異體延伸概念,直至民國時期出現(xiàn)“地方志”,這些別名異體統(tǒng)統(tǒng)歸之于“地方志”,而后編纂的志書,也都使用這個名稱。
也就是由地方志派生的第二層次的概念,可分為五部分。
1.地方志的類型概念。是從不同角度為地方志歸類的概念。方志界對志書的分類五花八門,對分類標準各呈其是,對各類概念的界定也各有說法??偲饋砜?,主流的認知是以行政區(qū)劃分類為主,輔之以按記述對象分類,按編纂時代分類,按編纂方式分類,按撰寫形式或體例分類等。按行政區(qū)劃,即地域分類,形成的主要概念,古代有“一統(tǒng)志”“總志”“通志”“府志”“道志”“州志”“郡志”“縣志”“都會志”“衛(wèi)志”“關志”“鎮(zhèn)志”“鄉(xiāng)志”“里志”“村志”“土司志”“盟志”“族志”等等。社會主義時期的新方志,多按新的區(qū)劃命名,有規(guī)劃內三級志書,即“省志”“市志”“縣志”“區(qū)志”,規(guī)劃外“街志”“鎮(zhèn)志”“鄉(xiāng)志”“村志”等;按記述對象可分類為“綜合志書”和“專志”?!熬C合志書”,一般包括某地域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自然環(huán)境,是對某地域的縱觀歷史,橫看現(xiàn)實的記述?!皩V尽?,是專寫一崗位、一行業(yè)、一專業(yè),一個方面和一個專題的記述,等等;按志書性質分類,主要有“創(chuàng)修志書”“續(xù)修志書”“重修志書”“補修志書”等;從編纂時間分類,可分為“古志”“新編志書”,等等。
2.地方志編纂概念。主要是指在編纂原則、編纂體例、體式、體裁、編纂方法等方面形成的概念。在編纂原則上,形成最基本的概念,主要是“存真求實”“橫分縱述”“述而不論”“生不立傳”“越界不書”“超時不記”“詳今略古”“執(zhí)簡馭繁”,以及“全面”“客觀”“系統(tǒng)”等。志書質量的總要求:“觀點正確、體例嚴謹、內容全面、特色鮮明、記載準確、資料詳實、表達通順、文風端正、印刷規(guī)范”。在編纂體例上有“志名”“志體”“凡例”“體裁”“篇目”“布局”等。在體式上,從表述方式的角度,主要有“纂輯體”“著述體”“纂輯著述結合體”,從篇目結構的角度,有“類目體”“紀傳體”“編年體”“記事本末體”“分期體”“三書體”“三定體”“四綱體”“章節(jié)體”“章節(jié)與條目結合體”等。在體裁上主要有“述”“記”“志”“傳”“圖”“照”“表”“錄”“索引”“專記”“編纂始末”等。在編纂方法上,工作順序的節(jié)點概念主要是“編纂方案”“篇目設計”“資料搜集、考證、整理、使用”“資料匯編”,“資料長編”“使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語體文”“行文嚴謹、樸實、簡潔、通暢”。志稿審定,“三級審定制:初審、復審、終審”等。
3.地方志功能、應用和傳播概念。功能方面,主要是“資治”“存史”“教化”,是“中華文明永續(xù)傳承的基礎性載體”。應用方面,主要有“修用并舉”“網絡志鑒”“科研資料引證”“事業(yè)開發(fā)借鑒”“編纂地情教材”,向地方百科全書和辭書、詞典、文藝作品等轉化,“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傳播方面,主要有“方志文本傳承”“方志知識交流”。傳播方式有:“直接傳播”,即授書、贈書、借書;“市場傳播”,即市場出售、轉讓、交換;“間接傳播”,有“轉換性傳播”,即把志書知識轉換為論文、其它體例的書刊和播報、宣傳品等;也有“導引性傳播”,即用工具書引導所需的地方志知識;“信息化傳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傳播,比如“網絡閱讀”等。
4.地方志管理概念。一是方針原則。在地方志發(fā)展未成熟的“兩宋”前,是由中央規(guī)定地方定期報送地情資料,“兩宋”之后,地方志不僅供中央政權使用,而且功能迅速擴大,出現(xiàn)了“有補于世”的概念。新編地方志實行“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各級地方志編委會及其工作機構組織實施”的體制,出現(xiàn)了“一納入,五到位”的概念,即把地方志工作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切實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機構到位,編制到位,經費到位”,之后“五到位”增加了設施到位、規(guī)劃到位、工作到位,成為“八到位”。二是機構設置。從隋朝開始陸續(xù)有管理方志的機構出現(xiàn),北宋設置了“九域圖志局”,主管州郡編修圖志,元、明、清,多有類似機構設立,民國時期,還設置過“通志局”“通志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先后成立過主管全國地方志編修的“地方志小組”“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和主管各地地方志編修的省、市、縣三級“地方志編委會”及其辦事機構“地方志辦公室”等。三是制度規(guī)范。對方志編纂多有一些制度性規(guī)定,比如明朝制定統(tǒng)一的修志凡例,明清除官定體制外,還實行申詳呈報、公告、鄉(xiāng)紳申請等一系列修志制度。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曾頒布《修志事例概要》《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市縣文獻委員會組織規(guī)程》等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先后頒布了《新編地方志工作暫行規(guī)定》《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guī)定》,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地方志工作條例》之后,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先后頒布了《關于第二輪地方志編纂的若干意見》《關于建立地方志編纂規(guī)劃備案制度的規(guī)定》《地方志書質量規(guī)定》等。四是隊伍建設。主要有隊伍組成,“老、中、青”相結合,“志書專家指導,各方專業(yè)人士參與”,“充分發(fā)揮離退休專業(yè)人員作用”,以及“崗位培訓”“定期培訓”“針對性培訓”等?!?0字修志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恪盡職守、鍥而不舍、開拓進取?!?/p>
5.研究地方志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志學”?!胺街緦W”概念如何界定、是否是獨立學科,至今在學術界仍有較大爭議。但其研究內容的主體部分,在方志界有大體共識,即6個方面:方志的產生和發(fā)展、性質和分類、特征和功能、編纂體例和要求、利用和管理、方志學史。其中研究地方志產生發(fā)展歷史的稱為“方志史”,研究方志學術發(fā)展歷史的,叫“方志學史”。在方志史中,有一些著作對地方志萌芽時期發(fā)展起過關鍵性影響,比如《禹貢》《周禮》《山海經》《越絕書》《吳越春秋》《華陽國志》等,有的對其成熟起過催生作用,如宋代的《景定建康志》《長安志》《新安志》,以及元代的《一統(tǒng)志》等。在方志學史中,有一些學者作出了突出貢獻,比如章學誠、梁啟超等。他們雖然是“書”和“人”,但這些書名和人名,已成為方志學中的閃亮概念。
四、派生概念的屬概念,即再生概念。在地方志概念的派生概念中,多有再生概念,有些還有第四、第五層次的概念
關于地方志類型概念的再生概念。比如按行政區(qū)劃分類的“總志”“通志”“省志”“市志”“縣志”等,還常以記述對象再分類,編纂成或多或少的分志,比如不少省、市志中,涵蓋了部門志和專業(yè)志。新編北京規(guī)劃第一輪志書《北京志》,共有154部分志;按記述對象分的綜合志,又可把大部分地域志,作為它的下一層次志書,而專志,則可細分為“部門志”“行業(yè)志”“專業(yè)志”“專題志”等類型;按編纂時間,還可把“古志”分成各個朝代的志書,或各個類型的志,新編志書分為各地區(qū)的志書等;按志書性質分,不論創(chuàng)修志書,還是續(xù)修、重修、補修志書,都可以行政區(qū)劃、記述對象、編纂時間上再進行細分,比如創(chuàng)修志書,亦可分“古志”“新志”、新編“規(guī)劃第一輪志書”、“規(guī)劃第二輪志書”等。
關于地方志編纂概念的再生概念。比如在編纂體例上,在“橫分門類,縱述史實”時,要“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有簡明準確、題文相符、各層級不重復的“標題”;“類目”的升格、降格,使用得當;“述”有“概述”(或“總述”)、無題述(或篇下述、章下述);“記”有“大事記”“專記”“編后記”;“圖”有卷首插圖(包括本行政區(qū)位置圖、地形圖、行政區(qū)劃圖、交通圖等)、隨文圖(包括與文字相映照的各類圖、照);“表”有文字展示的“事發(fā)表”和數(shù)字展示的“統(tǒng)計表”,應包括“表序”“表題”“表體”和必要的“表注”;“錄”,即附錄,有“全錄”“選錄”“節(jié)錄”等;“索引”,用于說明本索引的“編纂原則”“編纂方法”“排列順序”“檢索方法”;“標目”,指列入索引被檢索對象的名稱;“引碼”,有“盒頁碼”“卷碼”“欄目代碼”,即標目在志書中出現(xiàn)處;“專記”,有“專題調查”“專題報告”;“特載”,有“書首特載”“書尾特載”等;又如在“修志資料”上,有“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口碑資料”,“文字資料”包括“檔案資料”“圖書資料”“報刊資料”“統(tǒng)計資料”等。
關于地方志功能和管理概念的再生概念。比如由“六字功能”再生“信息傳播”“展示地情”“文化交流”等功能;方志管理方面出現(xiàn)了中央、省、地、縣各個層級的管理學。機構設置中,由編委會及其辦公室,又分化出“年鑒社”“方志館”“地情展覽室”等單位。制度規(guī)范和隊伍建設中也逐步細化等。
關于“方志學”“方志史”“方志學史”概念的再生概念。常見“方志編纂學”“方志統(tǒng)計學”“方志目錄學”“方志管理學”“方志收藏學”“方志語言學”“方志批評學”“比較方志學”“方志應用學”“方志傳播學”等和方志的各種斷代史和專題研究著作、方志人物研究、志書研究等。
(責編:張佳琪)
作者簡介:段柄仁(1938—),男,山西祁縣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F(xiàn)任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志》主編。研究方向為新方志編纂。